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通史未完成版1

《西方音乐通史》

第️篇(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

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与罗马”.

古希腊的文明史发源于爱琴文化,古希腊罗马在文学,戏剧;哲学;雕塑和建筑方面的辉煌成就已广为人们仰慕,

第一节:古希腊的音乐生活(古希腊古罗马约公元前146年)

(一)音乐与神的崇拜:古希腊音乐的最初历史是同神的崇拜,同神话和各种奇幻传说交织在一起。从词源上”Music”源于”Muse”.

(二)古希腊的乐器:古希腊主要有弦乐与管乐两类乐器,里拉属弦乐器(Lyre)&阿夫洛斯属双簧乐器(aulos)为代表.

(三)诗歌的繁荣:希腊音乐活动不仅仅存在于民间宗教祭祀活动,在一些修养较高的文化人那里,音乐以诗歌形式被吟唱。古代希腊诗歌和音乐是联系在一起的,诗歌吟诵总是伴随着音乐。

(四)古希腊戏剧:希腊戏剧是希腊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

(Aischulos;约公元前525-456;Sophocles约公元前496-406;Euripides约公元前485-406)

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希腊

戏剧产生于希腊宗教神话,但它已超越民间的原始习俗,是希腊文明走向理智和成熟的体现.

第二节:古希腊的音乐理论

古希腊音乐在音乐理论方面的遗产非常丰富,它对后来西方音乐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理论方面。

古希腊的音乐理论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材料和构成方式的理论,它涉及音程;音阶;调式等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音乐的本质的理论,它涉及哲学,艺术美学方面的问题.

第️篇

(中世纪音乐)

第一章(中世纪教会礼拜音乐)

格里高利圣咏(约公元前590~604).

第二章(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兴起)(约公元9世纪末)

第一节

早期的复调音乐-奥尔加农(Organum)

这种复调形式称为:孔杜克图斯(Conductus)

代表人物:莱奥南(Leonin&佩罗坦(Perotin).

第三章(中世纪单声歌曲)(11~13世纪)

第一节(拉丁歌曲)用于礼拜圣咏外开始流行的单声歌曲形式:

孔杜克图斯(Conductus)&戈利亚德歌曲(Goliards).

第三节(中世纪器乐)

中世纪常用乐器有弦乐(拨弦;击弦;弓弦)和管乐类.

中世纪最典型的乐器:竖琴(Harp)

属拨弦类乐器从罗马传承下来的古代乐器:里拉(Lyre).

从西班牙传入的乐器:琉特琴(Lute)

索尔特里琴(Psaltery)

属中世纪常见的:齐特族(Zither).

小管风琴:Portative与中型管风琴(Positive Organ).

文艺复兴时期的维奥儿琴(Vielle)和现代小提琴已非常的相似.

中世纪常用管乐器有:笛类:(Flute)&双簧类乐器y:肖姆管(Shawn)和短号等.

第四章(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音乐)

法国代表人物:马肖(Guillaume de Machaut 1300~1377).

意大利代表人物:兰迪尼(Francesco Landini,1325~1397)

第️篇

文字复兴时期音乐(约1300~1650).

第一章从文艺复兴早期到若斯坎;

15世纪,巴黎已经失去过去几个世纪那种欧洲音乐中心的地位,法国音乐艺术繁荣的时代已经过去,各不相同的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开始相互融合,并且继续受到欧洲其他地区音乐的影响。欧洲音乐风格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音乐中心向北转移。15世纪30,40年代欧洲音乐风格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对这一转变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的首先是一些英国作曲家.

第一节:英国音乐

英国音乐从中世纪开始就与法国和意大利音乐有明显的不同,它较少抽象理论的约束,与民间音乐保持着自然的联系,倾向大调性,主调风格,而英国音乐最为显著的特性是习惯于自由的运用”三度;六度音程,因而产生出和谐丰满的音响。15世纪的英国作曲家依然保持着这种基本的音乐传统。他们一般使用不省略三音的三和弦,多采用和声式的织体,强拍避免不协和音程.

这一时期重要作曲家”约翰•邓斯泰布尔(John Dunstable,1390~1453).

第五篇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到高峰一个阶段”十八世纪约1750年左右.

古典主义三巨头;

海顿-世人称”交响乐之父”(奥地利1732~1809.)

莫扎特-公认为”稀世之才”(奥地利1756~1791.)

贝多芬(德国1770~1827)他将18~19世纪,为古典主义晚期人物,他将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连接起来的重要代表人物.

第六篇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是指19世纪前后这一百多年(1790~1910).

代表人物:

德国奥地利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韦伯(德国奥尔登堡1786~1826)

舒伯特(奥地利维也纳1797~1828)

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

门德尔松(德国汉堡1809~1847)

舒曼(德国茨维考1810~1856)

肖邦(波兰1810~1849)

第三章

19世纪上半叶的法.意歌剧

贝利尼(意大利西西里歌剧,1801~1835)

唐尼采蒂(意大利贝加莫歌剧,1797~1848)

第四章

从标题交响音乐到交响诗

柏辽兹(法国圣安德烈1803~1869)

李斯特(匈牙利雷丁1811~1886)

第五章

19世纪中下叶的德奥音乐

瓦格纳(德国莱比锡1813~1883)

勃拉姆斯(德国汉堡1833~1897)

老约翰斯特劳斯《拉德茨基进行曲》(奥地利维也纳1804~1849)

小约翰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奥地利维也纳1825~1899)

第六章

19世纪法;意歌剧代表人物

奥芬巴赫《康康舞曲》(法国1819~1880)

古诺《圣母颂》(法国1818~1893)

比才《卡门》(法国巴黎1838~1875)

威尔第《茶花女》(意大利帕尔马1813~1901)

第七章

第一节

19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化

柴可夫斯基(俄罗斯乌拉尔1840~1893)

第二节

捷克音乐文化

斯美塔那(捷克利托米什尔1824~1884)

德沃夏克(捷克布拉格1841~1904)

第三节

匈牙利波兰音乐文化

艾凯尔•费伦茨(匈牙利1810~1893)

莫纽什科(波兰明斯克1819~1872)

第四节

挪威芬兰音乐文化

爱德华•格里格(挪威卑尔根1843~1907)

西贝柳斯(芬兰1865~1957)

第八章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音乐

第一节

法国音乐文化.

圣桑《动物狂欢节》(法国巴黎1835~1921)

德彪西(法国巴黎1862~1918)

拉威尔《波莱罗舞曲》(法国1875~1937)

第二节

奥地利和德国的音乐文化.

布鲁克纳(奥地利1824~1896)

马勒(奥地利奥匈帝国波西米亚(即捷克)1860~1911)

沃尔夫(奥地利1860~1903)

理查德•斯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德国慕尼黑1864~1949)

第三节

俄罗斯音乐文化

斯克里亚宾(俄罗斯莫斯科1872~1915)

拉赫曼尼诺夫(俄罗斯莫斯科1873~1943)

第四节

意大利音乐文化

马斯卡尼(意大利利沃尔诺1863~1945)

列昂卡瓦洛(意大利那不勒斯1857~1919)

第七篇

20世纪音乐

第一章(表现主义音乐)

第一节

勋伯格(奥地利维也纳1874~1951)

他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通过教学和著述,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派,这是在20世纪音乐届少有的.

第二节

1.

贝尔格(奥地利维也纳1885~1935)

作为新维也纳乐派重要成员之一,贝尔格的特殊贡献在于把勋伯格枯燥的作曲方法同感情表现结合起来,给人以更具艺术感染力.

2.

韦伯恩(奥地利维也纳1883~1945)

第二章

新古典主义音乐

第一节

斯特拉文斯基(俄国圣彼得堡1882~1971).

他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是人物,他的特殊风格和手法体现了20世纪上半叶各个主要流派的特征,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

第二节

欣德米特(德国法兰克福1895~1963)

第三节

六人团

奥涅格(法国勒阿弗尔1892~1995)

米约(法国艾克斯昂普罗旺斯1892~1974)

第三章

名族主义音乐

第一节

巴托克(匈牙利罗马利亚1881~1945).

他是20世纪最成功的名族主义作曲家,他不仅为匈牙利音乐打开了新的局面,也是20世纪站在现代音乐前列的少数几位最重要的革新者之一.

第二节

席曼诺夫斯基(波兰蒂莫斯祖卡现乌克兰1882~1937).

他是波兰20世纪上半叶音乐领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第三节

亚那切克(捷克莫拉维亚1854~1928)

第四节

沃安•威廉斯(英国格洛斯特郡1862~1958)

他是英国民族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著名的作曲家.

第五节(科普兰与格什温)

艾伦•科普兰(纽约布鲁克林1900~1990)

格什温(纽约布鲁克林1898~1937)

他们两位主要代表了美国民族主义音乐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

重点:

特别是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将爵士乐吸收到严肃音乐中来,

如”斯特拉文斯基”在1918年为11件乐器而作的《拉格泰姆》.

”米约”1923年创作的舞剧《世界的创造》

但都没有像《蓝色狂想曲》那样地道地表达出爵士乐的活力和魅力。

这首被称作”交响爵士乐”的作品把爵士乐生动活泼的切分节奏与类似”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等人的音乐成分糅合在一起,具有世俗;幽默与率直的特性,为过去美国严肃音乐中所少有的,使人耳目一新。

他为后来作曲家利用流行音乐语言创作音乐会作品开辟了道路,格什温也因此被列入严肃音乐作曲家的行列里.

第四章

20世纪上半叶其他风格与类型的音乐

第一节

肖斯塔科维奇与普罗科菲耶夫

肖斯塔科维奇(俄罗斯前苏联圣彼得堡1906~1976)

《第二爵士套曲》

普罗科菲耶夫(乌克兰1891~1953)

第二节

布里顿与蒂皮特

本杰明•布里顿(英国萨福克郡1913~1976)

蒂皮特(英国伦敦1905~1998)

第三节

微分音音乐与噪音音乐

哈巴(捷克1893~1973)

他是20世纪微分音音乐的代表人物.

噪音音乐

埃德加•瓦雷兹(法国1883~1956)

第五章

20世纪50;60年代的音乐

第一节

序列音乐:是在作曲方法上按照固定顺序进行安排的一种音乐,十二音音乐把半音阶的十二个音级按固定顺序安排,形成旋律与和声,组成作品,也可以说是一种序列音乐;但这种序列音乐的手法仅表现在高音上一般被称为十二音音乐.(这就是随意即兴法则也).

梅西昂(法国阿维尼翁1908~1992)

布列兹(法国蒙布里松1925~2016)

他是韦伯恩以后序列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第二节

偶然音乐:作曲家一定程度地故意对作品的创作或演出不加控制的音乐叫-偶然音乐(Aleatory Music).

它与严格控制的序列音乐相反,是作曲家把偶然的,不确定的或没有预先设计好的因素,带进了作品的创作或表演之中的产物(如:爵士音乐,民间音乐中的即兴演奏等等)

凯奇John Cage(美国洛杉矶1912~1992)

美国先锋派音乐的中心人物,他在战后对西方音乐的影响超过其他任何美国作曲家.

第三节

电子音乐:可以泛指一切利用电子手段产生,修饰的声音制作而成的音乐,与由共鸣体自然发音的音乐区别,有人把这样的电子音乐称作为电声音乐.

斯托克豪森(瑞士科隆1928~2007)

第四节

新音色:寻求新的音色,在1945年以后的创作中,是一种重要的现象和倾向.它的出现足以与当时的序列音乐相抗衡,而且比序列音乐更具持久的影响,但是它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流派称谓.

希纳基斯(罗马尼亚1922~2001)

彭德雷茨基(波兰克拉科夫音乐学院校长1933~)

利盖蒂(奥籍匈牙利罗马利亚布达佩斯音乐学院1923~2006)

贝里奥(意大利奥内利亚(米兰音乐学院)1925~2003)

克拉姆(美国西弗吉尼亚1929~)

第五节

其他

亨策(德国威斯州特伐利亚1926~)

诺诺(意大利威尼斯1924~1990)

第六章

70年代以后的音乐

第一节

简约派:使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和简化的手法组成的作品叫做-简约派音乐(Minimal music)或有人称它为重复音乐(Repetitive music)&沉思音乐.

重复是简约派音乐的基本特征。通常的情况是自始至终保持同一节奏片段,有限几个音的音高变化,不断重复。随着音乐的进行,即在音乐不断反复的过程中,旋律;节奏的细部与和声,配器等可以逐渐变化。从不变中求变,从平淡中求新奇。

简约派的出现是最早对50;60年代反传统音乐的突破,部分是对序列音乐的反叛,它是有调性的;部分是受非西方音乐的启发。这是一种具有催眠性的音乐,不断地围绕几个音转来转去,是作曲家们受到如:印度巴厘;西非等地的宗教仪式音乐的影响的结果.

简约派音乐的代表人物;

赖利(Terry Riley,1935~)

格拉斯(Philip Glass1937~)

赖克(Steve Reich1936~)

杨(La Monte Young1935~)

第二节

新浪漫主义:是70;8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流派。一般来说,它要求音乐有调性,以传统的功能和声为基础,比较注重感情表现,而且,经常引用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音乐材料;但同时,它又不同于19世纪音乐家的作品,使用比19世纪更多的,20世纪才出现的音乐语言和手法,以更广阔,更多样的音乐风格为背景来进行创作。

因此,也可以说,新浪漫主义就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尽管在具体作品中,它们的侧重点会有不同,风格上也会有很大差异。

新浪漫主义音乐的出现,是对50;60年代盛行的那种过分理智、抽象的音乐,特别是对严格的序列音乐的否定,是对前一个时期音乐主流的一种反叛。

代表人物;

特里迪西(David Del Tredici1937~)

谢德林(俄罗斯Rodion Shchedrin,1932~)

卡盖尔(Mauricio Kagel,1931~)

贝尔德(波兰Tadeuse Baird,1928~1981)

第三节

第三潮流(third stream):这个名词是50年代末由美国作曲家舒勒(Gunther Schuller.1925~)提出来的.

这一流派主张把西方现代专业音乐的手法和特点与名族的流行音乐形式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

最初,主要是指爵士乐与西方艺术音乐两者的结合。

后来,又有所发展融进了美国黑人音乐以及其他名族的传统音乐,如希腊民间音乐;日本;印度等民族音乐等等.

在这里只是借用这个名词来泛指7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在作品中融合了严肃音乐与各种流行音乐两种成分这样的一种现象,也有人因此把它归类为”融合音乐(Fusion music)”.

其实,类似的做法早就存在,如;

米约(1932)年的管弦乐曲《创世纪》。

斯特拉文斯基(1945)年为单簧管和爵士乐队而作的《乌木协奏曲》。

特别是”格什温”(1924)年”交响爵士乐《蓝色狂想曲》。

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的音乐剧1957年《西城故事》也具有同样性质.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方音乐通史未完成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