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年度散文读书笔记(二)

        学群《大河汤汤》饱蘸浓墨,下笔即不同凡响:“那一条银亮亮的河水,仿佛从它的沉思中流出的一条思绪。”“把一块草地流成一面有声有色迎风招展的裙。”“一家老小睡在那里。泥土是他们的炕头。几千年的时间是太长了一点,一觉睡下来,他们睡得只剩骨头。”“时间收割着地面上的一切。”“黄土是沉淀的太阳,庄稼是长在泥土上的太阳,黄河是流动的太阳。”“黄河是大地的一根肠子,吃下的是时间,吐出来的是我们的黄色。冰凌的偶尔一次闪白,那是伍子胥熬白了的夜,或许还有李白没有倒进喉咙的一缕月光。”“黄河散成一把巨大的梳子,从广阔的滩地上梳过。”作者仿佛给我们展开了一幅万里黄河图,笔走龙蛇,墨卷风涛,波谲云诡,瑰奇的想象,独特的比喻,让人目不暇接。

        张守仁《我日记中的橡树林》选取了不同时代的七则日记,五四年南京小洋楼,读到普希金诗中的橡树林;七〇年北京门头沟石板房,读到托尔斯泰小说中的橡树林;八〇年厦门鼓浪屿访《致橡树》作者舒婷不遇;八八年莫斯科郊外屠格涅夫故居,在屠氏种植的老橡树下留影;九八年魁北克圣劳伦斯河畔橡树林,回忆麦克伦南《伐木抒怀》中砍伐橡树的情景;〇四年巴黎西郊赏秋,一株老橡树上的弹孔;〇五年芝加哥橡树林散步,一系列关于橡树的联想。最后点题,欲追随茅盾赞美白杨、陶铸称颂松树那样,唱一支深情的歌。只是除了橡树林,似乎缺少一条贯串全文的揭示其象征意义的线索。

        舒婷《书祭》简笔勾画,写了一个神秘的藏书家申老师,有血有肉有骨有个性,在那个没书读的年代,他是黑暗中的一缕光,荒原中的一片绿洲,遇见他是舒婷的幸运。祭书也就是祭人,祭文明,愿噩梦一去不复返,愿我们的民族好了伤疤不忘疼。

        王充闾《曾是洛阳花下客》可作《牡丹传》读,信息满满,只是写法平平,可惜了一个好题目。(9.9.)

        朱增泉《雪域山水间》大处着眼,小处着笔,横写山水人物,纵写历史传说。有关中流砥柱、青冈林、牧群的描写多有可圈可点之处。

        石英《盛衰沉浮皆自然》副题为“古城探访漫笔”,由一个水淹古城的梦,引出一年前探访古城大名和邺城的往事,看来这个题材搁置了一年,不知怎么下笔,现在有了,就以古城的盛衰沉浮为主题,从从容容道来,话题也不仅仅限于两城,古今中外都有涉猎,这就把题目做大了,立意也就更高了。所忆所见所闻所感以至联想开来生发开来,整个文章也就更活泛了更丰富了。(9.10)

        周同宾《还乡杂碎》写作者回乡所见所闻所感。写农民的穷,结婚前打工挣钱娶媳妇,结婚后打工挣钱还债,小病不治,大病要命;写农民的好客和礼数,司机坐首座,八十岁的堂叔作主陪,酒满灌,菜往你碗里扒拉;写农民的孤陋寡闻,坐一回车老半天回不过神来。正如结尾所说的,想想都心酸。

        冯秋子《搂地毛的风险和冒风险的农民》也是写农民的贫穷和心酸,以前是工分不值钱,后来包产到户了还是没有零花钱没有学费,于是搂地毛就成了他们唯一的副业,而这副业又是要冒风险的,被牧区的人捉住了,没收,挨打是常事,一出去就是十天,一天几十里,白天睡地坑,晚上搂地毛,一旦被抓就只能空手而归。文中重点写了二虎被打断肋骨的痛楚和郭四清一家人睡烂席的无奈。

        阿贝尔《火车四周的风景》写火车出蜀到达秦地以至潼关以东的渑池、洛阳、郑州、开封等地的所见所闻所感,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地理、历史、文化和民俗的图卷。蜀地的河流蜿蜒,山峰千转,秦地的雄奇朴拙,关隘重重,以及有关历史传说,潼关以东的波澜壮阔,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郑彦英《家乡耍活》通过一层层铺垫写家乡人精神面貌的变化。从孩童玩土耍泥、撵野兔,再大一点学大人丟方,然后是下象棋,以至全民吼秦腔,秦腔又属某瞎子吼得好,剧情演了将近三分之二,主角才出场,我初中的同学竟然作古认真要扮演新秦腔《杜甫》里面的杜甫,而且是那么精益求精,能不让人感动。

(摘自2021.9.9.~9.12.日记)(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2006中国年度散文读书笔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