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转载【今日读诗】

早在牙牙学语的年纪,我们就已经开始吟诵父母教给我们的诗句,当时不解其意,但背诵过的诗句依然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凉风乍起时,听着落叶簌簌,会想起王勃的“山山黄叶飞”;冬日寒风凛冽,在家拥着炉火,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才知道什么是“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

日常生活里,我们也常常借用诗句来表达情感。比如新年时,我们会祝福亲友“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国庆期间播出的文化节目《中秋诗会》,则用5G科技呈现云上“千人团”,大家一齐在节目之初共同朗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作为节日祝福。

在这里,参赛的家庭成员都是不同年纪,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出于对古典诗词的热爱,让他们跨越年龄、行业、地域的差别,聚集在一起。

6岁会背800首古诗的小屹,与年过五旬仍然坚持学习诗词的奶奶组成“知否家庭”共同参赛,奶奶的言传身教给予了小屹很大的影响,也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组成“星月家庭”的张天、靳舒馨夫妇都是科技工作者,他们将自己对诗词的喜爱融入生活,并借此相互鼓舞、支撑。非常浪漫的是,张天在向妻子靳舒馨求婚时,引用的就是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诗。

所谓诗以言志,歌以咏怀,“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不管环境如何变化,爱恨离愁,羁旅忧思,家国情怀……我们和古人的这些共有情感始终是相通的。

也因此,我们会为节目中“知否家庭”祖孙二人的亲情,“星月家庭”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爱情,“一锅粥家庭”的夫妻情和战友情而感动不已。

一些当代的科技也常常被我们赋以诗意。

现代航天技术发展到今天,月亮已经褪下了神秘的色彩,但航天人依然用他们浪漫的情怀将神话、古典诗词中的元素命名他们的科技成果。

比如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中继卫星是通信的中转站,它把从地球发出的信号转发到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上,于是航天人将这个卫星命名为“鹊桥”,既诗意,又直观易懂。

诗人博尔赫斯说:“诗就埋伏在街角那头,诗随时都可以扑向我们。”读诗可以是人生中的一种无穷的安慰,而我们也需要一颗诗意的心。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往往是随着自身经历的增长,才愈发理解其中的深意。从前学诗不解其意,是因为时节不对,我们还没有经历生命的沉重。

而当我们经历了诗里同样的场景和情绪时,仿佛收到了一份迟来的礼物,虽说物是人非事事休,但那份直击心灵的感动依然还在。

李白写“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而今,抬头看月,看着曾经照耀一辈辈古人的明月,如今又在照耀着我们,一定也会和诗人同样感慨“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如英国诗人华兹华兹所言,“诗是激情之后的宁静之回想。”诗词给我们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得多。我们不曾见的人,可以在诗中见;沒有经历过的事,可以透过诗歌去想象。

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未来缥缈,前路漫长。

我们需要食物,需要一个遮风蔽雨的地方,这是物质需求,可以让我们生存;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精神的支撑,诗歌让我们跳出生活,去安静地回想,反思,确立自己内心的声音,而这,也让我们明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