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来话中秋,一起看看古人怎么过节?

自唐代中秋节产生的时代起,人们就将月圆与人间团圆联系起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团圆的主题越来越突出、重要。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民间极重视中秋节家庭内部的团聚之礼,从中体会亲人欢聚一堂的天伦之乐和生活美满的幸福感。如果这天有儿女在外,不能回家团圆,家长和儿女双方都会觉得特别遗憾。



首选项目是赏月。

赏月在唐宋时期是主要的习俗。唐代的八月十五是一个赏月节,常聚集亲友同赏,并由月圆联系到人的团圆。唐代诗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中说:“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在字面上将八月十五与“团圆”联系起来了。许多唐诗写到一人在外乡,恨不能与亲友团圆,也是存在这种联系的证明。亲人的团聚习惯自然地派生于赏月的风俗。这为后世中秋节转为团圆节打下了基础。初唐时期主要是社会中上层人士的八月十五赏月活动形成习俗,中晚唐以后下层民众也群起效仿。各家登高赏月,欢聚痛饮,直到深夜,许多人家天明乃散。不论贫富老幼,皆参与其中。


其次是一起吃月饼。

从历史上看,吃月饼并不是中秋节不可缺少的活动,唐宋时期并没有专门为中秋而制作的月饼。但自明朝出现中秋月饼之后,它就成为中秋习俗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明代,它首先作为祭品出现,表达的是人对月神的敬意。这也是一种文化消费,当然它是由科学不发达时代的文化需求造成的。它能作为祭品,是因为十五的月亮是圆的,它就被造成了圆形的。人们把它放在供桌上,它就成了月亮的象征。祭祀完月神之后,人们把它吃掉,这个时候月饼就成为一种食品、美味。在这个阶段,月饼的主要价值在于它能作为献给月神的礼物——在古代,祭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越古老的年代里越重要,以至于在周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祭祀都是社会生活中最重大的事情。很快,月饼就成为一种不依赖于祭祀的节令食品,成为在亲友团聚的饭桌上的一种食物。一盘月饼,在场的每人拿一块吃,或者把一块月饼切成若干份,每人拿一份吃,表示大家是一个关系亲密的团体。大家在八月十五的时候团圆了,亲情或友情得到了一次确认和加强,从而得到感情的慰藉。这时月饼的象征意义是团圆。每年八月十五,人们都要买月饼、送月饼、吃月饼,这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第三个活动是庆丰收。

八月中旬正是丰收的季节,新粮进仓,瓜果上市,先民用这些新粮、新果作供品敬神是很自然的事,也在同时感谢神灵的恩赐,祈祷来年好收成。神灵崇拜习俗衰弱以致消失之后,在许多乡村,还有一些习俗含有庆丰收的意味,比如中秋节的夜晚一定要准备丰盛的饭菜,一定要吃得很饱,要准备很多新鲜的瓜果让家里人吃个够,就含有丰收后纵情欢庆的意思。山东庆云县农村过去中秋节要祭土谷,叫作“青苗社”;青城县农村还有辞先稼的习俗。中国台湾的农民也在中秋节祭拜土地公,并在田间插“土地公拐杖”,这种拐杖就是在竹子里夹上“土地公金”即给土地公的纸钱。

还有一项活动是预测天气。

许多地方都流传着一些谚语,根据中秋节的天气情况来预测第二年元宵节的天气,或预测来年的收成。如嘉定的谚语:“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奉贤有:“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灯。”宝山有谚语:“中秋月朗来年熟。”中秋节的月色很明朗的话,来年就会有好收成。河南西华的谚语为:“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雪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这些谚语的意思是,如果中秋节的晚上云彩遮了月亮,来年的元宵节就会有雨雪,影响元宵节的灯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秋节来话中秋,一起看看古人怎么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