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习第174篇《小雅 湛露》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74篇《小雅 湛露》

【原文阅读】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

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

厌厌夜饮,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

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

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译文参考】

早晨露珠重又浓,太阳不出不蒸发。

如此盛大的晚宴,不喝一醉不回家。

早晨露珠重又浓,挂在丰茂草丛中。

如此盛大的晚宴,设在宗庙真隆重。

早晨露珠重又浓,洒在枸杞酸枣丛。

光明磊落的君子,个个都有好名声。

高大椅树和梧桐,结的果实一重重。

和乐宽厚的君子,处处表现好仪容。

【字词注释】

(1)湛湛:露水浓重的样子。

(2)斯:语气词。

(3)匪:通“非”。

(4)晞(xī):干。

(5)厌(yān)厌:一作“懕(yān)懕”,和悦的样子。

(6)夜饮:即晚宴。

(7)宗:宗庙。

(8)载(zài):则,一说充满。

(9)考:成,一说“考”通“孝”,另一说“考”指宫庙落成典礼中的“考祭”。

(10)杞(qǐ)棘(jí):枸杞和酸枣,皆灌木,又皆身有剌而果实甘酸可食。

(11)显允:光明磊落而诚信忠厚。显,光明;允,诚信。

(12)令德:美德。令,善美。

(13)桐:桐有多种,古多指梧桐。

(14)椅:山桐子木,梓树中有美丽花纹者。

(15)离离:果实多而下垂貌。犹“累累”。

(16)岂(kǎi)弟(tì):同“恺悌”,和乐平易的样子。

(17)令仪:美好的容止、威仪。仪,仪容,风范。

【诗歌赏析】

          这首诗排在《蓼萧》之后,《毛诗序》说是“天子燕诸侯也”。对此,朱熹也没有异议,汉宋学者比较一致。郑玄解释说:“诸侯朝觐会同,天子与之燕,所以示慈惠。”朝与觐是一个意思,就是朝拜。其中,春曰朝,秋曰觐。会同,就是大家在一起会合。天子要请诸侯参加宴会。

      吃饭作为很多重要仪式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在《诗经》里反复出现,祭祖、射箭、举行大蒐礼、农耕都要吃饭。吃饭的礼节非常多,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湛露》这首诗涉及到吃饭要讲礼、讲德行。

        此诗四章,每章四句,各章前两句均为起兴,且兴词紧扣下文事象:宴饮是在夜间举行的,而大宴必至夜深,夜深则户外露浓;宗庙外的环境,最外是萋萋的芳草,建筑物四围则遍植杞、棘等灌木,而近户则是扶疏的桐、梓一类乔木,树木上且挂满果实——此时一切都笼罩在夜露之中。

  “白露”“寒露”为农历八、九月之节气,而从夜露甚浓又可知天气晴朗,或明月当空或繁星满天,户厅之外,弥漫着祥和的静谧之气;户厅之内,则杯觥交错,宾主尽欢,“君曰:‘无不醉’,宾及卿大夫皆兴,对曰:‘诺,敢不醉!’”(《仪礼·燕礼》)内外动静映衬,是一幅绝妙的“清秋夜宴图”。

  若就其深层意蕴而言,宗庙周围的丰草、杞棘和桐椅,也许依次暗示血缘的由疏及亲;然而更可能是隐喻宴饮者的品德风范:既然“载考”呼应“丰草”,“载”义为充盈,而“丰”指繁茂,那么“杞棘”之有刺而能结实不可能与君子的既坦荡光明(显)又诚悫忠信(允)无涉,更不用说桐椅之实的“离离”——既累累繁盛又历历分明——与君子们一个个醉不失态风度依然优美如仪(与《小雅·宾之初筵》的狂醉可对看)的关系了。

  那么,湛露的意象到底是什么呢?前人大多理解湛露既然临于草树,则无疑象征着王之恩泽。若就二、三章而言,这也不差,只是以之揣摩首章,却不像了。

      浓重的露珠,在阳光下闪耀,在丰茂的草叶上滚动,浓重的露珠静静地落在枸杞和酸枣树上。露之湛湛,其义蕴犹情之殷殷,热情得酒之催发则情意更烈,正好比湛露得朝阳则交汇蒸腾。

        这样细小的露珠能够成为诗人观照的审美现象,可见诗人的心性是何等细腻。换句话说,诗人的视角能够聚焦在这样细小的露珠上面,足见其有怎样的诗心。诗人从对自然美的审视和关注,达到了对艺术美的独特领悟。

  此诗章法结构之美既如陈奂所言“首章不言露之所在,二章三章不言阳,末章并不言露,皆互见其义”,又如朱熹引曾氏曰:“前两章言厌厌夜饮,后两章言令德令仪”。后者需补充的是:在这两者之间,第三章兼有过渡性质(一、二承上,三、四启下)。雅诗的章法结构比风诗更为讲究,于此亦见一斑。

  音韵的谐美也是此诗一大特点:除了隔句式押韵外,前两章以一、三句句头的“湛湛”与“厌厌”呼应,去和二、四句句尾的脚韵共构成回环之美;至后两章则改为顶真式谐音,表现为“杞棘”的准双声与“显允”的准叠韵勾连,而“离离”的双叠也与“岂弟”的叠韵勾连(作为过渡,三章“湛湛”与“显允”的尾音也和谐呼应)。可见,本诗体现了周代贵族优雅的性情和独到的审美眼光以及高超的语言技巧。


【《湛露》学习的反思探讨】

      周文化的饮酒精神

        《仪礼·燕礼》中说,君主和大臣在一起喝酒的时候,临时受命的管喝酒的司正传达君主的命令,对大家说今天都要喝好,“不醉无归”。他说完了之后,宾和公卿、大夫们都站起来答应,大家都说:“君主招待,我们敢不醉吗?”这首诗就用了其中的“不醉无归”这个词。

        周文化中的饮酒精神就是《尚书》里的四个大字:“德将无醉。”意思是喝酒的时候要用德行把持着自己,不要把醉态表现出来。这是中国酒文化里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饮酒礼是一个世界文学现象,古希腊、古罗马都有这方面的诗歌,强调德行是周代的一个特点。     

      本诗中说“不醉无归”是表达主人的慷慨,这只是饮酒礼的一个方面。主人劝宾客吃饱、喝好,但也要有节制。酒喝多少,要量力而行,不能贪吃贪喝,弄得七扭八歪。

        周代有文献记载,在典礼结束时,打击一些有节奏的音乐,给出门的人们伴奏,看他们是否还能踩到点上。人们在饮酒的时候最放松、精神最不集中,诗要求此时也不忘风度和礼仪,值得我们重视。

      后来,酒文化中也出现了一些相反的东西,比如有人在喝酒时专门捉弄人,把人灌醉,让人出丑。因为有那样一个正大的令德令仪的要求,所以才有人开这样的玩笑。但这实际上是不好的。酒喝多了,对身体也有害。

        本诗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张力。诗中强调了酒德,在饮醉喝好、心甜意甜的同时,要有令德令仪,它强调一种度。这是一种中和之道。整首诗不像《蓼萧》那么典重,它比较慷慨,也比较放松。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诗经》中的阴阳

        阴阳观念的初始形态并不涵盖任何人际关系。阴阳组合最早或主要是一种循环互补的天文学概念。

        从词源学来看,根据《说文》的解释,“阴”表示山的背阴面,而“阳”表示山的朝阳面。“阴阳”在语义学上的含义基于古人对大自然的观察,古人根据太阳的移动观测到阳光和阴影之间有规则的更替以及与之相一致的冷暖气候变化。

        从字面意思来看,阴阳组合包含着自然界中两种循环互补的变化。在诸多古代典籍中,“阴阳”即以阳光、阴影或冷暖交替等含义来使用。

          “阴”、“阳”二字在《诗经》中展露出最为原始的面貌,“阴”常常与表示多云、阴暗天气的“雨”字相连用,“羽谷风,以阴以雨”。另一方面,“阳”则代表阳光,“湛湛露斯,匪阳不晞”。

        在《诗经》内,“阴”和“阳”作为一个词汇首次出现在诗歌《公刘》中。这首诗歌讲述了公刘在考察山川地形之后率领族人迁居于豳的故事,“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迺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由于是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建立新的家园,“阴阳”在这首诗歌中可能稍稍涉及一些与新家园相关的自然特征和风貌。

        在汉学家理雅各的译著中,“阴阳”指山的“朝阳或背阴”面。而徐复观认为,“阴阳”指山的背面和南面,山的南面因为有充足的阳光故而为“阳”,而山的北面处在阴暗中故而为“阴”。

          无论如何,在周代早期的经典文本《诗经》中,“阴阳”这一词汇与《说文》词源学上的解释——分别作为山的朝阳和背阴面是相互一致的。

        作为光明和阴暗的隐喻,阴阳是相互关联的组合,而非概念上一方否定另一方的对立二元模式。

        首先,光明与阴暗或温暖与寒冷之间性质上的差异只是相对的,并不固定如好—坏、对—错或公—私等对立二元。相反,对立二元是彼此间概念上的对立。例如,好与坏之间是彼此排斥的,这种排他性是恒定不变的。

        其次,在对立的二元组合中,理念取决于自身的本质而非对立双方之间的关联。也就是说,“好”之所以为好并不是缘于它和“坏”之间存在的关联,而是因为其自身存在着某种固有的属性。

      最后,由于理念是概念上的对立物自发产生的,因而对立双方的关联只是一种外部表现。换言之,即使存在“坏”,“好”仍然是好。相反,例如光明与阴暗或温暖与寒冷等关联性组合却并非是彼此对立的。从概念上来看,温暖、寒冷或光明、阴暗处在一个连续的光谱中,在这里寒冷状态与温暖状态彼此间始终是相对的,温暖与寒冷之间的关联是一种内部表现,一方的存在依赖并取决于另一方。

        因而,阴阳组合作为一种如光明、阴暗或温暖、寒冷般的关联性二元,更应该被概念化为非对抗性的二元模式。在这样一种模式中,“阴”的寒冷始终与“阳”的温暖紧密相连,反之亦然。

      作为一种非对抗性的二元模式,阴阳理念的运用一直延续至周代以后。到公元前4世纪,阴、阳被划归能够演化出“四季”和“五变”的天之“六气”行列。“六气”过分充盈甚至会带来人体的六种不适症状。宇宙被视为由“六气”构造而成。

        阴、阳位列天之“六气”的观念在公元前5—4世纪的经典如《左传》、《国语》、《管子》、《庄子·内篇》以及《墨子》中都有所反映。这些内容以后再学习分享。

参考资料:

《先秦文艺思想史》,李春青 主编;李山;过常宝;刘绍瑾 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儒学与女性》,刘东 主编【美】罗莎莉 著,译者 丁佳伟;曹秀娟,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2月

《讲给大家的诗经2》,李山,东方出版社,2021年6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经》学习第174篇《小雅 湛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