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纪念馆

蔡襄纪念馆

蔡襄(1012-1067),字君谟。父蔡琇,世居仙游县枫亭驿,初务农,后曾为泉州吏员。母卢氏,惠安县德普里(今泉港区后龙镇)圭峰村名士卢仁之女。他童年受过外祖父熏陶和教育,5岁入私塾,10多岁时已誉满乡里。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参加开封府乡试,获第一名;天圣九年举甲科进士第十名。登第后,授福建漳州军事判官,景祐元年(1034年)三月改授西京(洛阳)留守推官,秋改著作佐郎馆阁校勘,庆历三年(1043年)任集贤校理知谏院。四年后出知福州。皇祐三年(1051年)回朝授修起居注,参知政事;四年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注内诠。嘉祐五年(1060年)奉诏还京,翌年拜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权理三司使。治平元年(1604年)任三司使。逝世后,赠吏部侍郎;乾道年中,又赐谥忠惠。

蔡襄曾于至和三年(1054年)二月至嘉祐元年(1056年)六月、嘉祐三年至嘉祐五年秋,两度出任泉州知府。他“威惠兼行,民畏而爱之”。泉州东北方有万安渡,乃南北交通孔道,但此处江海交汇,水深流急,商旅往来极畏其险。为了便利交通,泉州百姓于皇祐五年(1053年)开始建桥。他到任后,积极筹款,招募民工和工匠加快建桥,立石为梁。桥建成后,他亲笔写下《万安渡石桥记》。

蔡襄出任泉州知府期间,连年旱灾。他择日到南安九日山飞阳庙祭神乞雨。一方面调动民力,加强管理水源,制定《龟湖塘观》,制止用水纠纷。他任转运使期间,又在郡南小乌石山访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供民众饮用和灌田。治平年间,晋江知县王克摩崖刻“蔡公泉”三字以为纪念。

蔡襄纪念馆亦名“蔡忠惠公祠”,俗称蔡襄祠,坐落于“万安桥”(俗称洛阳桥)大路南侧之晋江县桥南村内(今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始建时间不详,应是“跨海长桥”洛阳桥竣工不久后建成的。《万安渡石桥记》碑勒石之后不久,当地人民为缅怀蔡襄在泉为官造福一方、为修建跨海长桥竭尽心智的功绩,自发捐献立祠,用以纪念他一生为官忠正、造福人民而奉敬之。蔡襄祠自宋代始建以来。历经900多年,多次重建、重修。

据有关资料,至少有9次重修过。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郡守刘伟叔重建;明永乐年间(1403-1424)郡守胡器重重修万安桥,一并重修蔡公祠;明成化六年(1470年)都察院右都御史腾公捐资重修;明弘治年间(1488-1505)李哲知泉州时重修;明嘉靖二年(1523年)郡守高越重修祠宇;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郡守孙朝让重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福建陆路军提督张云翼重修并赋诗以纪其事;清乾隆二十八年(1793年),晋江县令罗溪人方鼎捐资重修;清光绪元年(1875年)义州人李鹤年重修,并赋诗以纪其事。

现存蔡忠惠公祠为清代典型殿堂式建筑,坐北朝南,三开间三进深。宽15米多,每进深20米,三进计约60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左右。首进为大门,门楣顶匾额大书“宋郡守蔡忠惠公祠”等8个字。大门有一副清光绪元年(1875年)黄贻楫写的对联:“驾桥天地老;留笔惊鬼神。”前文柱有对联(乃集蔡襄诗句):“晓虹跨江一千尺;乐事全归众人心。”后文柱有对联:“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古渡今朝济众肃观瞻。”正殿中央,有蔡襄端坐雕像,体态庄重而洒逸,颇有文士、名宦之风范。塑像前为举世闻名的《万安渡石桥记》丰碑2方,分立左右两侧。该碑系蔡襄亲自撰文,亲笔题写。《万安渡石桥记》碑文简洁凝炼,笔力雄健遒劲,刻工精美,世称文、书、镌三绝。另外,其他9方碑刻分立廊下两侧,均系明清两代重修万安桥及蔡忠惠公祠之碑记,其中不乏有考证文物和书法艺术价值。第三进殿厅系20世纪80年代之时,泉州文管部门专门仿制泉州境内各地古代大小石桥之模型,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修造桥梁艺术和智慧。

蔡襄祠门庭左右两侧分别竖立2方巨碑,并建碑亭保护,右侧为清军门提督、关中人张云翼亲自撰重修蔡忠惠公祠碑记及怀蔡忠惠公七言古长诗,分刻于巨碑两面,左侧乃清蔡致远撰《舆庆堂》记及《张公又南去思歌》碑,也分刻于巨碑两面。此两碑亭,巍峨壮观,为蔡襄祠增色不少。

蔡襄祠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的附属文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蔡襄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