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职场回顾:高考志愿填报应该这么选

​#友情提示:能上C9的学霸请绕道,本文恐无参考价值。#

高考报志愿和结婚,都是普通人难能可贵的改变命运的重大机会,终其一生可能也就这么两次机会。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在处理这两件“终身大事”时,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做好决策。相应能力的养成,可能要往后推迟5年,甚至更多。

行走江湖,个人的能力和奋斗肯定是重要的,但学校的社会认可度高,会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资源。

回顾我近十年的职场生涯,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说给我一次重新选择高考志愿的机会,我会遵循以下的原则进行“科学决策”。

(一 ) 科学填报志愿四部曲

第一,优先考虑985、211,能上985就不去211,能上211就不去普通本科。

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财政资源投入的不同,导致学校实力差距会越来越大。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全国只有39座院校,而且不再增加。

211学校多一些,全国116所,就算是偏远省市,也能照顾到一些。

不难想象,985是211的优中选优。其他的省属、市属大学能得到的教育经费和985、211相比,简直天上地下的区别。

好的教育,都是资源砸出来的。校园设施和人才引进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数量级差距的资源投入,就意味着普通本科越来越难以追上985、211。

其次,哪怕现在有些热门城市的特色专业类院校的分数比普通985、211还要高,但等到大学毕业之后,万一不再热门,用人单位谁会去了解你当年是花了较高的“溢价”分数去读了这些学校的呢?

一些大公司的简历筛选的自动化工具,就是简单粗暴地过滤掉非985、211的学校。甚至连考公务员,很多地方都有同样要求。

因此,基于“价值回归”,选985、211是最为稳健。

第二,再考虑城市。北上广,永远是第一梯队的。然后依次考虑东南沿海发达省市、中部高成长的城市、西部和东北相对是弱一点。

在哪里上大学,就会在那里受到四年的熏陶,城市的气质会长在你的身上。所以选一个能开阔眼界、底蕴深厚、开放多元的城市对个人成长极有帮助。

第三,考虑专业。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个人兴趣爱好。

在18岁这个年纪,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喜欢什么工作。如果实在想不到,就现实一点,考虑能力和赚钱相结合的专业吧。比方说财会、经管类是万金油专业,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有用武之地,也足以稳定穿越经济周期。

还有一个思路是,不妨参考发达国家。科技、金融、医疗、法律这四个方向是大有前景的,前两者就不说了,这些年也一直很热。硬要比较的话,我更加看好金融,因为国民的金融知识普及度还太低,理财手段很单一,人均保单也不高。

而放眼望去,互联网的领域里,大的需求已经都被满足了,暂时想不出来还有什么爆发性的机会。单纯编程的话,技术更新换代很快,不仅需要终身主动学习,在可预见的未来,对普通程序员的供需关系会缓解,薪资增长趋缓是大概率的。

而医疗和法律,向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是历年招生分数最高、毕业后收入最高、社会地位也最高的专业。

目前基于一些原因,在国内却完全相反,尤其是学医,毫无置疑是最值得抄底的专业。要用长线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要理会“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之类的沙雕言论。

好专业的特性是能够积累时间的复利,市场需求永远旺盛(未来应更加爆发),越做越资深,长期这是医学和法学专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像外语、旅游管理、国际贸易这类专业,受经济周期影响太大,哪天风口变了,学的东西就没啥用了。

如果你有意向的专业,不妨反过头来调研该领域里哪些学校的知名校友比较多,多则说明学校在这些领域人脉广阔,优中选优是最好的。

第四,优选综合性大学,会比特色专科院校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更加多元。上大学就是接受熏陶的过程,大学意义的50%就在于“大”,地广人多,才能显出风范。

如果历年校友人数多,那就更好了。

举个例子,过去的十年里,无疑爆发最猛的是互联网行业,得益于行业红利,所有以计算机、软件、通信为主导的理工科院校影响力都显著提升。最明显的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在圈子里的影响力远超北理工和北邮,在南方近年声名甚至要盖过中山大学。

举例:

① 华中科大华为主要高层

郑宝用:华为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华为美国公司董事长,任正非的创业搭档,原华为工号(0002)

孟晚舟:华为常务董事、首席财务官(CFO)

陈珠芳:华为公司副总,党委书记

洪天峰:华为常务副总裁,首席运营官(COO)

周 劲:华为副总裁

郭 平:华为副总裁(三大轮值主席之一)

李晓涛:华为高级副总裁

胡厚昆:华为副董事长(三大轮值主席之一)”

② 腾讯的情况一张图说明一切:

Btw,微信之父张小龙也毕业于华科。可想而知,如果你混互联网圈的话,出身华科是多么管用,到处都是可以提携你的师哥师姐~

至此,科学填报高考志愿的四部曲就讲完了。

(二)实战模拟

接下来,以我自己为例,假设时光能够倒流,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演示一遍如何逐步去做好决策。

我是文科生,当年高考语文科目比平时少考了20多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这种“发挥理想”才能去的院校铁定拜拜了,连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这类本来“正常发挥”就能去的院校还有10分的差距。

最尴尬的是,我在省内的排名大概在前1%,分数远远超过再下一层级的学校,比如说天津大学、山东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比历年最高分还要高出不少,一时间难以选择。

人年轻(无知)的时候心气儿都是很高的,傲慢起来不知天高地厚。什么985、211,当时的我觉得都是bullshit,笃定“人定胜天”,只要能力够强,毕业后自然能大放异彩。

当时就是一门心思想去北京,又幼稚地认为分数不能浪费,要尽量选一个往年录取分数跟自己相对接近的学校。

当时小语种专业尚有余温,肤浅地认为自己语文和英语都还行,或许有一定的语言天赋(???)。综合下来,就选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一所连211都不是的一本院校。

当时我还美滋滋地想:北二外的日语专业是全国最好的,且待我学成归来吧!

十年过去,外语院校早就降温。在我毕业的时候,日企也早就大势已去。后来机缘巧合去了互联网行业,这就比较尴尬了。

互联网行业里外语院校毕业生如鳞毛凤角般难觅,更遑论同门校友了。

每每换一个环境,都要向人解释:“为什么当初去了外语院校,还读了日语专业?”这个问题。屡屡被挑战非985、211出身的情况,更不在话下。。。

言归正传,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重新报志愿,我应该怎么“科学决策”呢?

第一步,先找出那一年以我的分数能上的985和211学校有哪些。

985:

远超历年最高分的:天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兰州大学

接近历年最高分的:山东大学、吉林大学

211:

远超历年最高分: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安徽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接近历年最高分:西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接近历年平均分: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综合以上看起来,这些学校里除了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以外,基本都可以自由选专业了。

第二步,筛选出在发达城市或临近北上广的院校,并梳理分数能够得上的专业情况。

中央民族大学(985 经济学类、法学)

中国农业大学(985 经济学类)

中国传媒大学(211  法学)

暨南大学(211  法学、新闻)

天津大学(985 汉语言文学)

山东大学(985 经济学类)

第三、考虑喜欢的专业,排序基本出来了。

山东大学(经济学类)98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经济学类) 211

暨南大学(法学、新闻)211

中国传媒大学(法学)211

天津大学(汉语言文学)985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类)985

四、进一步优选综合性大学。

山东大学(985 经济学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11 金融、经济学类)

暨南大学(211 法学、新闻)

天津大学(985 汉语言文学)

最后,优中选优,选校友多的,以后职场好发展。

(数据源于网络,未经考证,仅供参考)

那肯定就是老牌985的山东大学啦,地缘位置也算靠近北京,就业压力不大。

当然,如果在南方发展的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也是极好的选择,金融行业里校友非常多,以后更加会越来越多,也能享受到武汉这个城市的发展红利。

OK,手把手演示完毕,童鞋们学会了吗?

(三)浮生若梦,似水流年

最后,如果问我选择北二外后不后悔?

我的回答是:时光不能倒流。何况北京作为首善之都,文化底蕴之深厚,四年所受的熏陶、所开的眼界远不是其他城市能够比拟的。此外,二外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开放思想,也是我继承到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果问,当初的选择失去了什么:

985、211的所谓名校背景;

综合性大学的氛围熏陶;

毕业后没有五湖四海的校友;

对职业发展影响相对大的一条:专业背景。作为一个“资深跨界选手”,无论是互联网还是金融,我不得不比周围人多付出一些的汗水。

但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宝贵经历,还荣获“优秀志愿者”,亲历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冠军时刻。

( 赛事现场志愿工作间隙 )

纯正的普通话(四年时间完全修正了我的南方口音,后来连北京同事都会猜我是北京人),对汉语的理解运用也会比一直生活在南方的童鞋要高。

外院赋予的国际化视野,能理解不同国家的多元文化和思考方式,从而得以毕业后进入BAT的国际化部门。

自立自强。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外院,学会了一切都自己来。

哦对了,虽然人少,做金融或者互联网的更少,但客观地说,二外还是不乏知名校友的。比方说现任外交部部长王毅大师兄,就是我们日语学院的直系大前辈!此外,还有原商务部部长高虎城等等~

综上看起来,当初的选择并不算糟糕。对么?

四年光阴,奥运会的炙热和绚烂、异国文化的吸引、初入互联网圈的热情、初恋的甜蜜和苦涩,这些都锻造出我独家记忆的青春岁月。

此中不乏有高光时刻,也有五十度灰。从而塑造了当下的我,一个带着北京、东京、深圳的三城记忆,先后辗转于外语、法学、互联网、金融等专业领域,如今生活在广州的我。多元而模糊,包容又具体。

至始至终,我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Just follow your heart.

终有一天,经历过的一切会汇聚成川,融合出专属于自己的独特色彩。

~ the end ~

相聚微信公众号『半熟记』,聊职场,聊个人成长,与你分享十年互联网运营心得。

 本文为第20篇原创 

1.关于作者:

樱桃小包子,2岁孩子的妈妈,9年互联网行业运营管理,混迹过BAT,办过保险自媒体。兴趣写作,三省吾身,持续复盘生活中的小成长小感悟,在“半熟”的状态里享受并期待。

2.往期精彩:

成事有道:她在家带孩子十年,这样走向人生巅峰

“逆天改命”,选择喜欢的环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年职场回顾:高考志愿填报应该这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