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赋予人生意义?——《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我们的生存不过是两个永恒的黑暗中瞬息即逝的一线光明”
——纳博科夫

中学时期,我曾陷入莫名的厌学和虚无主义,觉得学习没有任何意义。“人总是会死的,那为什么要学习呢?学习的东西最后不是什么也没剩下?”

那时的我问了一个学霸同桌,她回答说:“学习可以让我变得更充实。”我尚未体会到由学习带来的充实感受,比起学习,玩单机游戏似乎能给我带来更大的快乐。但是,成绩和排名的压力也让我不得不在题海中遨游,不再思考关于学习和人生意义的话题。

直到我看到这本书——《当呼吸化为空气》。

保罗是一名神经科的医生,在他三十六岁时被诊断为了肺癌晚期。他不知道自己还剩多长时间,于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写下了这本书。在他人生成长的轨迹里,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便是:“究竟是什么,让人生富有意义?”他曾想从事文学创作,想从文学中找到答案,于是读了文学硕士,并修读了生物学。然而,在目睹了疗养院里脑损伤的病人的生活之后,他发现只有从事医学,进行有关于生命的实践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于是,他攻读了医学博士,并开始了住院医生的工作。从在医院的实习开始,他目睹了新生婴儿的诞生,也目睹了早产婴儿的死亡。初次经历新生的喜悦,也经历死亡的痛苦——“他们让新的生命诞生在坟墓上,光明只闪现了一刹那,跟着又是黑夜。”他开始思考,这些生命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在担任神经外科的住院医生后,他又接触了很多病人。他想承担给病人带来福祉的责任,但又因为接触太多的死亡,害怕自己成为那种“诊断时只会生搬硬套,忽略更大程度上人性意义”的医生。一个二十二岁的年轻人出车祸被送到急诊室,急救失败去世了,他们内心的想法却是:“受了这么严重的脑损伤,死了更好。”保罗不知道自己的道德观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

但他仍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是保卫生命、保卫别人的个性,甚至是保卫灵魂,这也是脑部手术的神圣性。手术前,必须了解病人的思想:“他的个性,他的价值观,他为了什么活着,要遭遇什么样的灾难,才能合理的终止这条生命。”正因如此,他决定拼尽全力为病人奋战到底。

转折点就这样来了。就在保罗快要结束住院医生的生涯,攀登人生的新高峰时,他被诊断为肺癌。他也必须面对自己即将死亡的这个事实,并弄清楚是什么让他这辈子值得一活。他最终找到了答案。在初期治疗后,他恢复了体力,于是决定回归手术室。他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他成功的达到了住院医生的毕业要求,同时也当上了爸爸。

保罗最终还是中断了前行的脚步,病情恶化,癌细胞扩散到了脑部。在重症监护室里,他选择了“舒适护理”,最后一次拥抱他的妻子和小女儿卡迪,安然逝世。

全文的笔调哀而不伤,但看到这里我难过地哭了。

究竟是什么赋予人生意义?意外可能潜藏于日常生活里,痛苦也可能会像突然打翻的墨水一样晕开来,熵增是人生的普遍规律,那种蜜糖一样的人生,不过只是小孩子喜欢的童话罢了。追求快乐或者逃避痛苦并不是人生的意义。

所以,我再度思考了人生意义的问题。

正是因为生命的有限赋予了生命意义。而这个意义,在每天的学习、工作、生活里,在帮助他人获得的满足里,和朋友、家人、爱人相处时的快乐里,在充实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里。

唯有活在当下。

当呼吸化为空气

豆瓣评分:8.8

p.s:人生阅历尚浅,这是读了这本书的小小感悟。但也许给中学的我找到了答案:做当下该做的事,并把它做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什么赋予人生意义?——《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