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看"闲书"吗?

           

                ——致我心目中的小说

                          崔斯特洛夫

          小时候,每天听哥哥姐姐们说"闲书",总是眉飞色舞;而父母口中的"闲书"却说的正言厉色;上学了才知道,"闲书"在老师眼里像洪水猛兽,天然公敌。而这里的"闲书"指的就是小说。现在人们叫"大部头",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看了?

        第一次接触"闲书"是在小学三年级。那时候汉字还没识一筐,就开始看小说了。原因是外公给我讲了《说岳全传》里岳飞得到"沥泉枪"的故事很精彩:"只听得呼的一声响,一霎时,星雾迷漫;那蛇铜铃一般的眼,露出金光,张开血盆般大口,望着岳飞扑面撞来,岳飞连忙把身子一侧,让过蛇头,趁着势将蛇尾一拖,一声响亮,定睛再看时,手中拿的哪里是蛇尾,却是一条丈八长的蘸金枪,枪杆上有‘沥泉神矛’四个字。"

        彼时,正是《天涯明月刀》《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等武侠电视剧热播之际,我只想要一把那把"神枪"让我可以在和小伙伴们的游戏中不落下风。但由此我也对"闲书"产生了好奇。

        记得哥哥每次回家一个人在房间里都捧着一本小说读的津津有味,和我们现在玩手机的感觉如出一辙。我也尝试着去读一些,《呼家将》《杨家将》《白眉大侠》《童林传》……

        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家里的两大箱子小说都被我偷看完了就去隔壁同学家借。

去感受金庸群侠传里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豪侠情怀;去品味古龙笔下的《多情剑客无情剑》《绝代双骄》的情感韵味;去模仿《塞外奇侠传》和《七剑下天山》里的帅气动作……

        大人和老师们眼里的"闲书"我却爱不释手。渐渐的好像我也厌倦了打打杀杀,恰好这时三姐推荐我看世界名著。

      于是,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成了我看的第一部世界名著,同情芳汀的遭遇我会偷偷流泪,不理解那么微不足道的罪名竟让冉阿让用一生来偿还;接着是《茶花女》,感动于她的善良和社会对她的冷落和不公;《巴黎圣母院》特别对敲钟人的“丑”铭记于心,原文如下:

      他长着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独眼,驼背,跛子,身体的高度和宽度差不多,下部是方方的,两腿从前面看,好像是两把镰刀,刀柄同刀柄相连起来。

        在他的种种畸形里,有一种不容怀疑的坚定、严肃、勇敢的态度,这就是民众将要献出的愚人之王——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加西莫多。

          ……

      看名著小说对我的文笔是有帮助。彼时,我已经上了初中,好像看小说的坏处也不像老师和家长们说的那么恐怖啊。相反,我从小学到初中每次作文都是全班乃至全校的范文,要不然我也不会选择新闻学这个专业了,呵呵因为我从小就不是个听话的主儿。

        还有人看"闲书"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说实话,这几年的我真的静不下心来啃"大部头"了。手机里的各种信息,工作的,生活的,知识的,短视频,小段子……层出不穷,也许一个小梗就会满足我一笑一品的需求。小说更像是收藏在我内心深处的一个秘密,总是不敢轻易掀开,生怕自己舍不得合上。

        现在年轻孩子们会看言情,悬疑,盗墓,科幻,二次元……这些都是每个时代的印记,每个时代都离不开小说,那种精神食粮带来的满足感是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

      现在以罗辑思维、樊登读书、早晚读书……为代表的讲书人模式层出不穷,为了那些想读书而不想多花时间去品的人们去服务的。似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精神食粮在抢时间分阵地。其实不然,学习是在用另一种更科学快捷的方式走入我们的生活。

        我心目中的小说并不局限于小说本身,而在于读书的过程和书本身的陪伴,而不是故事的梗概。

      这样的"闲书",你还在看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还有人看"闲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