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用“错误”的记录引导学习

今天读《终身幼儿园》的“33.尝试,再尝试”和“34.论点交锋:如何评估孩子学到了什么”。

第33节提到现在教育系统会让孩子认为“错误”是“最糟糕的事情”。而这种认识可能不自觉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而书中提到的项目学习总是鼓励孩子“尝试,再尝试”,让孩子摆脱对失败的恐惧,觉得“犯错误是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因为它要么让人战胜这个挑战,要么就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

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所说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智力是可塑的,他认识到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和投入来继续学习和发展。因此,他们愿意接受挑战,坚持面对挫折,从错误中学习。”

而今天共读伙伴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鼓励尝试,拥抱犯错,如果孩子或者成人一错再错呢?个人认为,错和对是相对于标准答案而言。如果没有标准答案,那么何来对错?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于没有标准答案的活动,“对”可能意味着比较合适的方向,而“错”可能意味着活动的升级或者“进化”。按照所谓对的方向发展,可以比较好的完成这个活动。而错却是意味着不一样的思路,不一样的方向,或者不一样的活动。

这里不自觉讨论到了共读的第二个问题“你对孩子的学习采用过除标准化考试之外的评估办法吗?如何做的?在个人之前的教学活动中,很少采用过标准化之外的评估方法。或者说采用过,但是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没有更好的发挥它的教育意义。这篇共读引用社会学家威廉-卡梅伦的一句话提醒我们:“并非所有可以被测量的东西都是重要的,并非重要的东西都可以被测量。”我们在活动中不宜过份强调“你做得对”或“你做错了”。而应该问“你做了什么?”,“你做的效果如何”,“你有没有考虑下一步怎么做?”,“你需要什么帮助?”,“请你把你的想法、所做的、产生的效果和接下来有什么想法都记下来,我们再来讨论一下。”鼓励做好项目记录,用项目记录评价孩子们的活动表现。

到这里,对两个问题有了个人的想法:“一错再错”不一定是坏事,可能蕴藏了重要的价值。错,可能是一种差异化的思维,可能是一条引向思维“宝藏”的道路,可能是认识自己的路牌……为了避免“完美错误”的丢失,应该要求做好项目活动记录。用项目记录帮助孩子思考,让孩子们在不断的评估与自我反思中,既能争取做好项目,又能为自己记录下明天的方向,默默成长。

34节结尾说得好,“如果我们真的关心如何让今天的孩子为明天的社会做好准备,那就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评估方法,确保把注意力集中在让孩子学习重要的东西上,而不是我们最容易测量的东西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用“错误”的记录引导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