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3

中原焦点团队刘君(网中28期)坚持分享第244天(2022年2月3日)

通常,督导者在了解了一些基本背景资料后,会以“欣赏而好奇”的未知态度,询问受督者平日表现还不错或在某些问题上能清楚觉察之处,是怎么做到的。接着,便会以“何以有困难?”“何以是个问题?”来确认与对焦受督者认为的具体困境所在,以及其背后界定困境的逻辑推论与诠释架构。当受督者澄清了自己对于问题的界定标准--例如其对“当事人应如何改变?”之设定或者对“咨询成功与失败定义”之坚持等-之后,有时就会修正先前提出的督导问题,或是对其问题更为缩小化、具体化,而更能聚焦出此次督导的明确目标。

在督导者提出“何以是个困难?”问句的前后,受督者有时就会提到另一个问题或是不同性质的信息,此时,督导者的处理方式为:

需再确认受督者回应的这些信息之意义性,并以认可的姿态,确认这些信息与先前提出之问题的关联性:“我不太懂你现在补充的这些当事人的行为,跟你刚说的主题有些什么关系。怎么会联想到这些的?”

当受督者一时无法整理时,有时督导者会回应受督者提出之信息所反映的共同性与特定议题,再询问这是否为受督者想要讨论的主题:“听起来你特别在意的都是:当事人一直软性地不跟随或反驳你的引导。”

直接邀请受督者确认要先谈哪一个问题:“听到目前为止,你与这当事人谈话,有前面提到的'切入’问题,以及现在'如何听懂他的表达’的两个问题,你觉得先谈哪一个主题,会对你最有帮助?”

有时,督导者可能也会先连结其他SFS的构成要素后,再回头询问受督者何以认为这是个问题或何以有困难,例如:先引导受督者去看到自己与当事人的例外、优势与进步,或者探讨其他可能性,或者给予一些反馈与临床教育。往往此时,受督者对问题的诠释及问题的严重性常会再有所修正,并且会再聚焦于一个更为明确的议题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