信息系统有序性的定义探讨(一)

      序参量在自组织系统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在系统的初始阶段并不存在, 而是在系统发展演化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它是一个缓慢变化的参数;序参量一旦产生,将又能影响和支配系统的演化,这也就是协同学中的役使原理。由于序参量在自组织系统中是最为关键的演化参数,因此研究系统的演化机制和有序性时,只需要研究序参量即可。

    序参量是系统有序化的表征,如果我们说某个系统现在是有序的,那么一定可以找到相应的序参量。反过来,序参量的提出或许又可以为我们定义有序性提供帮助。

     昨天看了一些文章,发现了有人提出了一个分层有序的概念,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对于一个复杂系统而言,其子系统肯定是存在着层次的差别的,一个系统宏观上是否有序,与每个层次是否有序肯定是正相关的。所以,对于信息有序性而言,分层有序应当也是一个重要特点。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信息有序性,实质是指信息系统的有序性,因为信息本身就可以看作是有序的,例如数字信息通常是按照二进制编码来组织的,机器也可以根据二进制来直接读取,所以讨论信息本身是否有序并没有多大意义。同样,在物质层面,信息系统依然是按照机器可读的代码组织的,所以讨论物理层面的信息系统有序性也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我认为,定义信息系统有序性时要从认知层面进行,并结合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进行。

     在尝试着定义信息系统的有序性之前,让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已有的比较重要的关于有序性的定义:

   (1)哈肯: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与协作,这种系统便会形成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在宏观上便产生了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时间-空间结构,也就是达到了新的有序状态。

  (2)生物的有序性是一种结构上的,同时也是功能上的有序性。如果一旦由有序变为无序,由非平衡态变为平衡态,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即死亡之来临。

  (3)信息是负熵,当系统输入信息时,熵值减小,从而使系统变得有序,也就是信息本身就可以使系统变得有序。

   (4)协调学指出,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既有自发的无规则的独立运动,又有由于子系统之间因一定关联而形成的协调运动。在系统到达临界点之前,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束缚不住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子系统的无规的独立运动占主导地位,系统呈现无序状态。当系统的控制参量达到临界阈值时,子系统的关联所形成的宏观的规则运动占了主导地位,协同运动比起独立运动来占了优势。反映系统有序程度的序参量从零很快增大 ,系统进入有序状态。

     从这些对有序性的定义来看,他们都强调一下几个特点:

  (1)有序是相对于无序而言的,产生有序的根源是对独立运动的协同关联与控制达到一定阈值才具有的结果;当协同关联相对于个体的独立运动而言处于支配地位时 ,系统就表现为有序性;

 (2)有序性是一种结构,它可以是时间、空间和时间-空间上的功能或行为结构;是系统的一种宏观表现。

 (3)有序性的程度,可以用序参量来描述。序参量可以有多个,每个序参量描述系统有序性一个方面的特征;

序参量值的大小可以用来描述同类信息系统不同个体的序化水平的差异;因此,寻找序参量以及序参量的量化指标极为重要;

(4)对于复杂的信息系统而言,如web2.0网站,讨论有序性时,分层的特点将有可能使问题说得更清楚;

      以上这些内容,是下一步实施信息系统有序性及有序度定义的基础。由于目前搜集的资料并不全面,需要进一步充实资料后才能给出初步的定义。

    具体如何尝试定义,请看下回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物,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