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第91次心理咨询-过度客体

这次心理咨询成行真是一波三折,先是遇到台风,然后咨询师时间冲突,然后又逢各种事。最后定在今天。

一开始的时候我只是随便聊聊近况。到后面随着咨询师的询问,我的回答,我慢慢的理出一个清晰的路线。发现今天我所聊的内容,就是“妈妈”的过度客体。

1】

小时候,因为被妈妈送给其他人,所以我没有和妈妈形成联结。

在养母家,我一直是被姐姐们带大的,但是姐姐们经常不在家,也经常不带我玩。毕竟我1岁的时候,她们都18岁了。所以照顾我的人很不固定,一会是姐姐,一会是生病的爸爸,一会是总在外面种地的妈妈。有时候是邻居的婶婶,奶奶。

我一直没有形成固定的依恋人。

3岁那年,我最喜欢的照顾人二姐姐出嫁了。从此我极少有机会看见她。

我的抚养人开始在爸爸、妈妈、隔壁婶婶、大姐姐之间随机切换。

如此到了7岁。因为要上学,监护人固定为大姐姐。

但我与人形成心理联结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

我成了没有亲密关系和儿童依恋关系的孩子。


2】

儿童依恋关系有多重要呢?

有一个案例,说是二战后德国的孤儿院大量的孩子因为缺乏成年人照顾而死亡。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吃穿治病都是正常的,没有苛待。但他们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每个孩子都希望有一个固定会关照他们的成年人,但孤儿院的照料人员太少了。他们和部分孩子形成照养关系就很难分出足够的精力去安抚其他孩子了。

于是那些没有得到成年人眼神注视和关注的孩子莫名其妙的开始大量死亡。

那么,儿童有时候的确是因为某些缘故,无法得到成年人的足够关注的。

比如大人早上6点起床上班,晚上10点下班回家。

早上出门的时候孩子还没醒,晚上回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睡着了。

这种情况下十天半个月的见不到孩子也很正常。对于儿童来说就是:半个月没有见到爸爸妈妈了。

比如孩子们要去幼儿园了,爸爸妈妈要上班了。孩子们总是有各种可能需要和父母分开的。

那么怎么办呢?

大多数孩子都会形成一个客体依恋物。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从这个物品上寻求和父母的依恋,并且得到安心和慰藉。这样他们感到安全,并可以获得自我成长。

所以很多孩子会有一个破玩偶,脏毯子。不可以随便洗的,不可以被拿走扔掉的。他们还要抱着睡觉。因为这是一个安全的象征。在心理上很重要。


3】

我小时候没有固定依恋对象的时候,其实也学会从物品上发展依恋关系。

我的娃娃,裙子,水彩笔,手镯、尺子、猫咪……我曾经发展过无数种。

但是每一种都经常会因为某种缘故离开我的生活。

衣服小了不能要了,大人会送人会扔掉。留不住。我哭也没用。

娃娃很脏了,不能玩,破掉了补起来,实在破了大人会扔掉,哭也没用。

我经历过很多次很多次的依恋物品被剥夺,以前 和咨询师回忆过,能够记得起来的就有二十几次。以至于我认为我是不可以开心的,如果我开心了,一定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把我的开心和所有物抢走。

我以为我一定失去了依恋客体和依恋技能。

我居然能够在没有依恋的情况下活到现在,我真是惊讶。


4】

前年咨询的时候,聊到我花钱的事。

我有个规律,看见工具尤其是绘画美术工具就特别想买回来。也不用,就摆在那里。摆的满满的。

后来发现,是因为我很喜欢美术用品商店的那种感觉。有一种像进入了异次元一样的舒服又浮游在一切之外的很美妙的感受。所以我其实是下意识的想重新在自己身边堆砌一个这样的空间。

咨询师说了一个词,叫做子宫和羊水。

我是想用这些东西重新体会生命之初的温柔。

那种回到子宫和羊水的柔暖温润的包裹中,在一个肚子封闭的安全空间里。

今年重新聊到最近的花销的时候。

我提到我在学的占星课。

聊完发现,占星课给我的感觉,就很像是给我一个虚拟的空间,让我重新回到那种子宫的感觉。那种‘妈妈‘的感觉。原来它是我的过度客体。

5】

我曾经误打误撞,在学些笔记的过程中,找到手账、笔记这样的东西作为我的情感支撑和过度客体。在精神层面体会到自我的成长、复杂化和情感投射后的样子。

后来,手账和笔记不再是我能够发展自我的空间了。它们变成了技能。而我也不再是手账的孩子了,我是它的匠人。

于是,我找到了占星这个内容,作为我的情感投射,自我深化和人格复杂化的内在空间,虚拟领域。去以“占星”为我的妈妈,去感受沉浸其中的被照顾,被看见,被滋养,被联结。

或许有一天,我将会慢慢的无法在占星这件事上感受到我的情感支撑。逐渐的发现它也变成了技能,而我只是它的匠人的时候。我又将重新去寻找一个足够复制的,能让我在其中发展更复杂更深入的自我人格的领域。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录|第91次心理咨询-过度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