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听书?

昨天,猫头鹰发了一篇文章,叫做《不要听书》,我总结的观点是听书看似学习到了只言片语的知识,其实不过是缓解了自己对于知识的焦虑以及弥补自己渴望进步的虚荣和空虚,其实反而助长了骄傲和懒惰。

没想到评论区里竟然掀起一番空前的声讨。

然后,丢丢绳回写一篇《不要听书?》,我总结的观点是:鱼儿当然都想游翔在大海,但被冲到河边晾着的时候,一滴水也是好的。

我赞同猫头鹰的观点,但也承认丢丢绳的理由很充分。

对于听书,我个人从好奇、认同,到困倦、乏味,我想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逻辑和经验的循环,但同时明白,这未必是最终的结尾。

认知的每一个循环过后,都是重新的出发,从一个新的起点,驶向另一个新的彼岸。

和交朋友一样,开始的时候可能因为一点点的相互欣赏而彼此喜欢,但可能要经过很久的相处,才能发现这个朋友到底值不值得真心的交往。

听书有没有用的看法,其实取决于各自所处的阶段。

开始时的新鲜总会过去,重新用手心捧起的安心总会回来。

在初识的日子里,我本来就在日日忙碌,没有时间安静读书,所以,在去上班的路上,在做饭洗衣刷碗的同时,听上一本书,哪怕听到了一个有用的知识,一个转变观念的认知,都有一种无中生有的喜悦。

而当热情逐渐褪去,终会发现,书,尤其是好书,是要自己读来的,而不是从别人口中听来的,听来的书不是书,二手的知识也不会提高认知。

听一本书,你以为自己进步了,其实不过是被同化了,你以为自己多听了一个故事,多懂了一个道理,其实是你放低了自己,让平庸的声音进了自己的身体。

为什么这样说?

从法律的角度,原书的作者拥有的是著作权,而我们所听到的说书的人拥有的叫做改编权,或者整理权。

也就是说,当我们听第三人转述的时候,你以为你听的是你想听的书,其实你听的是或许是一个知识思想觉悟还远不如你的人的一种不仅不完整还可能有点歪曲或误解的复述。

里的朋友或许更有体会,当我们每天去关注一个人的更文,或许我们在意的并不是他到底写了什么,而是他今天都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像对待一位朋友一样,当你想看望他的时候,想亲近他的时候,你最想的是亲自走进他的家里,而不是请别人去看一看,然后回来告诉你。

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捧起一本书,吸引我们的是这位作者的思想与光芒,流淌在他的笔尖,要你在他的一字一句间去寻找,去感受,你真正想了解的,真正想到达的,是这位作者灵魂的深处,而不是给你转述的那个人用几句平庸的语言复述一个不再那么有波澜的故事。

所以,当你选择听书的时候,不要忘记,你听的已经不是你想要的那部书,你所触碰的,也不是你所仰慕的灵魂。

你愿意让你并不喜欢的声音占据你的生活么?

你愿意在不经意间让一个可能比你还要平庸的人来左右你的思想,给你传授所谓的智慧么?

也许你要说,那我是有选择的听书,只选择我认可的人听。

那么,真正有智慧的人,有几个愿意去复述别人的故事,转述别人的观点呢?

也许你说,有,当然有。

在大学的课堂里,各种名家经典里,我们需要有博学的前辈来引导,来教授,但在这时,讲授不是说书,而是引导,该读的书,还是要自己去读,而且,他们的讲解本身,已经是另一部独立的书。

所以,听书如选人,你明明选好了一位新娘,你要的是那件婚纱,还是披着婚纱的那位姑娘?

当鱼儿困在海边,一滴水救不了命,要努力跳回大海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到底要不要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