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狄更斯《双城记》

少年时读过狄更斯的《双城记》,从图书馆借了宋兆霖译本,想让读高中的儿子读一读,最后他没读,我倒是重读了一遍。

印象很深的关于大革命中妇人们“编织”的情节,不知怎么,今天读来不是如几十年前那么令人心生恐怖了。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睿智的年月,那是蒙味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一一

这个著名的开头,后来在无数作品中被引用。版本不尽相同,有的简炼,有的睿智,有的抒情,都各有千秋。

有一种刚出生的幼鸟、还有种刚出生的哺乳动物,把一出生睁开眼睛见到的第一个动物认作妈妈,这种现象叫印随行为。对于译本,我也象印随现象一样,对初次读到的译本有阅读情结,以后再读到另一个人的翻译,别扭的不得了。举凡人名、地名、每个译者习惯不同,译名和我最初读到的不一样,就要被迫使用头脑中的转换器,拼命回想以前的名字,很影响阅读体验。

《双城记》的主题,有人说是爱情,有人说是革命,我觉得作者主要想表达对暴力的不赞同,也许有点片面,但是在文章写成过了100多年以后的今天,这种表达仍然适用。

内容概要:正直善良的马奈特医生由于告发贵族的恶行而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孤女露西被好友洛瑞接到伦敦抚养长大。贵族青年达内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放弃家族财产到伦敦当了一名法语教师,此间对露西产生了真诚的感情。此时马奈特已经获释,他以宽厚的胸怀欣然同意他们的婚事,然而达内却遭到来自底层、对贵族怀有极大仇恨的德发日夫人的不断陷害。一直爱慕露西的卡顿自愿顶替了达内走上断头台,露西和达内远走高飞。

狄更斯的小说结构很有意思,如抽丝剥茧,情节一步步展开,最初的多如牛毛的伏笔一点点被揭开,最后真相大白,卡顿深爱医生的女儿露西,由于和露西的丈夫达内长像肖似,最后代替达内赴死,成全了露西和达内。

很多人为了卡顿的爱情感动,他说,“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为了保全你所爱的人的生命,他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

我则感动于书的末尾,在卡顿自愿赴死之后,那几段长长的话内音,也表达了作者的心声:

我看到从这个深渊里升起一座美丽的城市,一个卓越的民族。经过未来的悠悠岁月,在他们争取真正自由的斗争中,在他们的胜利和失败里,我看到前一个时代的罪恶,以及由它产生的这一个时代的罪恶,都逐渐受到惩罚,消亡殆尽。

我看到我为之献身的人们,在我再也见不到的英国,过着宁静有益、富裕幸福的生活。我看到她怀抱一个以我名字命名的孩子。我也看到了她的父亲。他老了,背驼了,但已恢复了健康;他无忧无虑,在自己的诊所里全心全意地为大家服务。我看到那位善良的老人,他们家多年来的老朋友,十年之后,他安然长逝,把所有遗产全给了他们。

。。。。。。

我看到她怀中那个以我名字命名的孩子长大成人,沿着我曾经走过的生活道路奋力攀登,我看到他取得了成功。他的辉煌成就,使我的名字大增光彩。我看到我在自己名字上留下的污点都已褪尽消失。我看到他成了一位杰出的公正的法官,备受人们尊敬。他带了一个和我同名、长着我所熟悉的前额和金发的男孩来到这儿——到那时,这儿的一切都变得非常美好,不再有今天诸多丑恶的丝毫痕迹——我听到他用温柔的声音,给那男孩讲述有关我的故事。

“我现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好、最最好的事情;我即将得到的,是我一生中得到过的最安宁、最最安宁的休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读狄更斯《双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