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ode及文件元数据

一、inode是什么?

理解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

文件存储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的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sector组成一个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二、inode的内容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Size 文件的字节数
•Uid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Gid 文件的Group ID
•Access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文件的时间戳,共有三个:
•Change 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
•Modify 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
•Access 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Links 链接数,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
•Inode 文件数据block的位置
•Blocks 块数
•IO Blocks 块大小
•Device 设备号码

总之,除了文件名以外的所有文件信息,都存在inode之中。至于为什么没有文件名,下文会有详细解释。

2.1 查看文件iode信息

[root@234 xtrabackup]# stat /home/mysql/I3306/auto.cnf 
  File: `/home/mysql/I3306/auto.cnf'
  Size: 56          Blocks: 8          IO Block: 4096   regular file
Device: fd02h/64770d    Inode: 2239384     Links: 1
Access: (0640/-rw-r-----)  Uid: (  502/   mysql)   Gid: (  502/   mysql)
Access: 2019-11-20 09:58:02.621255789 +0800
Modify: 2019-11-20 09:30:40.467256082 +0800
Change: 2019-11-20 09:57:49.010255791 +0800

2.1 vim命令打开文件并观察Access变化

[root@234 xtrabackup]# vim /home/mysql/I3306/auto.cnf 
[root@234 xtrabackup]# stat /home/mysql/I3306/auto.cnf 
  File: `/home/mysql/I3306/auto.cnf'
  Size: 56          Blocks: 8          IO Block: 4096   regular file
Device: fd02h/64770d    Inode: 2239384     Links: 1
Access: (0640/-rw-r-----)  Uid: (  502/   mysql)   Gid: (  502/   mysql)
Access: 2019-11-21 16:34:40.005867116 +0800  #Access时间已更新
Modify: 2019-11-20 09:30:40.467256082 +0800
Change: 2019-11-20 09:57:49.010255791 +0800

2.2 less命令打开文件并观察Access变化

[root@234 xtrabackup]# less /home/mysql/I3306/auto.cnf 
[root@234 xtrabackup]# stat /home/mysql/I3306/auto.cnf 
  File: `/home/mysql/I3306/auto.cnf'
  Size: 56          Blocks: 8          IO Block: 4096   regular file
Device: fd02h/64770d    Inode: 2239384     Links: 1
Access: (0640/-rw-r-----)  Uid: (  502/   mysql)   Gid: (  502/   mysql)
Access: 2019-11-21 16:34:40.005867116 +0800 #Access时间无变化
Modify: 2019-11-20 09:30:40.467256082 +0800
Change: 2019-11-20 09:57:49.010255791 +0800

三、inode的大小

inode也会消耗硬盘空间,所以硬盘格式化的时候,操作系统自动将硬盘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数据区,存放文件数据;另一个是inode区(inode table),存放inode所包含的信息。

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一般是128字节或256字节。inode节点的总数,在格式化时就给定,一般是每1KB或每2KB就设置一个inode。假定在一块1GB的硬盘中,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为128字节,每1KB就设置一个inode,那么inode table的大小就会达到128MB,占整块硬盘的12.8%。

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inode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可以使用df命令。
df -i

3.1 df -i查看磁盘inode 使用情况

由于每个文件都必须有一个inode,因此有可能发生inode已经用光,但是硬盘还未存满的情况。这时,就无法在硬盘上创建新文件。案例>>http://zyan.cc/post/295/
使用df -i查看磁盘inode 使用情况。

[root@234 xtrabackup]# df -i
Filesystem             Inodes  IUsed    IFree IUse% Mounted on
/dev/mapper/VolGroup-lv_root
                      3276800 312132  2964668   10% /
tmpfs                 8240647      2  8240645    1% /dev/shm
/dev/sda1              128016     46   127970    1% /boot
/dev/mapper/VolGroup-lv_home
                     13139968 214134 12925834    2% /home

查看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可以用如下命令:
dumpe2fs -h /dev/sda1| grep "Inode size"

3.2 dumpe2fs 命令查看Inode信息

[root@234 xtrabackup]# dumpe2fs -h /dev/sda1 | grep "Inode size"
dumpe2fs 1.41.12 (17-May-2010)
Inode size:           128

[root@234 xtrabackup]# dumpe2fs -h /dev/sda1
dumpe2fs 1.41.12 (17-May-2010)
Filesystem volume name:   
Last mounted on:          /boot
Filesystem UUID:          d959240f-2597-46ef-aab2-63c541a7d13f
Filesystem magic number:  0xEF53
Filesystem revision #:    1 (dynamic)
Filesystem features:      has_journal ext_attr resize_inode dir_index filetype needs_recovery extent flex_bg sparse_super huge_file uninit_bg dir_nlink extra_isize
Filesystem flags:         signed_directory_hash 
Default mount options:    user_xattr acl
Filesystem state:         clean
Errors behavior:          Continue
Filesystem OS type:       Linux
Inode count:              128016
Block count:              512000
Reserved block count:     25600
Free blocks:              420814
Free inodes:              127970
First block:              1
Block size:               1024
Fragment size:            1024
Reserved GDT blocks:      256
Blocks per group:         8192
Fragments per group:      8192
Inodes per group:         2032
Inode blocks per group:   254
Flex block group size:    16
Filesystem created:       Wed Apr 27 13:00:52 2016
Last mount time:          Thu Jul 18 16:03:15 2019
Last write time:          Thu Jul 18 16:03:15 2019
Mount count:              31
Maximum mount count:      -1
Last checked:             Wed Apr 27 13:00:52 2016
Check interval:           0 ()
Lifetime writes:          58 MB
Reserved blocks uid:      0 (user root)
Reserved blocks gid:      0 (group root)
First inode:              11
Inode size:           128
Journal inode:            8
Default directory hash:   half_md4
Directory Hash Seed:      0c692d25-127e-4eba-8408-4d012e881df7
Journal backup:           inode blocks
Journal features:         (none)
Journal size:             8M
Journal length:           8192
Journal sequence:         0x000000af
Journal start:            1

四、inode号码

每个inode都有一个号码,操作系统用inode号码来识别不同的文件。Unix/Linux系统内部不使用文件名,而使用inode号码来识别文件。对于系统来说,文件名只是inode号码便于识别的别称或者绰号。表面上,用户通过文件名,打开文件。实际上,系统内部这个过程分成三步:首先,系统找到这个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其次,通过inode号码,获取inode信息;最后,根据inode信息,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block,读出数据。

使用ls -i命令,可以看到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root@234 xtrabackup]# ls -i key.txt 
1201640 key.txt

五、目录文件

Unix/Linux系统中,目录(directory)也是一种文件。打开目录,实际上就是打开目录文件。

目录文件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一系列目录项(dirent)的列表。每个目录项,由两部分组成:所包含文件的文件名,以及该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ls命令只列出目录文件中的所有文件名,ls -i命令列出整个目录文件,即文件名和inode号码:

[root@234 xtrabackup]# ls -i
1198660 2019-11-07_10-59-10      1317117 2019-11-07_15-27-13  1323066 2019-11-11_12-17-23  1201637 ib_buffer_pool  1201141 mysql               1325939 test_db_1               1201139 xtrabackup_logfile
2233529 2019-11-07_10-59-10_bak  1318300 2019-11-11_09-53-13  3015255 2019-11-20_10-13-21  1201140 ibdata1         1326226 performance_schema  1326618 test_db_2
1199952 2019-11-07_11-00-44      1319493 2019-11-11_11-56-23  1326620 2019-11-21_10-25-49  1324257 incremental     1201161 sys                 1201635 xtrabackup_binlog_info
1314704 2019-11-07_11-01-36      1320684 2019-11-11_12-12-14  1201638 backup-my.cnf        1201640 key.txt         1325946 szb_collection      1201636 xtrabackup_checkpoints
1315930 2019-11-07_11-26-31      1321875 2019-11-11_12-13-27  1201643 binlog_test.sql      1201642 log_bin.000004  1201163 szb_credit          1201639 xtrabackup_info

如果要查看文件的详细信息,就必须根据inode号码,访问inode节点读取信息。目录文件的读权限(r)和写权限(w),都是针对目录文件本身。由于目录文件内只有文件名和inode号码,所以如果只有读权限,只能获取文件名,无法获取其他信息,因为其他信息都储存在inode节点中,而读取inode节点内的信息需要目录文件的执行权限(x)。

六、硬链接

一般情况下,文件名和inode号码是”一一对应”关系,每个inode号码对应一个文件名。但是,Unix/Linux系统允许,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个inode号码。这意味着,可以用不同的文件名访问同样的内容;对文件内容进行修改,会影响到所有文件名;但是,删除一个文件名,不影响另一个文件名的访问。这种情况就被称为”硬链接”(hard link)。

ln命令可以创建硬链接:
ln 源文件 目标文件

运行上面这条命令以后,源文件与目标文件的inode号码相同,都指向同一个inode。inode信息中有一项叫做”链接数”,记录指向该inode的文件名总数,这时就会增加1。

反过来,删除一个文件名,就会使得inode节点中的”链接数”减1。当这个值减到0,表明没有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系统就会回收这个inode号码,以及其所对应block区域。

这里顺便说一下目录文件的”链接数”。创建目录时,默认会生成两个目录项:”.”和”..”。前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inode号码,等同于当前目录的”硬链接”;后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父目录的inode号码,等同于父目录的”硬链接”。所以,任何一个目录的”硬链接”总数,总是等于2加上它的子目录总数(含隐藏目录)。

七、软链接

除了硬链接以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

文件A和文件B的inode号码虽然不一样,但是文件A的内容是文件B的路径。读取文件A时,系统会自动将访问者导向文件B。因此,无论打开哪一个文件,最终读取的都是文件B。这时,文件A就称为文件B的”软链接”(soft link)或者”符号链接(symbolic link)。

这意味着,文件A依赖于文件B而存在,如果删除了文件B,打开文件A就会报错:”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这是软链接与硬链接最大的不同:文件A指向文件B的文件名,而不是文件B的inode号码,文件B的inode”链接数”不会因此发生变化。

ln -s命令可以创建软链接:
ln -s 源文文件或目录 目标文件或目录

八、inode的特殊作用

由于inode号码与文件名分离,这种机制导致了一些Unix/Linux系统特有的现象。
1.当文件名包含特殊字符导致无法正常删除时,可直接删除inode节点。
2.移动文件或重命名文件,只是改变文件名,不影响inode号码。
3.打开一个文件以后,系统就以inode号码来识别这个文件,不再考虑文件名。因此,通常来说,系统无法从inode号码得知文件名。

第3点使得软件更新变得简单,可以在不关闭软件的情况下进行更新,不需要重启。因为系统通过inode号码识别运行中的文件,不通过文件名。更新的时候,新版文件以同样的文件名,生成一个新的inode,不会影响到运行中的文件。等到下一次运行这个软件的时候,文件名就自动指向新版文件,旧版文件的inode则被回收。

部分引自: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1/12/inode.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Inode及文件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