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姚同升染坊

西街姚同升染坊

民国时期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虹桥西横街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姚同升染坊”,这家古色古香的染坊,是由姚开良先生创始于民国十八年(1930年),前店堂后作坊。大院里排着几口大染缸和靛青染池,一个大大的地灶上架着几口大镬陶,还有几排晒布的木架,姚家人每天忙碌着,用传统的蓝夹缬工艺染成的蓝布印花,是虹桥一带广受民众欢迎的民间土布工艺美术品。姚同升染坊也是镇上知名度最高的染坊,顾客盈门,生意繁忙。


说起“蓝夹缬”蓝印花布,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印染制品。有一段流传至今的民间传说:有一个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里,衣服变成了黄颜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但人们看到后却很喜欢,然后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他一个姓葛的好朋友。后来他俩就专门从事把布染成黄色,又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们把布晾在树枝上晒干时不小心被风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蓝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板蓝根草,它里面有一种成分叫靛蓝,可以把布染成蓝色,等他们发现这块布的时候,黄布已变成了一块花布,“青一块、蓝一块”。他们想这奥秘肯定在这个草上,此后,两人又经过多次研究,终于酿制出靛青蓝染料,把布染成了蓝布,于是乎,梅葛两位先生也就成为了“蓝夹缬”蓝印花布的祖师爷。


据史料记载:“黄檀硐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历史上温州形成了瑞安、乐清两大蓝夹缬生产中心。而作为蓝夹缬染料的靛青,则以产自乐清城北黄檀硐村为上乘。主要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黄檀硐人在打浆的时候,能够用舌头来辨别靛青水的酸碱度;二是黄檀硐山高、风凉、水好。黄檀硐村种植板蓝根制取靛青蓝最鼎盛的时期,达到了二百多亩。姚同升染坊采用的靛青,就来自黄檀硐。


姚同升染坊用黄豆粉和石灰粉调水为浆,刻纸为版,滤浆漏印的白花覆盖住土布,晒干后的豆灰浆不吃色,土布经过染色漂洗,便形成蓝白相间的蓝印花布,其花纹图案样式多数为明清风格。这些以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图案淳朴典丽,深受民众青睐。染坊业一度成为虹桥地方上的显业,姚同升染坊一时成为行业中的翘楚。所制的“瑞鹤鸣祥”、“岁寒三友”“梅开五富”、“榴开百子”等被面花纹图案,久负盛名。


姚同升染坊掌柜姚开良先生,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是当时虹桥胡须最多的人,浓密飘逸的长须,有“美髯公”之称。他自小聪明过人,读书识字过目不忘。青壮年曾求学于虹桥居士林国学研习所,深得胡奉尘、胡奉佛、高谊、朱鹏等先生的赏识,诗词书法均有所专攻,与镇上一批乡绅雅士颇多交往。奉父命成婚后生了五子五女。据姚开良子女中排行第六的姚宗新先生介绍:母亲生下第八个孩子后身体就不好,父亲便把这个取名叫菊芬的女孩送给了振雷当养女,并且给振雷送了一担稻谷和五十个银番钿作为贴补家用。因为振雷也有三个儿子,叫寿忠、寿良、寿安,家里也不是宽裕。在他家里不到一年,振雷的老婆就得急病死了,便把养女菊芬送回姚家。母亲找人算了一卦,说这个女儿八字太硬,是个“硬命丁”,留在家中会克父母,最好送到远的地方,越远越好,这还了得!父母亲便千方百计要把菊芬送走,后来托客户找到了永嘉剑岩的一户农民人家,那户人家正好想要个女儿,便把菊芬放在箩筐里,担到了永嘉。小菊芬每年都会回到虹桥家里住个十天半个月,赖着不肯走,但是又怕陌生人,躲在门角里,不与兄弟姐妹讲话,也不叫爸爸,家里人就取笑她是“山头娒”。

姚家十个兄弟姐妹的情况,我向姚宗新先生了解到:他的大姐嫁给了东横街的祥奶,是新安的母亲。排行第二的叫宗烈大哥,兄弟中他最大,是西横街“眼镜架阿康”的父亲,三个儿子祖杰、祖球、祖康及秀英等两个女儿。1978年三兄弟出远门到青海省湟源县干了好几年木工。排行第三的叫碎芬,嫁给六村马路桥的庄如升,他儿子叫庄家汉,有几个女儿,迪玲在新丰路上开“南粥北粥”早餐店几十年了。老四叫阿传,其儿子叫祖贤、祖义,都在兰州经商。老五叫桂芬,是个踏花老师,嫁给当教师的叶悠津,叶老师是龙泉人,虹桥有名的音乐教师,琴拉得很好。原在虹桥镇一小教书,调入虹桥中学任教。宗新排行老六,两个儿子办厂经商,他自己年轻时走南闯北做药材生意,后来做农药批发生意,还当了几十年的二村四队小队长。老七叫冰芬,嫁到南塘镇。排行老八就是菊芬,送给永嘉剑岩的那一个,长大后嫁给岭底乡与永嘉县交界的深山冷岙“塧崪”村(土话念阿睡),山字旁一个益,很多人都没见过这两个字,电脑里也打不出这个字眼。她责怪父母抛弃了她,说自己命恁苦,父亲仙逝出殡时,她拍着棺材盖哭得最伤心。不过她也争气,苦尽甘来,婚后在十多年间生下了五子五女十个“哈娃”,个个子女有出息。姚家排行第九的儿子叫阿徳,隔了一年,排行第十的阿书也出生了。

在宗新九岁的时候,他母亲生下最后一个儿子阿书还不满一周岁时,就患病去世了,撇下十个子女撒手人寰。姚开良先生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把孩子们拉扯大。而他中年丧妻,一直没有续弦。哥哥带弟弟,姐姐带妹妹,一家人在父亲的抚育下相携相伴。宗新十四岁开始就跟着家里的哥哥姐姐们一起拌豆灰浆、印花、染布、漂布、晒布,小小年纪便雕刻印布花版,帮助家里干活。姚开良先生作为镇上的知名商贾,持家有道,克尽父职,德高望重,成为行业楷模,受到众人称颂,被推举为虹桥工商业公会的副会长。

姚宗新回忆说:他的外公爷是虹桥镇上有名的老字号“杨万丰”的掌柜,解放前“杨万丰”商行开在东横街口头,他有三个舅舅三个姨妈,大舅舅是个一米八高的大高个子,相貌堂堂。二舅舅是个不务正业讲“聊天”的人。三舅舅是个很有头脑的生意人,算盘放头顶打的,在上海、温州、台州开了好几家商行,从事货物贸易和外币兑换业务,温州的吴百亨与英国人做擒雕牌炼乳出口业务,汇票就是通过三舅舅的杨万丰商行兑换的。四个姐妹中宗新的母亲是最大的,第二个嫁给连祥荣,最小的姐妹嫁给镇上有名的“赵恒泰糕饼工场”的掌柜,她即是恒泰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加枢的母亲,加伟、加枢、加明、加康四兄弟都是宗新的表兄弟。


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姚同升染坊与珍荣老师、於桂娒老师的染坊一起合并,并入虹桥工艺社染坊。七十年代末,工艺社染坊停业转行,在三房祠堂办工厂,生产肥皂等日用品,姚家第九个儿子阿德担任虹桥工艺社负责人直至退休。


今年72岁的姚宗新先生性格乐观,待人以诚,热情豪爽,脑子灵活。晨练杨式太极拳,并随倪孔亮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坚持锻练数十年,与我和施正柳、倪孟双、倪珠友、陆佐明、连新富等太极师兄弟在石埭山下庵旁边的荒地上开辟太极园地,练罢静功练太极拳,品茗谈天乐无边。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街姚同升染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