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今读思

图片发自App

一、4:57起床

故事有七大基本情节,分别是:喜剧、悲剧、平民变富翁、征程、航海、归来以及人与人(怪兽,自然,社会)的对抗。

读完刘绍棠《蒲柳人家》。大家之作。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地道。第1、2两节更适合学生来读。

二、继续读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 最优体验心理学》(155-184)

游戏以四种不同的方式,提供超越日常体验的机会。1.在竞争性游戏中,参与者必须把技巧发挥到极致,以应付对手的挑战。如果一个人在意的是外在目标——诸如打败对手、给旁观者留下深刻印象、赢得一份高薪的工作,那么竞争就只是令人分心的因素,不构成诱因。2.投机性游戏能带来乐趣,因为它能产生一种控制不可知未来的错觉。如占卜。3.眩晕是改变意识的最直接的方法。如小孩子喜欢转圈圈,直到转得头昏为止。任何能改变我们感知现实的活动,都充满了乐趣,这也是今天不计其数会产生幻觉的药物普遍受欢迎的原因。意识其实是不可能扩张的,我们充其量只能就它的内涵重新搅和调换,制造一种扩张的错觉。4.模仿经由幻想、扮演或假装,使我们自觉超出现实的限制。舞蹈、戏剧及一般艺术均属此类。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所有心流活动,不论涉及竞争、投机还是其他形式的体验,都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简单地说,它把自我变得更复杂,自我因而成长,这就是心流活动的关键。

过分的自我意识是一种不太严重的心流障碍。一个人,如果时时都在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或做出不妥当的事情,就注定与乐趣无缘。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一样,这种人通常并不是自觉,而是对所有资讯的判断只以它是否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为标准。对于这种人,任何事情本身都毫无价值可言。一朵花,除非能够利用,否则就不值得去看第二眼;一个人,除非能带来什么好处,否则也不必在意。因而,意识完全围绕着自己的目标打转,与目标不符的一切都不容许存在。

虽然自觉性强的人在很多方面都跟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同,但这两种人都因对精神能量欠缺控制,很难进入心流状态。他们的注意力太僵化,无法投注到活动本身;自我吸纳了太多的精神能量,不受羁绊。的注意力又严格受到自我需求的引导。在这种情形下,要对事物本身的目标发生兴趣,并沉浸在活动的互动效应中,不求其他报酬,实在很困难。

大量证据表明,父母跟孩子互动的方式,对孩子成年后会是个什么样的人,有持续的影响力。我们在芝加哥大学的一项实验中,凯文・拉森德发现,亲子关系属于某种类型的青少年,在大多数情况下,比没有这种关系的同伴更快乐、满足而坚强。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具有五个特点:第一是“清晰”,青少年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家人互动关系中,目标与回馈都好不含糊。第二是“重视”,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目前所做的事、他们具体的感受与体验都有浓厚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巴望他们将来考一所好大学,或找一份高薪的工作。第三是“选择”,孩子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包括不听父母的话——只是他们得准备好自己承担后果。第四是“投入”,亦即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放开自卫的护盾和自我意识,全心全意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最后是“挑战”,也就是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这五个条件构成所谓“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因为它们提供了享受人生乐趣的理想训练。这五大特色很明显,与心流体验相通,在能提供明确目标、回馈、控制感、全神贯注,并着重事物本身动机及挑战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通常更能掌握生活的秩序,享受心流。

“自得其乐的性格”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能在一般人无法忍受的情况中找到乐趣。无论是在南极迷了路还是被关在牢房里,总有人能把自己的困境改善得还能过得去,甚至成为一场充满乐趣的奋斗;换成其他人,很可能就向艰难困顿俯首称臣了。在钻研了很多人在困难中的自述之后,罗根的结论是:他们都因为能把悲惨的客观条件转变成可以控制的主观体验,才得以生存下去;他们正是依心流的蓝图行事。首先,他们密切关注环境中的细节,并从中发觉可以跟他们有限的能力搭配的行动机会;然后制定出一个现实状况所能容许的目标,通过所得到的回馈,密切注意一切进展。只要一实现目标,他们就提高赌注,为自己部署更复杂的挑战。

在困难和威胁几乎使我们陷于瘫痪时,我们必须找到投注精神能量的新方向,一个不会受到外来力量影响的方向,以便肯定自己的控制力。即使所有希望都破灭了,我们还是得寻找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围绕着他重新整顿自我。那么,纵然在客观环境里沦为奴隶,主观上仍然保持自由,最不堪的情境也能转变成心流体验。

三、暑假课程备课

品项羽(易中天《品人录》)

年关夜景(贾平凹)

网民的大脑:被重塑着,被折磨着(美 尼古拉斯·卡尔《浅薄 互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

说死说活(史铁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昨今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