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中央集权制下的大一统国家文化》(草稿01)(历史/文化/政治)(2020/07/01)

        对于古代中国而言,困扰国家运转的难点之一,在于调配国计民生的大宗基本物资。

        以粮食安全为例,饥荒经常在古代引起社会大乱。

        实际上,稍微对农业能够有所了解的人,便会知道。“三年耕而余一年之积,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储”。

        以自然灾害的普遍频率而言,很难出现连续超过三年的旱涝问题。因此,整个社会的粮食总储量,在绝大多数时间,是能够满足所有人最低限度的生存所需。

        然而为什么,饥荒还是会频繁发生?

        很简单,整个社会对粮食的持有结构,是严重不平衡的。

        自汉代以后,国家设立了官方的储粮部门,用常平仓、义仓、广惠仓这三种主要储粮模式,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干预粮食市场的粮价,效果非常显著。这项制度不仅在世界范围为先例,而且沿用至今。

        既然如此,为什么在“三仓”出现后,还是总会出现饥荒?

        因为封建时代的国家,无法确保国家资源向普通民众做出足够倾斜。同时,由于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粮食的长途运输极为艰难。

        更要命的一点在于,国有粮食总储量在各地的储备能力并不一致。在人多地少的地区,国家能够依靠自身财政实力而收集的粮食极为有限,更多的粮食储备,依旧掌握在地主、富户手中。

        地方豪强势力不仅在县以下的政治机构中占据主要地位(但不能称之为“垄断”),还通过粮食储备等方面,迫使政府不得不仰仗这些人来救济灾民。

        一旦政府官员无法有效协调地方豪强,那么赈灾就几乎无从谈起。

        这在盛世还好,一旦中央权威有所下降,那么赈灾工作往往举步维艰。

        这就是中国古代国家运行的一个死结,而两千年后的上个世纪,新中国决策层解开这个死结的办法,同样简单而巧妙:

        1.收回全部土地的所有权,国家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

        2.同时,将党支部建在村一级,彻底打消地方豪强在政治上对抗中央权威的存在的可能。

        但从郡县到村镇的政权下探这一步,中国走了整整两千年。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政权的建设,至今还只停留在市级或县级。

        这就是中国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的优越性,也是我们永远在大灾大难面前,国家承受能力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远高于其他任何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样,这也能解释,究竟为什么,中国在未来能够完成任何其他国家无法完成的任务——国家复兴与引领世界。

        【未完待续】

封面图:

河北省蔚县的一处常平仓遗址

你可能感兴趣的:(【连载】《中央集权制下的大一统国家文化》(草稿01)(历史/文化/政治)(20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