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三月三,广西人又没办法安静了,这几天我的耳边总是传来山歌优美的旋律。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让山歌的传唱更为方便快捷。
我也是壮家的妹子,在家里排行第三,所以我也被称为三姐,和壮族歌仙刘三姐差一个字。虽说是壮族人,都是说着壮话长大的,但是我们的许多生活习惯都和汉族差不多。
首先是从服饰上,我们靠近城市,所以我们早就没有穿着壮族的服装过日子了。我们只在节日的时候或者是表演节目的时候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不过我还是会常常怀念小时候,我阿妈穿着斜襟的土布衣裳在池塘边洗洗刷刷,她的头上总会扎着长长的蓝布头巾,头巾的两头往头上一翻就形成两个尖尖角,还是很有特色的。现在在我们村里,已经没有人再戴那样的头巾了,母亲也早已习惯了我们从外面买回来的衣服。不过她的柜子里还珍藏着几匹自纺自染的土布,她偶尔翻出来晒晒太阳的时候眼睛里流露的光芒满是欣赏,说那些布是传家宝。
我问阿妈会不会唱山歌,她说年轻时每个人都会唱的。可是现在老了,张开嘴就会说话了。山歌对唱的习俗在一些地方流传得更好。我自懂事以来,只是小时候在姑姑那一辈人的婚礼上听到哭嫁歌。哭嫁也不是真的哭,是从婚礼的第一天晚上开始,闺女在闺房里用山歌的形式唱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和留恋。姑娘唱累了可以歇歇,让哭嫁娘帮着唱,唱完今天再唱明天,那歌声倒是温情款款,余韵悠长,一咏三叹。到我这一代,唱哭嫁歌的习俗也慢慢消失了,婚礼越办越洋气。
优秀的民族文化不能丢,我们这些年又掀起了保护民族文化的热潮。三月三,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盛大的民族节日。从小时候开始,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做榨粉。那是一种用大米做的粉条状的美食,到近几年我们家也还常常做的。我们全家人都喜欢我嫂子做的榨粉,她做的粉条细腻柔软有韧性,添加的碎肉头菜等等佐料做得也好吃。当然,过一个三月三,不可能只吃一个榨粉就算的,活动必须丰富多彩。
三月三歌节,我们要放两天假,大集体有活动,民族体育项目要搞起来,要我三人板鞋、竹竿舞、抛绣球……板鞋嚓嚓嚓地走过来走过去,小伙伴们的合作非常协调;竹竿舞跳起来,随着竹竿有节奏的敲击声,穿着彩色壮族服装的阿哥阿妹就在竹竿上轻快地跳动起舞,就像一只只彩蝶在纷飞。绣球抛过来,背着背篓的人要去接,绣球的彩带飘出一道道彩色的弧线,都让机灵的被接进了背篓里。孩子们,老师们都玩得很开心。
除了民族体育运动会,还少不了唱山歌,吃美食。山歌好比春江水,这边唱来那边和。无论是谁,唱几句山歌嗨起来,你一句,我一句,歌声优美,动听传情,山水也动容。听说在离我们镇不太远的那陈和大塘,有的村子会全村男女青年都跑到山上去对歌,唱山歌就能唱到天亮。
今天一大早就看见有些孩子就是穿着壮族服装来上学的,他们还给同学们表扬唱山歌:“赶圩归来啊哩哩……啊哩哩……”
唱了山歌,美食节也办起来。家长们都是美食家,壮族的五色糯米饭,艾糍靶,糯米糍,水果拼盘,摆得满桌都是,真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就着美食赏山歌,你听听这歌声:“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
那边的歌声飘过来的:“山歌不唱心不开,磨子不推转不来,酒不劝人人不醉,好歌唱了心开怀……”
这个唱:“竹子当收你不收,篮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解忧愁。”
那个唱:“天气有晴也有阴,世间有富也有贫,贫富都会有烦恼,懂得山歌才开心。”
还有人唱:“又到一年三月三,创首山歌来欢唱。广西人才辈辈出,肚里文章千千万。”
男的唱:“拿起竹篾会织箩,拿起镰刀会割禾,开起口来唱山歌,打动阿妹心窝窝。”
女的唱:“花针引线线穿针,男儿不知女儿心。鱼儿不知鸟在林,鸟儿不知鱼在水。”
伶牙俐齿的壮家妹的心扉,就在那一声声歌谣里敞开了。壮家小朋友的笑脸,就在那一串串笑声里绽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