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过那么多书,却依旧后知后觉

身处在今天这个大浮躁时代,各路学者强烈呼吁沉下心来,多读书、多思考,可是读那么书,却依旧对很多事物后知后觉,甚至干脆不觉。

前段时间我看到知乎上的一段吐槽,报了那么多知识付费课程,读了那么多书,对我的收入没有一点提高,与其痛苦的学习,不如愉快的刷小视频。

《后会无期》的电影中的金句:“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当年这句话出现在荧幕上后,瞬间刷爆了朋友圈。

听过很多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读了好多书,却依旧对很多事物后知后觉。

知识变现的焦虑可能是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焦虑之一,韩朝宾老师特意为此出书一本,书名就为《知识变现》,里边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只有真正帮助目标群体解决问题、提升认知,实现某些方面的满足和需求的内容才能作为知识付费的来源。

心细的读者应该已经get到了重点,那就是真正能够解决问题,很多人自称专栏订阅上百,书籍阅览数千,可到头来发现遇见很多事情,却依旧后知后觉,很多时候与其说学习,不如说粘贴复制。

为什么会出现此类问题?又究竟如何突破?

我们可以把此类现象理解为通向更高层级的筛选门槛,它是现实生活中每位知识汲取着都将要面临的阻碍,每个人的生活中一定充斥着这样一些人,随便给他一个话题,他可以毫不费力的说道半天,内容不带重复的,甚至还很高大上。

如果是一名进阶初期的小白,在听到上述场景中某位大咖口若悬河的分享后,一定难以抑制心中的膜拜,但是其实这些大咔自己心里都清楚,他们的很多内容也只是简单的粘贴复制。

追根溯源为什么我们读过那么多书,却依旧后知后觉的原因可以定义为以下三点:不接地气、没有深度、缺乏新意。

一个人的格局与这个人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细看今天的知识付费,一流知识大咔一定是在相对领域深根细了作多年的思想革新者,他分享的每一点知识都建立在切身的经历体会之上,而二流三流的则明显给人轻浮的感觉,他们对于理论的修饰精美绝伦,而关于过程的描述却总是老调重弹。

所以想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转化度,第一步就是要有经历,一个有价值的事物一定是根植于真情实感之上,行动起来、经历的多了,我们的知识就不会显得那么空洞,经历:能力进阶的第一道门槛。

古有纸上谈兵的赵括,今有成千上万的内容输出者,对于特定事物的理解,他们的确优于常人,但是对于事物全面性把控却蠡酌管窥,没有经历很多细节是永远难以认知。

一流的知识输出者是深耕特定领域多年的思想者,而不是深耕该领域多年的从业者,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会对经历的事情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指导自己日后的行为,而后者更多的是套用前者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去行事。

由此可见,后者想不后知后觉都难,很简单的道理:传播需要时间,然而在今天这个高效互通的时代,原本思想传播的时间,转变成了优质思想辨识的时间,决定采纳一个观点时,我们可能已经评估了很多观点。

所以,经历之后要去思考总结,并要整理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行动是接地气的第一步,总结经验、总结思想才是往深挖的精髓,总结:能力进阶的第二道门槛。

一流的能力大咔还是一名深耕领域多年的革新者,我的老师经常对我讲:“在符合现状的情况下,要适度的引领发展方向!”老师的话实则就是不拘泥于现状,学会适度创新。

成功的人无一不是经常跳出舒适圈的那些人,他们永远不会满足现状,坚信事物发展有更高效的方法与道路,他们深知出炉及陈旧的道理,如果下一炉里的东西没有新意,那就意外着现在已经开始消耗之前沉淀下来的优势了。

所以,创新很重要,97年乔布斯通过毁灭式创新将苹果从破产线救了回来,有了创新精神,你会主动去嗅还未散发出的味道,甚至去创造它,进入此状态的人几乎告别了后知后觉。

创新:能力进阶的第三道门槛。

将这三道门槛融合起来看,其实就是植物成长的过程,经历即为播种,总结是在生根,创造则是生长。

读过那么多书,却依旧后知后觉,不是书没用,而是我们不去用,行动是痛苦的,人人都想做拿来主义,不接地气的口若悬河永远都停留在出炉后,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很难做到前瞻!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读过那么多书,却依旧后知后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