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要不要上幼儿园,怎么更好?

看了一部备受好评的高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央视拍的,记录诸如第一次降生、第一次上幼儿园、第一次当兵、第一次结婚等等的人生关键事件节点。

其中第一次上幼儿园这一集,颇有点感动。最深的印象是:所有的小朋友都不愿意去幼儿园,哭的不行不行的。让人不禁感叹,这三四岁上幼儿园的设定,是不是太早了,有违自然进化和生理心理的先天规律?

小朋友还需要多跟双亲交流、陪伴、玩耍、出去探索世界和社会,当小孩在双亲那里已经开始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的时候,比如自己一个屋睡觉,比如单独获取食物自己吃饭刷碗,自己去公共厕所,等等,这时候再让一些到了独立初级阶段的小朋友们在一起学习玩耍、搭建一个他们自己的小群体社会,这样似乎更好更合理一些。避免给比较晚熟、还没有准备好、没有到这个节点程度的小孩子的幼小心灵烙上一层灰蒙蒙的、不情愿的、甚至小惶恐的阴影底色。

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对家长来说是有许多方便,也有许多不得已,甚至年轻家长觉得在幼儿园也比在老人那里被宠坏更好一点。

但是的确有更好的国际和国内案例,是在证明着玩去、甚至不去幼儿园,是更好的选择。

比如北欧国家,好像会给新妈妈们放假几年,让她们可以好好得充分地养育和陪伴小孩。不让小孩体验离开妈妈的那种揪心恐怖感、无助感。诚然,那是高福利国家,国家人口少、负担轻。

新西兰的小孩子们,童年也是非常美好快乐。完全无忧无虑的玩耍,早早的就放学回家。感觉整个人生就是像霍比特人那样的安宁的easy模式。

像我这隔壁的一户邻居,他们小夫妻俩都是北京某大医院的大夫和护士。曾经看到过妈妈是经常要晚上离开家去上夜班的。爸爸是医学骨科博士,还没有毕业,工作压力也必然很大。姥姥把小姑娘带回了湖北老家带着,约么过去了两个半月,前两天我又听见那边小孩子的哭声了。说明夫妻俩还是想孩子、不想让小孩一直长时间在湖北老家待着,又把小孩接回了北京。

郑渊洁老师的儿子好像从小就是主要由爸爸陪伴带大的。象征性地上几天幼儿园,是为了让孩子感受集体生活。而郑渊洁的儿子是成长得非常身心健康、根据自己的天赋与喜好选择人生道路并快乐得取得属于自己的成绩。

我们当年人大著名的开设《自助旅行》和《情感心理学》两门最火选修课的胡邓老师,在自己的小宝宝不到一岁时,刚能坐飞机就带他坐飞机去环球旅行了。小朋友与外国小朋友玩耍在一起,看了各种文化、景致、人群,十几岁时就游历了二十多个国家。

这让我想到以色列的年轻人在上大学之前,都是先到各地旅行,看明白世界的样子和问题,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方向。然后再笃定地选国家、选大学、选自己的专业。

对于喜欢幼儿园、或者婴幼儿托育机构的小朋友,那是最好。像我看到某小区楼下有个婴幼儿夏令营,经过时被塞了宣传单页:四天的婴幼儿夏令营6000块钱,算起来一天1500。看着就是一个女外教、四个中国女老师用一根绳子挂着把手,领着小朋友们在小区里散步。然后好像是有一些提前学习的内容,像数字、字母、拼音、生活、游戏什么的。为幼儿园做准备。这也挺好的。

对我个人而言,还是比较赞同和向往郑渊洁的养育方式。多和孩子相处、做精神和运动两方面的教育。适当去下幼儿园感受群体生活。但是尽量晚一点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孩要不要上幼儿园,怎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