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上的刚好现象,可能正在拖垮你

01.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踩点”的习惯。

上班总是最后几分钟踩着点签到打卡,在同事一片注意下慌慌张张地坐到工位,一边等着额头的汗水消去,一边暗自庆幸:还好,赶到了!

乘坐公交车总是在车即将发动的时候,一路小跑挤上公交车,在司机和满车乘客的一脸鄙夷下,扛着背包狼狈地靠着车门。

出发前需要带的行李小件,前面一点也不着急整理,临走前才想起来收拾准备,然后再三检查遗漏,最后一刻怀着担忧的心离开。

类似这样的“踩点”行为,还有很多。这并非什么大事儿,相反都是一些看上去无所谓的小习惯。正是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在一个人长时间的生活里,会造成很多大的影响。

很多人觉得,即使最后一刻完成,也比最后一刻完不成好吧。如果单独拿出来某一件事来说,这的确没错。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刚好”比“来不及”更可怕。

02.

以上班为例,大部分单位如果上班迟到的话,都会有相应的惩罚,可能是考勤的分数,可能是直接的金钱惩罚。这是很好的制度。因为,但凡有实际的惩罚措施,或大或小,对迟到都是好处的。人只有在付出代价后,才能真正地改变。

怕的,就是刚刚赶上。而且,长此以往,就会自觉形成很强的心理暗示,比如“我很有分寸,我时间点看的很准”等等 。而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很容易被戳破的心理作用。

《岛上书店》里,主人公A.J.说过:“一旦一个人在乎一件事,就发现自己不得不开始在乎一切事。”那么同样,当一个人开始习惯了一种行为方式,就会不自觉地延伸到一切事。因此,习惯了这样的“刚好”,你以后做什么事,都自觉地拖到最后一刻,为了证明自己的“分寸”。

除此之外,这样的“刚好”,风险承受能力是相当脆弱的。拿上班踩点打卡来说,假如恰好今天路上堵车呢,这样一个小小的突发情况就会让你直接无法按时到达,甚至很容易被扣上“不靠谱”的帽子。

这还不包括匆忙赶到后,在一片慌乱中开机、急忙清理办公桌、汗没落下就要检查日程和每日计划······这样的状态又怎么可能从容沉着的做好每天的工作呢。

长此以往,你的生活都会被慢慢拖垮。

03.

而成功的人之所以比常人成功,有时候并不是因为什么大的变数,相反就是在一些细微之处把控的很好。比如针对人们生活中“踩点”的习惯,有一个很著名的“五分钟”说法。

顾名思义,“五分钟”说得就是,凡事提前五分钟,一个人的人生就会大不同。

根据英国电子邮报The Telegraph的资深记者Mary Riddell,在盖茨身边观察所描述,他的行程表是比照美国总统的规划方法,时间单位切割得非常详细。长达几天的行程以五分钟为单位去安排;而花较短时间的各个会议,乃至与人握手,皆按秒数安排。

事实上,越是成功的人,对时间的把控能力就越强。

但是,时间本身是不值钱的。只有懂得很好的利用起来,它才会让你变得与众不同。就比如,如果你约会提前5分钟到达,而且你还是个不喜欢等待的人,那么你不但不会因为早到5分钟而游刃有余,反而会得到满腹的狂躁情绪。

所以,提前5分钟,不是让你和时间对着干,而是像李笑来说的那样:“和时间做朋友”。

还是以比尔盖茨为例,将行程表切割成细微的片段的他,随时都会带着一本书,抓住可能的空闲时间赶紧阅读。他会将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充分利用起来,也因此才有了超越常人的成就。

但现实中,人的惰性无处不在。有时候,理论看上很有道理,但也许你又会发现,这个经过伟人验证过的“提前5分钟”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04.

我有一个朋友,前段时间追女生没有成功,有一个理由就是,女生嫌弃我朋友本身挣得不多,但是还经常迟到,所以觉得他不靠谱。因此为了证明自己,那个朋友在后来的一个月内一次也没有迟到。

但是那几天我朋友公司恰好打卡制度做了变化,从固定的朝就晚六变得更富有弹性,也就是说可以自行调整为朝十晚七。

可结果,我朋友又开始迟到了!之前九点上班都可以立即改正不迟到,结果反而十点上班,他经常十点多才到!

这已经不是“提前5分钟”能解决的问题了。

当然,这并非说“提前5分钟”的说法失效,只是说,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要改变自己长久的习惯,不可能只凭单一的小技巧或者方法论,更需要来自心底对自己的要求和想要改变的意志。

只有两者相符相成,不断让自己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让自己切实变得更好,才是最重要的。

至少,当你认识到你身上那些“刚好”的现象,非但不能让自己得到侥幸的满足,反而会慢慢拖垮生活的时候,就知道必须要做出改变了。

又或者说,如果你真的可以提前五分钟,为什么不干脆提前一小时呢?如果你真的想改变的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身上的刚好现象,可能正在拖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