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当我们40岁的时候,还能有什么创造性的产出?还能为这个世界做出多少贡献?这本书就是康德40岁时写下的。而在200多年前,进人40岁的人,已经算是比较高寿,或者说,算进入老年。

优美与崇高,听起来是很跨界的概念,然而却是哲学家们很喜欢讨论的。譬如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就有很大篇幅讨论美与道德。美是和谐,美是规范,美是秩序,美是有边界。这是作为理性主义,客观主义的美学。现代理性主义美学的创始人鲍姆加登认为,“美学就是要找到欣赏艺术和自然之美的理性规则。” 美与道德,表面看是人的主观感受,但其本质却是对物体属性的客观描述。而康德的观点与此不同,他更强调人对美的感受。

我很敬重康德从人类学家这个角度出发的观点。我们都知道,人类学家最重要的研究方式就是“田野调查”。通过观察而不是参与或干预的方式观察现象,收集数据。

康德认为女性天生是美的代言人,但他的观点更多是一种“柔美”,即柔弱的美。康德认为善于思考和研究的女性就像画布上过于单板僵硬的线条,不再和美有关,因为美更应该是轻松随意的。这也许能体现出他有些“大男子主义”。对女性缺点的过于包容,也许正说明他并没有将男女放在同等地位上考虑。

但我同时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观点错误,这也许是源自于一种更理性的角度:男女在身体肌肉,骨骼,大脑等结构上,力量与思考方式上天然就是不同的,强行要求男女的绝对同等反而是无视客观的教条。

加上他终身未婚,对女性保有一种纯真的尊重与保护。这种稍显过度的女性美说,倒是显出这位大哲学家很可爱的一面。

而崇高感则更复杂一些,并且不像美那种单纯直观的正面积极感受。崇高的感觉,往往伴随着孤独,深沉,征服,一种高贵却又悲壮这样的感觉。相对于女性作为美的代言,康德认为男性,特别是英雄色彩的男性则是崇高之感的代表。

优美与崇高,的确乍看起来不是很close,经过康德这样的分析,变的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体现着和谐。哲学思考很神奇。

另外,康德更有名那本《纯粹理性批判》,写于57岁。

流金的岁月,不燥不急。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