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古董局中局》和《鬼吹灯》,也说读书二三事!

最近累得有点过分,每天都有一堆的事情要做,忙得来不及思考,也来不及生气。

这样子其实挺好的。年关将近,答应妈妈要做的事要一件件完成它。整整两周,我终于兑现了。

儿子放假归来,自然要谈谈心,爸爸爱喝茶,自然要陪着聊聊养生,小儿可爱学说AABB,自然要多陪着。

好友安利了两部网剧,忙里偷闲,自然也是要追一追的。

《古董局中局》马伯庸的书,前半部分拍得好一些,后面几集可惜了,剧情拖沓了些。不过豆瓣评分似乎还可以。

《鬼吹灯·怒晴湘西》冲着潘粤明也要追一追,冲着《鬼吹灯》也要追一追,因此忙上加忙。

唯一懈怠的就是写作,这是一种可怕的常态,被日常琐事蚕食的每一天,总是这样浑浑然便过去了。

《绿山墙的安妮》写完了,本想按部就班地写拆书稿,但事实上写出来的东西还是那样随性。

卢梭说过,“人生来去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写作也是如此。

所谓意识流,或许是借口,写作享受一种自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便是随性。

在看《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时候会想,蒙格玛丽在写作的时候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

她的写作状态或许会和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作家比阿特丽克斯·波特比较类似吧,那个著名童话《彼得兔》的创造者。

我是不是应该再次走进一个真正的童话世界里,汲取正能量,解读自己内心的诉求。

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也会想马伯庸在写《古董局中局》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呢,这套书悬念用得过猛了,似乎古董只是一个陪衬,找那所谓的老朝奉才是正事儿,所以看着看着还是会腻。看网剧的时候很容易出戏,真人CS真人版密室逃脱而已。过犹不及!

古董一事便成了卖弄,因为书的深刻性就不够了,和当初看《首席医官》时的感觉有点类似,一路看着曾毅卖弄医家圣手高超绝技,离生活有点远。《古董局中局》似乎也落入这样的圈套,不过这样的书读起来轻松自在,不必过分认真地读,也是一种消遣。

看《鬼吹灯》系列也是如此,或许是一种惯性,迎合读者或者取悦自己,写着写着就是这样的路子。当时读《藏地密码》就有同感,刚开始那个叫精彩呀,读着读着就变了味儿了。网络小说很容易被商业化,拍成网剧拍成电影自然又是另外一种商业表达的极致。

有一点必须肯定,读这些书还是能享受到一些快意的。电影电视视听的感受也是不错的,我们不能要求太多,国内的编剧在慢慢进步,如果我不能忍受,那么我自己为何不能变成一个优秀的编剧呢。

一直自诩为爱书之人,这么多年的确读了不少书,真正读懂读透的却不多。

每日都在琐碎中度过,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回望过往很惭愧。

或许现在开始都不晚。

你读过的书,都会成为你的气质。

很奇怪的是,我超不喜欢日本,但却有几位日本作家的书却是我所喜爱的:夏目漱石《三四郎》《我是猫》、川端康成《雪国》《千只鹤》、春上村树的《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在读每一本书的时候,我都会被角色带到一个很荒芜的地方。

如今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那么什么样子才是你想要的呢?

我知道的,我只想朴素地活在阳光里。

在读梭罗的《瓦尔登湖》的时候,我就梦想着过上那种朴素的极简主义的生活。

别林斯基曾说:“朴素是艺术品必不可少的条件,就其本质而言,它排斥任何外在的装饰和雕琢。”

的确如此,我一直生活得衣食无忧,因为我对衣食要求不高,我只追求我的高级生活。

我的高级美在于我的幻想,浸在阳光里,寻得一份安宁。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古董局中局》和《鬼吹灯》,也说读书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