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

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约,要也;畔,背也。君子学欲其博,故于文无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动必以礼。如此,则可以不背于道矣。程子曰:“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博学矣,又能守礼而由于规矩,则亦可以不畔道矣。”

~《论语集注》

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

~《礼记》

心想生:

      我们先看孔子吧,孔子已经有一个很很详细的解释,所以在《礼记》这本书中就有这么一段话,子曰:“礼也者,理也”。那你看很清楚的告诉你了,礼貌的“礼”就是天理的“理”。礼貌的“礼”就是天理的“理”这个你能懂吗?那这个很简单,如果你懂一心三藏你就懂了,礼貌的“礼”就是不空如来藏,天理的“理”就是空如来藏,所以“礼也者,理也”就是空不空如来藏,这个不就明白了吗?就是他是一个。如果你不懂一心三藏,怎么礼貌的“礼”会是什么天理的“理”呢?这两个明显不是一个东西吗?但是你要懂“一心三藏”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不异色”,这就很好理解了。

        礼貌的“礼”呢,他是不空如来藏。天理的“理”呢,他是空如来藏。那礼貌的“礼”就是天理的“理”。所以孔子这个话马上理解了,这个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礼貌的礼他是“德”,天理的理他是“道”。这样就好理解了,礼貌的礼他是“德”,天理的理他是“道”。所以呢,礼貌的“礼”他是道在这个三维世界中的妙用,礼貌的“礼”是用,是妙用,天理的“理”是体,是本体。本体如何在社会当中去妙用,反映出来叫“礼。”也就是说什么呢,你如果是活在道当中,活在天理当中,如果按照王阳明的话,是活在良知光明当中,那么你一定孝悌忠信,你一定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信它就是一种“礼”,你孝顺父母是要孝顺父母的礼节的,你忠君爱国你是有忠君爱国的礼节的,对吧?你温良恭俭让,怎么才能反映你温良恭俭让呢?你是有一些礼节的,也就是说你说话、做事、待人、接物,你是有一些礼节的你才能反映出来就是所谓的温良恭俭让,所以这个能理解吧?所以就是说这个“礼”他是道的妙用,这个“礼”是用。这个礼貌的“礼”是用,天理的“理”他是“体”。礼貌的“礼”是德,天理的“理”是道,好吧。礼貌的“礼”他是不空如来藏,天理的“理”他是空如来藏,所以它是一个。这就是道德经,这就是道和德的合一,色和空的不二!

        所以这个大家可以清楚了吧?所以说“约之以礼”约的是哪里?你不管是约到礼貌的“礼”,还是约到天理的“理”,总之你是约在什么?道德合一上面。你就是约在礼貌的“礼”那也是什么?那也是约在不空如来藏上面。那你要是约在天理的“理”,你是约在空如来藏上面,你不管约在不空如来藏上面还是约在空如来藏上面,那都是约在了什么?良知上面,都是约在了本体上面,都是约在了什么?一心三藏上面。所以,你如果不懂孔子这个话,孔子这个你就很难理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你就很难理解。所以“约之以礼”实际是约在了“道”上面,约在了“天理”上面,这叫“约之以礼”呀!就是约在了我们说的那个本体上面,觉上面,良知上面。所以你看我们不用别人的话,因为孔子就给你解释了,所以“约之以礼”约在了“天理”上面,好吧?那这是“礼也者,理也”。

        “乐也者,节也”孔子不是还删述六经有一本经叫《乐经》吗?《乐经》对吧?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什么呢?诗、书、礼、义、乐、春秋,乐就是《乐经》,但是《乐经》呢失传了,《乐经》就是现在也找不到版本了,失传了。所以呢,后来就成了四书五经。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中的前两本就是《大学》《中庸》,还是从《礼记》中摘录出来的,那好吧,那就是把它变成四书吧,那可是它是变成五经了,哪一本经没了呢,《乐经》没了,但是呢你看,因为现在没有《乐经》我们不知道《乐经》在讲什么,《乐经》有可能是讲音乐,而很多人都以为他讲的是音乐,好像孔子在给你什么,这个孔子不是制礼作乐吗?大家都说孔子是制礼作乐对吧?对这个作乐呢,好像就是做做音乐,孔子是个音乐家,孔子可能收集了很多的乐曲,或者自己呢还会谱曲,可能我们都这么认为,对吧?这当然不排除《乐经》当中有音乐或者说有那个乐曲,不排除,因为孔子也是什么,把靡靡之音都删除了,剩下的就是什么?正面的,就是我们说的能量高的这种音乐。但你看“礼记”中他说什么“乐也者,节也”,乐是节,“节”是什么意思?他后面解释了,“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无理不动”那是什么?“无理不动”啊,我所有的事情都是跟着天理来做,那就是知行合一。这不就是知行合一吗?就跟着良知走,那就是知行合一啊!“无节不作”,“节”什么?“节”不还是知行合一吗?“作”是什么?作为、行动,对吧?“无理不动”,“动”就是动了,“无节不作”,这叫动作,礼节就是动作,对吧?我们说礼节礼节,你看“无理不动,无节不作”,礼节后面对应的是“动”和“作”,礼节是动作,动作是什么?知行合一呀!动作行动啊!所以等于说这个“节”是什么?他是一种知行合一的一个表达。所以《乐经》,现在如果从这个这一句话来推测的话《乐经》有可能跟你讲的是知行合一。《乐经》有可能给你讲的还是如何在这个三维世界当中去天人合一,去活出你的本自具足。也就是什么意思呢?让自己与天道合一,而不是在乎胡作非为,不是妄作。

道德经里讲的“不知常,妄作凶”,这个“常”呢就是天道,就是经常的常,“常”就是不变,“常”就是永恒不变,道是永恒不变的,《道德经》里说“”不知常,妄作凶”,“妄作凶”那就是说你没有知行合一,你自己的这个行动,反而会给你带来很很多很多的灾难。那这个呢,不就相当于孔子说的“无节不作”吗?“无节不作”,那这个“节”不就相当于是“常”吗?这个“节”不就相当于是“理”吗?所以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这个地方解释“乐也者,节也”,那这个“乐”可能就是喜悦之道的意思,明白吗?喜悦之道,就这个意思了,也就是说什么?他甚至说应该是《乐le经》对吧,《乐经》音乐的乐也是快乐的乐,甚至有可能说是《乐le经》,《乐le经》是什么意思?喜悦之道。《乐经》是什么意思?玩耍。《乐经》是什么意思?就是知行合一,每个当下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做你最兴奋地,做到极致对结果零期待,这有可能是《乐经》。但是因为失传了嘛,所以我们看不到了,好吧。那这是这段话大家解释清楚了吧,就是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好,那这一段话解读清楚了。

        那我们再翻回头来看朱熹,就是论语集注就是我刚才发的第一段吧,你就好理解了。什么呢?就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呢“博学于文”我这个地方先不解释,一会儿呢,再跟大家解释“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那你就明白了,“约之以礼”是干嘛,让自己符合天理,就让自己良知光明啊,让自己活在道中,循天理了,就这个意思呀!就是循天理去人欲,所以“约之以礼”等于说什么?让自己时时刻刻活在觉当中,活在佛性当中,活在自性当中?活在你的本自具足当中,好吧。那他后面这一句话很简单,“”亦可以弗畔矣夫”,“弗”呢就是不得意思,“畔”呢就是通那个反叛的叛,就是背叛的叛,就是违背的意思,也就是说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君子啊(君子就是悟道者),悟道者“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样就不违背天道啦!所以“亦可以弗畔矣夫”就是这样就不违背道了,这样就不违背天理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