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如果还在,朱棣会有机会吗?

齐帆齐微课年度进阶营第232篇(字数2933),累计字数359100

朱棣敢不敢造反,跟有没有蓝玉其实关系不大。

因为--再不造反,性命不保。

朱棣想夺取天下,很大原因是建文帝把他逼到了角落。

不造反,被削藩,还可能被杀。造反,还有一线生机。

这种选项,换做是我们,也会选择后者,生命什么时候都重要。

当时的情景,就像对男足的那句经典语录:留给朱棣同志的时间不多了。

所以,蓝玉当时是否活着,对于朱棣主观想造反的情形,影响很小,毕竟,刀架在脖子上了,对方能不能打,实在不重要。

但我们客观的来看,如果蓝玉还活着,朱棣能否成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朱棣

下面,我们看看蓝玉是何许人也,再看看他的战绩,就可以判断一下朱棣造反的成功率。

蓝玉,安徽定远人,出生日期不详,史料也没有记载。

作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将领,蓝玉的知名度并不高,但这与他的能力无关,只有一个原因。

当时顶尖的武将太多了,实在显不着他。

徐达、常遇春,这二人堪称明帝国双壁,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在他们面前,蓝玉显得相形见拙。

下一个层级的,李文忠、冯胜、邓愈也都彪悍之际,凶名在外,蓝玉实在难以出头。

NBA的顶级球星卡尔马龙,就因为与乔丹生在了同一时代,一生未夺取总冠军,但没有人能否认他的实力。

有些时候,造化弄人,不能不服。

现在看来,蓝玉大概就是这种人,但上天不打算抛弃他,因为蓝玉等到了他自己的机会,他用行动向大家证明了,徐达常遇春之后,还有一个人能承担起明帝国对外征战的重任。

这个人,就是他自己。

机会很快就来了。

洪武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88年,鉴于北元皇帝逃往沙漠后依然不老实,一贯做事做绝的朱元璋下令再次北征。

当时,徐达、常遇春均已离世,剩下的将军老的老、衰的衰,于是,朱元璋把帅印交给了蓝玉。

蓝玉自知这份责任的分量,况且,在他心中,还有一份隐藏的痛,上次北征,蓝玉败给了对手。

当时蓝玉还仅仅是偏将,偏偏遇到了元朝第一名将王保保,溃败而归。

这份耻辱,始终牢记在蓝玉内心,此次北征,是洗刷耻辱的最好机会,然而王保保早已在大漠殒命。

既然不能手刃仇人,那也不用找别的借口,无需解释,胜利,会让所有人闭嘴。

这次北征,朱元璋下达的命令是彻底消灭北元,剿灭残余力量,使明朝边境不再受到滋扰。

然而,摆在蓝玉面前的,是以往从未有过的困境,北元皇帝太远了。

当时的北元皇帝是脱古思帖木儿,这位仁兄为了躲避朱元璋的追杀,居然把队伍带到了一个叫捕鱼儿海的地方。

如果大家对这个地名不熟,也没关系,这个地方, 现在叫贝加尔湖。

没错,如果按照现在的话说,北元皇帝出境了,跑到了俄罗斯那边,西伯利亚的南部,如果从地图上看,就知道有多远了。

捕鱼儿海

此次出征,朱元璋给了蓝玉15万军队,这几乎是明帝国的所有精锐,老朱同志决心已下,务必把北元消灭殆尽。

蓝玉接过了帅印,也等于接过了这15万将士的生死。

从当时明朝的大宁出发,如果想到达捕鱼儿海,不但旅途遥远,中间还要经过大面积的沙漠,这十几万人,吃饭是大问题,一旦后勤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在当时没有导航的情况,茫茫沙漠,一旦迷路,就等于全军覆没。

蓝玉知道,此战,有胜无败,有生无死。

他毅然决然带着这15万人走入了茫茫沙漠。

沙漠中,缺衣少粮是家常便饭,后勤跟不上也可以理解,毕竟就这个条件,大家都是职业军人,克服克服也就行了,但在沙漠里走了很多天,却依然没发现北元军的迹象。

于是,很多人动摇了,部分将领找到了蓝玉,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这也是人的正常反应,在这一望无际的鬼地方,只有漫天的风沙,手里的粮食已经不多了,再找不到北元大军,即便不被敌人杀敌,也要被饿死。

立功事小,性命事大。

蓝玉看着这群将领,又看了看远方,下达了他最坚决的命令:继续前进,敌人就在前方。

不管蓝玉是赌,又或许真的预料到了敌人的位置。

这次,蓝玉赢了。

前进了没多久,明朝军队发现了北元的大本营。

于是,就像饿了几天的狼看到了肥羊一样,在沙漠里摸爬滚打了无数天的明朝士兵,吃尽了苦的这些将士们,把所有的怒火都发泄到了这些北元士兵身上。

捕鱼儿海大捷

溃败如星星之火,直接燎原了北元的残余力量。

此次远征,俘获北元皇帝的二儿子,大臣百余人,贵族3000人,北元士兵7万人,牛羊财宝无数。

此外,蓝玉还在现场找到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北元的玉玺。传承百年的玉玺都丢了,北元基本再无翻盘的可能。

只可惜,另一样重要的东西-北元皇帝,趁乱逃跑了。

但这丝毫不影响蓝玉的伟大,捕鱼儿海战役,奠定了蓝玉一代名将的地位。

他对形势的判断、坚毅的品行、果断的决策,为这场可以载入史册的胜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大明的边境,换来了长久的安宁。

虽然此后不久,因为恃功傲物,被朱元璋所杀,但就军事上的功绩来说,蓝玉丝毫不逊于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明帝国的中流砥柱。

这是蓝玉最经典的一次战役,了解过后,对于蓝玉的实力,想必大家已经有了一个定位。

再回到问题本身,这样的蓝玉,朱棣能否造反成功?

虽然朱棣自小不受皇室重视,在兵营中长大,耳濡目染武将的纵横驰骋,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战力最强的将领。

但是,我内心的感觉,朱棣并没有把握。

蓝玉善战,朱棣狡诈,实在是半斤八两。但出于对造反者的厌恶,还是内心倾向蓝玉多一些。

况且,分析朱棣成功上位的原因,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对于二人实力的对比,具备参考作用。

原因一,朱元璋滥杀功臣,导致建文帝执政时,无将可用,只有一个垂暮之年的耿炳文,领军迎战当时明朝最会打仗的将军--朱棣。

而耿炳文擅长的是守城,虽然朱棣久攻不下,但耿炳文却也无法反击,长久被动,始终不是良策。

原因二,书生误国,当时内阁掌权的是方孝孺、黄子澄等人,都是纯纯的书生,满腹经纶,却不接地气,虽然耿炳文始终处于守势,但朱棣也无法前进一步,虽然被动,但平衡未被打破。

偏偏这几个书生异想天开,觉得耿炳文征战不利,偏偏要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担任主帅,替换耿炳文。

换将的后果时,城池尽失,40万大军全军覆没。

原因三,建文帝给了朱棣“护身符”。对于朱棣这位叔叔,建文帝天真的顾及血缘亲情,下令军队不许伤害朱棣,只能活捉。

到底还是个孩子,忘了那是战场,朱棣是来玩命的,你递给对方一件防弹衣,就是给自己挖了坟墓。

朱棣是不顾及亲情的人,此等美事,正好加以利用,所以,在兵力对比所处劣势的情况下,朱棣数次落入包围圈,但明军有圣旨约束,不敢伤害朱棣,以至于朱棣数次成功逃脱。

还有一点,虽然李景隆不堪一击,但当时还是出现了几位将领,给朱棣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盛庸、铁铉和平安。

这三个人在李景隆兵败后,即将所能,就地取材,号召当地兵民抗击造反者朱棣,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麻烦,险些失手。

而这三个人,都不是明朝真正意义上的武将,而是文臣。

这也从侧面说明,朱棣一路打来,并没有遇到真正的名将,成功上位,实在是天意眷顾。

以上种种,列明双方的实力对比,如果蓝玉还活着,朱棣仍会造反,因为大势所趋。

但能否成功,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蓝玉的实力就摆在那里,朱棣的武将经历在蓝玉那里,还是差了一个层次。

但历史就是历史,它选择了朱棣,我们也只能接受。

后来的结果证明,朱棣是一个好皇帝,为明朝中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蓝玉是一个好将军,为国家的安宁、边境的稳定付出了全部。

上天没有让二人相遇,颇为可惜。但大胆的假设,也是很开心的事情。

历史总有遗憾,就好像人生。

仅此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蓝玉如果还在,朱棣会有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