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训练知识

一、感觉统合的概念

感觉统合是指脑对个体从视、听、触、嗅、前庭等不同感觉通路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选择、解释、联系和统一的神经心理过程,是个体进行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础。    感觉统合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根据大脑皮层和高级加工区域在感觉统合中的参与程度,感觉统合分位“低位统合”和“高位统合”。    低位统合:是指脑干、小脑对各种感觉信息(包括反馈信息)的初步分析与统整,涉及各种感觉系统间以及感觉系统与动作的协调与统合。如视/听觉信息整合、手眼协调、身体不同运动器官的协调、身体姿势的反馈调节、注意力集中等,它是一般意义的感觉统合。    高位统合:是指大脑皮质及皮层下神经结构进行的认识、言语、情绪及记忆等心理活动与低位感觉信息的沟通、组织和概括等,注意力调控、动作企划、自我控制,以及概括/推理/判断等学习活动的结构化、程序化、整体化、自动化、顺应性及同化等。高位统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觉统合,而属于感知统合。是个体有序高效进行学习、创造等复杂内外活动的基础,是感觉统合训练的最终追求。

二、感觉统合的神经心理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接受来自外周感官的各种信息,分析、整合、储存信息,产生并发出新信息来调控个休各系统、器官和组织的协调运行。    信息处理是由三个环节构成,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及反馈调节、信息表达。    1、信息获取:信息获取是由个体的外感受器获得,主要有视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前庭器、本体感受器以及以触、压觉为主的肤觉感受器。    2、信息加工及反馈调节: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传入的信息加以选择、分析、组织,形成对客体的整体认识,并做出相关应对策略的生理、心理活动过程。    3、信息表达及反馈    是指信息由中枢神经系统经传出神经传输到效应器。并使效应器产生行为的过程。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动作。效应器在完成信息表达的同时,相关感受器也会将信息完成情况传入中枢,中枢会对源于效应器的反馈信息进行再加工,发出调整后信息,如此往复,中枢指令的整合度和精细程度不断提高。这就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需要复习或重复训练的机制。    总之,人们处理各种事件是建立在感觉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效应器相互协作和反馈调节基础上,三者协作水平决定人们学习、工作的效益,并影响个体的情绪和情感。三大系统结构复杂,协同运行往往会出现偏差或错误,需要通过反复尝试逐步提高系统间的协作水平,在行为上表现为动作协调性和自动化水平的不断的提高。

三、儿童感觉统合的发展阶段

  从单纯的感觉刺激发展到脑干的初级感觉统合,即身体双侧的协调、手眼协调、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及有意识活动,进一步发展到大脑皮质的高级感觉统合,即注意力、组织能力、自我控制,概括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形成感觉——认识——运动功能的高级行为模式,对事物产生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调整机体各个部位去完成各项更为复杂的学习活动。    个体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虽然有连续性,但也呈阶段性。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初级感觉统合阶段(3岁前)具备与外界进行互动的动作、感觉、认知、言语及社交等基本能力。    2、中级感觉统合阶段(3-7岁)    中枢具备了对不同类型信息的整合能力。在此期间,本体感觉、前庭觉、触压觉、视觉、听觉及躯体运动各系统可以完成本系统内的任务,并实现系统间的协同运作,身体运动的协调性、感知-动作的协调性、注意力、记忆力、言语表达能力、意志品质及情绪管理有了较好发展,基本满足独立生活学习和交往的需要。这是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3、高级感觉统合阶段(7岁至青春期)感觉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基本成熟,趋近成人水平。大脑高级功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影响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多种高级心理功能增强。

四、感觉统合失调

是指个体的某一感觉系统、感觉系统之间与运动系统之间等的信息组织与整合不协调,导致信息统合过程发生异常,出现对刺激的不敏感或过分敏感、行为顾此失彼等现象。人们是通过感觉统合失调来认识感觉统合能力的。

五、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及成因

    现象主要表现为五大方面:

1、视觉异常:儿童眼球运动困难,手眼协调性差,经常将文字、数字、偏旁部首看错。

2、前庭功能及动作异常:儿童转圈时不会晕或害怕身体旋转,身体平衡性差,容易摔跤,不会走直线,动作笨拙,跳绳、骑自行车困难。

3、触觉等肤觉异常:儿童触觉过于敏感或者迟钝,洗发、洗澡、换衣服等体肤的外源性接触都不能忍受。嗅觉、味觉及痛觉也可能存在异常。    4、胆小、害怕:讨厌摇晃、不敢爬高,无法顺利下楼梯,对陌生环境适应慢

5、其他心理活动异常,如注意力集中性、持久性和分配性较差,做事效率低下等。

成因:

1、遗传因素:基因多太性,它决定人体对环境因素的易感性与抵抗力,个体疾病、障碍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个体对药物等环境因素反应的差异性。如:多巴胺受体基因改变是导致儿童注意缺陷、行为冲动的重要遗传机制,同时该类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较差。由于遗传机制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对此我们知之甚少,希望遗传学基础研究有新的发现。

2、生理、生化及代谢因素    妊娠期间的不良因素:接触环境的有害物质会导致儿童脑发育异常。    孕妇疾病:继发性疾病及相应的治疗药物会对儿童脑发育造成影响。如:癫痫、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等以及这些疾病的治疗药物。    孕妇的不良习惯:吸烟、酗酒等。    胎儿个体发育问题:胎儿着床不正、胎儿感染、胎儿过动引起缺氧等。    产程不良因素:胎儿脑损伤及脑功能失调。

3、剖宫产、母亲大龄妊娠等因素。

4、环境因素:居家物理环境、家庭成员关系不和、同伴资源缺乏等等。

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实务要素

一、 训练的基本原则

1、儿童中心原则:

(1)、尊重儿童生长发育规

(2)、理解、尊重并支持儿童的差异发展

(3)、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

(4)、从儿童的角度看待训练中的问题。


2、针对性原则

(1)、问题评估的针对性

(2)、训练方案实施的针对性

(3)、评估反馈的针对性

3、兴趣性原则

(1)、坚持“兴趣”为主导

(2)、有意识处理“训练”与“兴趣”的关系

4、快乐性原则

(1)、创造快乐的训练环境

(2)、设计快乐的训练项目

(3)、体验训练过程的快乐

5、积极支持原则

(1)、被接纳

(2)、受重视

(3)、获得肯定

6、主动性原则

7、渐进性原则

8、成功原则

二、 主要训练领域

感觉统合训练的实施是在大脑高级功能区的调控下进行,各种训练活动是在个体多种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参与下实现的,每种训练活动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程度的感觉“统整”,但是为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儿童的具体问题,训练活动往往分领域实施。根据儿童感觉统合发展中呈现的主要问题,感觉统合训练分为四个领域,分别是:触觉功能训练、前庭感觉功能训练、本体觉功能训练和综合训练。其中,前庭感觉功能训练是感觉统合训练的重心。

三、 训练周期、频率及训练效果

临床经验表明:多数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须持续较长时间,少则半年,多则数年。    在制订训练计划时,一般以半年为一个训练周期,每周训练应不少于2次,每次训练活动须持续1小时左右,每个训练项目持续3~8分钟,可重复进行同一项目的训练。

四、 训练基本方法

    1、被动训练:主要在以下四种情境下使用。    第一、强度维持式被动训练。有些儿童在经过一定的训练后本可独立操作训练项目,但是由于该类儿童缺乏自觉性和坚持性,训练强度不能保证,故采取该被动训练。

第二、防偏纠错式被动训练。

第三、启蒙式被动训练:中重度培智生很多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训练人员的指令和要求无任何反应。让儿童产生训练意识而采取的被动训练。

第四、安保式被动训练。有些项目有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针对于低龄儿童和障碍程度较为严重的儿童。

安全性较差的训练有两类:一类是身体重心较高的训练,一类是器械稳定性较差的训练。

2、助动训练:助动训练有三种:

第一、突破难点式助动训练。如儿童在S型平衡木上行走训练,行进时总是低着头,训练人员可通过言语提示或间歇性扶持等助动训练,使儿童在行走时保持头颈直立,提高前庭觉与本体觉间整合训练水平。

第二、适应性助动训练。有些儿童对一些感觉统合训练设备或训练项目存在恐惧感或有较大的心理压力,难以独立完成时,需要训练人员支持和协助来适应训练器械或训练项目。增强训练的自信心。比如:儿童想穿越“阳光隧道”,但在入口徘徊,不敢俯身入道。这时,训练人员可从另一侧先入隧道,相向迎接儿童。

  第三、纠偏式助动训练。如:儿童在滑梯进行俯卧滑行训练时,频繁在滑道斜坡上改变方向,导致滑行不流畅或儿童从滑板上滑落,问题主要是儿童没能较好控制身体,有时源于起滑时滑板的前后轮方向不一致。训练人员有针对性地就此细节加以纠正。

第四、安保式助动训练。

3、主动训练:    主动训练是指儿童能够根据训练人员的安排,独立自主开展训练活动的训练方法。

主动训练有前提条件有:

第一、儿童有较为强烈的实现训练目标的愿望和动机,能自觉组织自身的心智资源、有效地控制行为定向于训练活动上。

第二、儿童掌握了训练活动的操作要领,并且具备防止意外发生的意识和应对措施。    在整个训练周期中,这三种基本方法会交替使用,被动训练和助动训练属于辅助性训练方法,随着训练进程的延伸和儿童训练水平的提高,使用频率会逐步减少。主动训练是训练实施的主要方法,是训练最终取得成效的主要途径。

4、其他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和间隔训练。

五、 技能获得

训练技能的获得可分训练人员的示范及解释、儿童的尝试及训练人员的支持、技能的自动化三个阶段。

六、 训练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

1、关节畸形的训练问题

1-1:训练项目涉及的关节如有畸形,须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并谨慎训练,或由专业康复治疗师来实施。

1-2:训练人员禁忌对颈椎关节有畸形者进行该区域的训练,禁忌在俯卧位、悬空位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其他运动器官的训练要注意保护该关节免受过大负重。

2、身患病、伤的训练问题

2-1:儿童患有感冒发热(38℃以上)、肺炎、哮喘、痢疾、肝炎及其他传染性疾病时,不宜进行训练,但个体单独的轻微身体活动不受限制。

2-2:儿童患有心律不齐或过快、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在充分预备活动的基础上,训练、休息交替进行(间歇训练),强度缓慢递增。

3、身体易受伤害器官/区域的保护问题

人体的一些器官及区域属于易受伤害之处的,训练时应避免互动对象肢体或环境硬物的撞击。

3-1:眼、耳、鼻、乳房(女性)、外生殖器及附近区域。

3-2:心区(胸部左下)、腋下区(胸部外侧)、脑后部及颈上部区域、太阳

4、异性互动训练的礼规问题

4-1:异性间的互动或互助训练,须双方同意,不得勉强。

4-2:异性互动训练避免私密处接触,及时制止有意识侵犯。

5、练时间选择问题

5-1:饭后30分钟内、空腹、晨起30分钟内、就寝前1小时内不宜进行大强度训练。

5-2:极端气候/环境(高温、严寒、低气压、浓雾、周边环境空气污染严重、新装修训练室或居家)下不宜训练,或应在采取有效措施后实施训练。

5-3:在流行病发生期间,按照医疗卫生权威机构的要求调整训练安排,或改变训练方式,如减少互动、互助训练,减少同一空间的受训儿童的数量等。

6、强化手段的选择

6-1:训练优先使用非物质强化手段。

6-2:物质强化手段(食品、饮料、学习用品、质地柔软玩具等)可偶尔使用,但忌讳儿童在训练中同时亨用或随身携带。质地坚硬和(或)棱角锐利的物品、小型可吞咽物品不宜作为强化物使用。

6-3:训练人员兑现强化承诺要选择合适时机。

7、儿童自理问题

7-1:根据当下的气候特点及儿童的代谢状态,训练人员提前安排儿童穿着或携带适合训练的衣服、准备清理口水、鼻涕、汗液的手帕纸巾等。

7-2:训练开始前提醒儿童处理好饮水(不宜过量、禁忌饮服碳酸饮料)、排便等问题。训练人员及其他辅助服务人员同样要处理好这个问题。

7-3:训练人员协助儿童检査、清理随身携带的硬质物品,如钥匙、笔、小刀、零食、饰品、手机、手表、小型游戏机等,以防训练时受到损坏或伤害儿童。

8、意外事故应急处理

8-1:谨防肌肉和关节韧带拉伤、关节错位/脱臼、皮肤划破出血等皮肉之伤的发生。

8-2:严防呕吐、呼吸窘迫、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意外事故的发生。

8-3:为防止事故发生或使事故的影响尽可能小,训练人员应该密切关注训练全程,对事故发生保持高度的警觉性。

8-4:训练机构应该有应对事故的准备,如与社区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对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特别是心脑血管功能给予检查,出现意外事故及时救治,或准备应对皮肉轻伤的常规药物、设备等。

9、训练术语的使用问题

9-1:训练术语的教育问题。为便于长期开展训练,训练人员在训练中要有意识引导儿童理解、识记训练中的一些术语及概念的含义,如常用训练场地、器械的名称,人体各局部器官的名称,训练基本操作方法的名称等。

9-2:术语的地域化表述问题。一些学术性较强的术语,如半规管、腱器官、累加式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常使用,不便于特殊儿童在训练中理解和记忆,训练人员没有必要在训练活动中使用,一些必须使用的术语也可以采取通俗的说法来表述,如“仰卧”可用“躺”、“视觉屏蔽”用“闭住眼睛”来代替,便于理解且意思不变。但是,训练方案的设计还是要坚持使用专业术语。

10、其他问题

特定对象在训练中及训练的不同时段出现的问题有较大的差异性,上述未尽之处,尚需根据儿童训练时的具体表现做区别对待,前提是:训练人员在实施方案前熟悉每个儿童的身心特点,训练行进中要密切关注儿童当下的机能状态,及时恰当处理儿童的个别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统训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