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日记(4)

今天飞沈阳来回。

强迫自己写了几天飞行日记,好像除了流控之外没什么好写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首先呢,自己文笔不好,只有在吐槽航班延误的时候才能凑出字数来;其次是因为要是记其他东西的话,又无形之中显得有点专业——倒不是说专业有什么不好,只是不想在下班之后还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偶尔吐吐槽也是人生一大乐事,但总是这样吐来吐去的怕把别人也给看吐了,于是我决定转个方向。

杭州起飞的转弯程序总是有一堆速度限制,我寻思这速度限制实在是没必要,在飞行圈子里我们总是爱抱怨国内的程序设计不合理,搞得飞行员又累又担惊受怕。今天依然遇到,我在转弯之前把速度增加了20节,差点就把bank angle给整叫唤了。于是我就想到,它这些速度限制是有道理的,我们总是埋怨层出不穷的规矩,却不知道规矩往往在暗中保护我们——你可能会觉得,只有部分规矩有这个效果,但这应该是一个幸存者偏差,因为每一次你受到保护的时候你都没意识到是规矩的作用,毕竟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规矩”不会跳出来给你说:嘿,你看,我又保护了你一次。

只有在不遵守它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

说到规矩,今天跟副驾兄弟聊到了另外一个规矩——到点减人。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比如说)今天的航班应到150人,但实际只到了148个人,且就要快到起飞时间了,那么,我们要不要把没来的那两个人减掉。我们的规矩是这样的:在起飞时间前15分钟——减人——关舱——走人。

我以前觉得这样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讨论嘛——让100多号人等那么一两个,肯定是不公平的。直到我后来看到一个数据,说中国人每年坐飞机的人群中,有50%是第一次坐飞机——这中间甚至有很多人是他生平唯一一次坐飞机。

也许是因为不太清楚合适的提前量,也许是因为路上堵车,也许是因为找不到登机口,也许是因为带着孩子但是孩子跑远了(回想我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就是像个盲人一样),只要不是太过分或者太迫不得已,能多等一会儿就多等一会儿吧。

尽管15分钟是规矩,但这个世界上除了规矩,还是应该有一些温情脉脉的东西,哪怕只是面纱。

然而话分两头说,也不是我说怎样就怎样,地勤也有他们的工作压力,乘务员也有他们的工作压力,就像我今天晚上在杭州落地,听到管制员们连绵不绝的给密密麻麻的航班发指令,中间连喘气的空挡都没有,其中一位一不小心在话筒里发出一声长叹——显然是疲惫至极的感觉,我就觉得每个人都需要一份理解。

然而社会上的彼此理解并不够,不知是生活节奏的加快还是工作压力的增大,我们常常听到的都是对自己并不熟悉领域的埋怨和指责,对自己领域的诉苦和推卸——谁又比谁容易呢?

但我相信这个现象会慢慢变好的,这需要民众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信息的交流整合。

今天天气不错,全程都不用开雷达;今天没有流控,两段都提前落地;今天落地也还可以,比昨天柔和了许多;今天,连沈阳的下滑道都稳定了。

早上去跑了五公里,前面差点就放弃了,最后感谢自己的坚持,虽然是连走带跑,花了36分钟。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飞行日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