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想在人群中显得很有趣,以此吸引异性或者更多的粉丝,你可以好好研究一下社会学。
但刚入门时更多时候你看起来会显得“滑稽”或者“古怪”,与身边同龄人格格不入。
因为当你迷上了社会学后,你就会跟三岁小孩子一样,整天把“为什么”挂在嘴边。
为什么大家都要上学?
为什么我们要工作?
为什么中国农村总是聚居生活?
等等很多看似简单易解的问题,若叫一个普通人回答时,他又答不上来,并说这个问题很无聊。
因为这些类似常识的问题从来不是普罗大众关心的范畴,他们只会考虑自己工作、生活圈子的繁琐事。
但是当你迷上社会学并且深深钻研了以后或许你能读懂这些问题,以及背后的意义,那时候你就知道自己已经是一个有趣的人了。
01
什么是社会学?有很多前辈大师给出过定义。
例如孔德的“关于社会的科学”,认为社会学就是一门研究社会的科学。
韦伯有新的说法:“研究社会行动的科学”。
他认为人类行为都有一定的意义以及目标,社会学就是分析社会行动主观意义,并对其过程和结果予以因果解释。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共同生活的科学”。
在此我特意给各位推荐一本书——《乡土中国》,费孝通先生的著作,里面比较通俗地概述了中国基层社会风气面貌。
例如乡村语言问题,不识字是否就能说农村人没文化呢?
中国传统社会的团体格局与外国团体格局的区别,中国农村为什么更喜欢聚居呢?
里面会提到很多有趣的问题,在你看完了以后会有大概的理解了。
或许对一般人来说,要深入研究社会学的确是一件比较困难高深又枯燥的事,事实上的确也是这样。
单是它涉及的哲学思想就已经够让人云里雾里的了。
但是如果我们抛开诸多高大上的思想理论,仅是从观察社会生活这方面来看,社会学就会显得简单有趣一点了。
怎么说呢?
就跟文章开头说的那样,多问几个为什么,留心观察生活一些被视为“常识性”的问题,细细品味,偶尔你会觉得很有趣的。
例如说“盲人摸象”可以说明一些什么道理呢?
几个人蒙住双眼,去摸大象,有的人摸到鼻子就说大象长得像一根柱子;有的人摸到象牙就说大象长得很尖;有的人摸到大象尾巴,就说大象像一根鞭子。
大家都说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其实大家都对,但大家也都错,因为不完整。
联系到我们实际生活可以说明什么呢?
每一个人的视野都会受到他所处的时空格局所限制,得到的认识不一定是完整的。
所以判断事物切勿过分自信,而他人与我们分享着一定的社会资源,所以也不要轻易地否定别人的观点。
我们要获得完整的认识,应该以平等、开放的心态与人交流,分享各自的观点,学会知识共享。
02
我们再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越长大越缺少提问呢?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随着年级的增长,班里的同学举手提问的情况越来越少,甚至在老师鼓励的情况下也是扭扭捏捏的勉强站起来吐一两个字。
是不是学习成绩大不如以前导致不敢问问题呢?
估计不是,班里很多学霸也是很少提问的;这样一来学习不好的同学为了显得没那么好学,就更少提问题了。
我们都有一种惰性,就是很容易走进原来的思维方式,不愿轻易改变原来的生活工作习惯等。
其突出表现特征是:知足、保守、安于现状、对新事物无兴趣、闭关自守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人们对见识变得自满,对学习感到疲劳,开始逃避未知,总是以已成的一套人生格局面对一切,久而久之导致的是愚昧、无知、落后。
所以坚持学习对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面子问题。
不少中国人很在乎别人的看法,一旦别人觉得自己做得不妥,就会感到羞愧。
所以很多人都怕在人前丢面子,于是不敢多说话、不愿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
很多人会在想:如果提出的问题格调太低,岂不是遭所有人笑话死吗?
小孩子刚来到人世间不久,视野太窄,对世界很陌生,还没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思维格局,因此每天把“为什么”挂在嘴边。
但是我们成年人在提问一个问题,在做一件事时候,考虑的点就有很多了,除开面子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值不值得去做。
生存着就是一件难事,就不再愿意费脑子去思考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在忙碌的工作生活问题面前,这些“小琐碎”显得微不足道。
03
对于这个说法我想提两个观点。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受过“会心的微笑”?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情感,举些例子:
午睡自然醒来,阳光照在窗外的树上,树影婆娑,洒在窗上;
想念以前的遇到的各种人和事,常常莫名其妙地笑起来,心里暖暖的;
大年夜,和爸妈妹妹一起围在桌前吃饭打牌,有个妹妹真好,刚好凑成一桌。
这是情感的满足带给你的“会心的微笑”,还有一些是由思想、胸怀带来的。
假如你对社会学有较深刻的理解,当你看到燕雀搭屋时,你的思绪就会联想到千万个家庭安居乐业,人民生活繁荣安定的美好;
当你在旅途中看到一些古建筑,你会联想到这些建筑经历过的历史变迁,见证过的故事,或者体会到到这些建筑规划、格局、历史痕迹背后的历史意义或者以及现实意义;
当你听到一首喜欢的好歌,你会联想到这种音乐风格的发展历程,适合人群、场合,甚至勾起你各种美好的回忆,以致你每次听到这种音乐都会忍不住微笑。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
当一个人深刻理解过社会学之后,他涉猎的书会很广泛,思想很野,他的胸怀会变得更加广阔。
每碰见一件事情,他不再只是看到事情的表面,还会包括背后蕴藏的更多相关甚至不相关的事。
当别人还在为表面的皮毛纠缠不清的时候,他的思想、眼界、胸怀已经上升到了人类、自然、宇宙的境界。
这时他就拥有了种“一览众山小”的胸襟,觉得“众人皆醉我独醒”,愉快的感情油然而生。
所以学社会学给你带来的是眼界跟胸襟,在很多生活小事节上你可以看到更多,体会到更多有意思的事,即使是遭遇,有时也可以一笑而过。
第二个就是“无用之学”。
很多时候经济学、广告、会计、工程等等学科被视为“有用”的学科,让一大批实用主义者“趋之若鹜”。
甚至北大的一个学生曾在一个公众场合慷慨陈词,说学校应该把一些没用的课程取消,学生学习的东西要直接服务社会。
对此有一个老师说得很好:“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你老说有用没用,你脚下踩的一块地方是对你最有用的地方,你把你脚下没踩的地方都去掉,怎么样?你就像站在山头上一样,寸步难行了。如果我们把很多无用的知识都扔掉,我们就不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哲学、历史、艺术、文学这些学科在就业上确实有压力,但生而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解决基本物质生活问题,安顿我们的精神世界,解决情感寄托也同样重要。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都说迷茫,为人生没有目标焦虑,导致患上心理疾病,最终选择自杀?
其实都是因为缺乏人文素养,脑袋里缺了一点思想性的东西。
有句话说得好,人能够活着,是自然的恩赐,人能够活得好,是哲学的赐予。
真正有用的是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04
那说到这里,我有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社会学的入门路径推荐给你们呢?
有的,多读书就是了!
很多人觉得书是最花时间最慢的学习技能方法,总想着十天训练,一个月速成的奇迹。
于是很多时候都投机取巧,找“捷径”。
例如看一本名著,嫌弃原著太深奥,晦涩难懂,于是去翻各种精简版,或者直接看书评,然后匆匆看完就在社交平台上发个状态,好像自己就真的看了这本书一样。
殊不知别人的观点始终是别人的,看精简版其实是南辕北辙的事,看得越多,其实离原著的思想就偏得越远。
所以读书读原著,还要逐渐减少泡在微博、微信、知乎等碎片文化的阅读平台上的时间。
如果你坚持读完几本好的“大部头”,你会发现以前看的所谓精简版简直就是肤浅、胡扯。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当眼界到了一定的地步,这时候你的人生观、世界观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开始会注意到身边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就会有继续探索的欲望。
于是接着看下一本“大部头”,好的持续性学习应该就是这样养成的。
这样就回到我们的开始所说的,你的注意力逐步转移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领域,像是一个新的世界被打开了,每件事情背后的意义你都能读懂并且知道如何引导它往好的方向发展。
估计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