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流、熔断降级概念

源自于同事杨三超

保障服务稳定的三大利器:缓存、限流、熔断降级。

1、限流

1.1 为什么需要限流

  • 对外的API服务
    • 用户增长过快
    • 因为某个热点事件(微博热搜)

    • 竞争对象爬虫

    • 恶意的刷单

    • 开学季(可预知)

            这些情况都是无法预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10倍甚至20倍的流量打进来,如果真碰上这种情况,扩容是根本来不及的(弹性扩容都是虚谈,一秒钟能扩容完成吗?)

  • 对内的RPC服务

    • 一个服务A的接口可能被BCDE多个服务进行调用,在B服务发生突发流量时,直接把A服务给调用挂了,导致A服务对CDE也无法提供服务。 
      • 1、每个调用方采用线程池进行资源隔离 
      • 2、使用限流手段对每个调用方进行限流

1.2 常见的限流算法

常见的限流算法有:计数器、漏桶、令牌桶。

  • 计数器算法
    • 实现:采用计数器实现限流有点简单粗暴,一般我们会限制一秒钟的能够通过的请求数,比如限流qps为100,算法的实现思路就是从第一个请求进来开始计时,在接下去的1s内,每来一个请求,就把计数加1,如果累加的数字达到了100,那么后续的请求就会被全部拒绝。等到1s结束后,把计数恢复成0,重新开始计数。

    • 弊端:如果我在单位时间1s内的前10ms,已经通过了100个请求,后面的990ms,只能眼巴巴的把请求拒绝,这种现象称为“突刺现象”,不平滑;

  • 漏桶
    • 为了消除"突刺现象",可以采用漏桶算法实现限流,漏桶算法这个名字就很形象,算法内部有一个容器,类似生活用到的漏斗,当请求进来时,相当于水倒入漏斗,然后从下端小口慢慢匀速的流出。不管上面流量多大,下面流出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不管服务调用方多么不稳定,通过漏桶算法进行限流,每10毫秒处理一次请求。因为处理的速度是固定的,请求进来的速度是未知的,可能突然进来很多请求,没来得及处理的请求就先放在桶里,既然是个桶,肯定是有容量上限,如果桶满了,那么新进来的请求就丢弃。

限流、熔断降级概念_第1张图片

    • 算法实现思路:可以准备一个队列,用来保存请求,另外通过一个线程池定期从队列中获取请求并执行,可以一次性获取多个并发执行。
    • 弊端:无法应对短时间的突发流量。
       
  • 令牌桶
    • 令牌桶算法是对漏桶算法的一种改进,桶算法能够限制请求调用的速率,而令牌桶算法能够在限制调用的平均速率的同时还允许一定程度的突发调用。在令牌桶算法中,存在一个桶,用来存放固定数量的令牌。算法中存在一种机制,以一定的速率往桶中放令牌。每次请求调用需要先获取令牌,只有拿到令牌,才有机会继续执行,否则选择选择等待可用的令牌、或者直接拒绝。放令牌这个动作是持续不断的进行,如果桶中令牌数达到上限,就丢弃令牌,所以就存在这种情况,桶中一直有大量的可用令牌,这时进来的请求就可以直接拿到令牌执行,比如设置qps为100,那么限流器初始化完成一秒后,桶中就已经有100个令牌了,这时服务还没完全启动好,等启动完成对外提供服务时,该限流器可以抵挡瞬时的100个请求。所以,只有桶中没有令牌时,请求才会进行等待,最后相当于以一定的速率执行。

      限流、熔断降级概念_第2张图片

       

    • 算法实现思路:可以准备一个队列,用来保存令牌,另外通过一个线程池定期生成令牌放到队列中,每来一个请求,就从队列中获取一个令牌,并继续执行。
    • 通过Google开源的guava包,使用它可以很轻松的创建一个令牌桶算法的限流器。

2、熔断、降级

2.1 熔断概念

在微服务架构中,微服务是完成一个单一的业务功能,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做到解耦,每个微服务可以独立演进。但是,一个应用可能会有多个微服务组成,微服务之间的数据交互通过远程过程调用完成。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假设微服务A调用微服务B和微服务C,微服务B和微服务C又调用其它的微服务。如果调用链路上某个微服务的调用响应时间过长或者不可用,对微服务A的调用就会占用越来越多的系统资源,进而引起系统崩溃,所谓的“雪崩效应”。

熔断机制是应对雪崩效应的一种微服务链路保护机制。

 

服务熔断的作用类似于我们家用的保险丝,当某服务出现不可用或响应超时的情况时,为了防止整个系统出现雪崩,暂时停止对该服务的调用。

熔段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  当所依赖的对象不稳定时,能够起到快速失败的目的;
  • 快速失败后,能够根据一定的算法动态试探所依赖对象是否恢复

2.2 降级概念

服务降级是从整个系统的负荷情况出发和考虑的,对某些负荷会比较高的情况,为了预防某些功能(业务场景)出现负荷过载或者响应慢的情况

在其内部暂时舍弃对一些非核心的接口和数据的请求,而直接返回一个提前准备好的fallback(退路)错误处理信息。这样,虽然提供的是一个有损的服务,但却保证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例如:当双11活动时,把无关交易的服务统统降级,如查看蚂蚁深林,查看历史订单,商品历史评论,只显示最后100条等等。

2.3、降级、熔断区别

相同点:

  • 目的很一致,都是从可用性可靠性着想,为防止系统的整体缓慢甚至崩溃,采用的技术手段;

  • 最终表现类似,对于两者来说,最终让用户体验到的是某些功能暂时不可达或不可用; 

  • 粒度一般都是服务级别,当然,业界也有不少更细粒度的做法,比如做到数据持久层(允许查询,不允许增删改); 

  • 自治性要求很高,熔断模式一般都是服务基于策略的自动触发,降级虽说可人工干预,但在微服务架构下,完全靠人显然不可能,开关预置、配置中心都是必要手段;

区别: 

  • 触发原因不太一样,服务熔断一般是某个服务(下游服务)故障引起,而服务降级一般是从整体负荷考虑;

  • 管理目标的层次不太一样,熔断其实是一个框架级的处理,每个微服务都需要(无层级之分),而降级一般需要对业务有层级之分(比如降级一般是从最外围服务开始) 

  • 实现方式不太一样;服务降级具有代码侵入性(由控制器完成/或自动降级),熔断一般称为自我熔断。

3、主流框架

  • Sentinel
  • Hystrix
  • Resilience4j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量控制,熔断降级,流量控制,熔断降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