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教育的实施
【摘要】:
专业设置对于技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专业教育的实施在技工学校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在某些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中常常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数量不当、专业重复、缺乏体系结构、不能很好地与高校相衔接,等等。因此,在专业设置中应当避免这些问题。专业教育的实施是专业设置的必然要求。中技学校的专业教育实施可从以下诸方面着手:在课程设置方面选择适当的内容和形式;重视教学过程及其管理与评价;选择与高校专业相衔接的合适的教育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流的教师团队。
【关键词】:
技工学校 专业 设置 实施
专业教育在技工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一)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专业教育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中外教育史上,早期的各种类型的低层次教育,都不是以专业教育为目的的,大多只注重识字教育、较低程度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譬如说,在古希腊时期,对下层平民和奴隶,进行的主要就是学徒式的职业教育。在我国古代也是这样,平民百姓可以受教育的机会可谓相当有限,所谓“礼不下庶人”,既是指当时的文教制度是没有将普通百姓包括在内的。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情形有所改变,但在各时代仍然是以文化知识教育为主,间或也包括了各种职业性质的教育。即使是较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其任务也是以培养统治阶级的治术人才为主要目标,而非培养专业人才;也既是说,这种类型的教育机构,其专业性也不是很明确的。在古罗马时期,以昆体良等人为代表,提出了培养演说家的教育目标。在我国东汉时设立了鸿都门学,在南北朝时期开设了四学馆(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隋唐时期,也设置有律学、书学、算学、医学、算学等专业性质的学馆。[]这些类型的教育,或许可以称之为专业教育。但它们所面向的教育对象在数量上是非常少的。
在社会生活中,“专业”的早期雏形毋宁说是一种职业,但是由于随着对这种职业在需求上的加强以及在数量上的增多,其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也在增强。大约到近代时期,在西方出现了医生、律师这样的专门从业者。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而言,所谓专业,实质是指专门职业。这种专门职业要求有准入标准、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有开业执照、有行业协会的监管等。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专业”一词始于西方中世纪时期古典大学的出现,在最早设立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中,设置了文法神医等专业。自此,专业教育才在正式的教育机构中出现;并在此后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各种专业有了更为精细的分类,同时又具有向综合方向发展的特点。
基于此,有人认为,“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主要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专业的划分,主要‘以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专业“通常也泛指专门人才所从事的特定的业务领域或某一大类职业”。[]
由上述定义可知,专业教育似乎只存在于高等教育中。但是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由于提高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的要求,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专业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高等教育;在中等教育机构中,有的也在实施专业教育,如“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当然,这些不同层次的专业教育,在程度与范围上还是有区别的。
(二)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
在历史上,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早期更多的体现为普通教育,对国民进行诸如识字、算数之类的教学,以开发民智、提高国民素质。并且这种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地变成为义务地、强制地进行,要求全体国民接受。其教育目标主要是为完成个体的社会化,以培养规范的公民。这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属于基础性、素质性、普及性的教育,以促进个体潜能的发展,因而也是专业教育的基础。近代时期,随着西方双轨制学制的出现,在职业技术性质的学校教育中,它主要体现为学校中的文化知识教育。
专业教育则要求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发展专业技能,促进受教育者技术能力的提高,因而它是应用性、技能性和专业性的,以提供满足产业领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这两种类型的教育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能力训练等方面存在着区别。
综上所述,普通教育主要表现出基础性、理论性和通用性的特点,而专业教育则更多地表现出专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但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着联系:首先,它们都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其次,普通教育有助于专业教育的拓展,而专业教育则可看成是普通教育在某一领域的深化。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普通教育与专业(职业)[]教育应当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有可能朝着相互融合、互相衔接的方向发展。
因此,在技术性学校教育中,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注重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以培养更多的具有基本素养和个性差异的多样化人才。
(三)技工学校中专业教育的地位
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10年颁布的《技工学校工作规定》中的第二条规定:“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在第四条中对培养对象从思想政治、操作技术、文化技术知识、身体等方面也做出相应的规定,其中对操作技术方面的要求如下:“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本工种(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完成本工种(专业)中级技术水平的作业,养成遵守操作规范和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习惯”;对文化技术知识方面的要求则是,“培养学生扎实地掌握本工种(专业)中级技术所需的文化和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可知,在技工学校中,专业教育应处于主导地位,文化知识教育是服务于专业教育的。这种专业教育并不否认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但是,由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包括技工学校)也担负着向高等教育机构输送生源的任务,因此,有升学意向的中技生,也必然要参加“高考”或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单招考试。因此,从这一角度看,文化知识教育在中等技工学校中也显示出其应有的重要性,这是很明显的。
技工学校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上文中论述了在技术类型的教育体系中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了解到它们各自的地位。但在技工学校教育的专业设置中,常常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专业设置数量不当,不能很好地反映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技术性学校教育是属于中等层次的专业教育,相比于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这种专业教育层次的程度是最低的,其培养目标也仅仅是面向市场要求造就一些掌握一定技能的技术工人。这种专业设置是无法与本专科院校相比照的。这一方面是由其中等教育的性质所规定,另一方面也与这些学校在办学条件与要求上相关。譬如,在《技工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中就明确规定:(技工)学校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常设专业不少于3个。这与本专科院校动辄几个学科、几十个专业的要求相比,显然是相对较低的。
虽然在专业设置要求的数量上很低,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体系学校的专业设置仍然无法完全反映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一是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没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开设足够多的专业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学资源、实验实训场地等。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学校出于追求更高利润的需要,可能会盲目地设置过多的专业,而这些专业并不能与一定地域内的社会生产领域的需求相适应,导致培养的人才过多或过剩,反而造成适得其反的效应。因此,从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本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数量适宜的专业,应该是一种较合理的专业设置思路。
专业设置同质重复,导致教育效益降低或教育资源的浪费
由于专业往往是按照社会需求和某种职业发展的状况而设置的,因此,不同专业培养的人才有的会供不应求,有的会供多于求,既出现人们所说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情形。因此,不同的学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可能会更多地趋向于设置那些易于就业、能获取更好效益的专业。那么,出于这种目的,就会导致一些学校设置相同的专业或是同类型的专业,从而出现专业设置同质化的现象。市场的“供求规律”表明,当过多的学校设置了同样的专业的时候,就会使得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过剩,从而不能很好地就业;或是导致所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种情形,实质上是教育效益降低或教育资源浪费的反映。因为,由于专业的重复设置,从整体上看,就是国家教育资源在某一专业上配置过多,却又没有产生相应的效益。
当然,事物总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为了培养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毕业生,为了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在设置专业时还要考虑到“宽口径、活模块”的要求。这除了要从课程设置方面去实现之外,也可以更多地设置那些具有更好的就业前景、能更好地实现上述要求、有更多成熟经验可供借鉴的专业。因此,所谓同质也应视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定。
专业设置只考虑就业市场的需要,而不注重升学的重要性
前面已经论及,中等职业技工学校是高校的生源地之一。因此,技工学校在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培养应用性的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又要考虑对部分学生进行高考升学教育,强化专业学习和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但这种专业学习和文化学习,既有别于高校的专业教育,又不同于普通学校的高考升学教育。因此,它在专业教育和文化教育上应该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专业要求。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应有的文化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更好地与高等教育相衔接。
专业设置没有很好地考虑与高校专业相衔接
由上述内容可知,作为生源地之一,中等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要适当地考虑与高校专业相衔接。这里所说专业设置的内涵,不单纯是指在专业名称、专业培养目标等方面,要与高校相衔接;而且在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技能要求等方面也要与之相衔接。相比较而言,在课程、教材、教学、实训实践等方面的要求是更加实质性的要求。但在后者,还是要强调其基础性的一面。因为技工学校的专业教育无论在其深度、广度和体系性上,都不能与高校相比,它只能是高校专业教育的基础。因此,即便有升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强调其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
专业设置的整体质量不高,缺乏特色和体系性、没有突出重点与骨干
此外,有些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往往在整体质量上存在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设置的专业缺乏特色,不能突出重点和骨干专业,各专业之间缺乏必要的内在联系,缺乏较好的体系结构性。这些问题,一般而言存在于一些办学条件较薄弱的学校中,同时也与某些学校的办学目标与要求有着密切联系。
毋庸讳言,在相当一部分的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学校中,其建立的初衷可能是因为投资者出于盈利的需要而权宜地设置了某些专业;或是在教育发展转制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地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而导致出现上述种种问题。因此,在专业设置上也就会出现前面所提到的多所学校同质的现象,既缺乏专业特色和办学特点。有的学校由于师资水平上的差距,在办学过程中,只是应付性地设置了一些专业,而并没有从整体、长远的角度严格按照其设置标准和要求考虑、规划其体系结构,也没有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有重点地建设好一些专业,故而导致出现各专业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专业建设整体质量不高的情况。这种情况也是亟需改变的。
总之,从目前的情况看,技工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较多地存在着上述各种问题。因此,在设置专业时,应考虑其数量的适当性、可持续性、培养特色、突出重点与骨干以及其体系结构性。同时,应遵循必要的设置原则,如科学性、适应性、效益性、发展性原则等。[]
技工学校专业教育的实施
课程设置及其实施
课程做为专业教育实施的依据和载体,在专业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从课程理论上看,不同的专业教育课程内容可以用不同类型的课程形式去体现。一般而言,课程类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综合课程和实践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等类型。而在我国的高校中,一般又将专业教育的课程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因此,中等技工学校中的课程,其构成也不外乎这些范畴,甚至于更简单:既中等技术学校的课程只包括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部分。在此,我们主要讨论其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由于在中等技工学校中,专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就业服务;二是为升学服务。前一目的在各种政策文件中已有十分明确的规定,既培养掌握一定技术的中级技术人才。而为实现后一目的,在中技学校,除了专业教育之外,对文化教育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如何在课程设置与实施上体现、实现这些目的与要求呢?
自然,任何专业教育的课程必须根据培养目标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内容。这种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得以传授和掌握。当然,就中等技术学校的教育层次而言,这些专业知识也应该是本学科专业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内容,是中技生易于掌握的,不管是理论性知识还是操作性知识。在组织形式上,宜采取“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某个职业群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形成通用性技能和关键能力;而且也有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更新,促进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当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其它的课程组织模式,在此不再详述。
总之,中技学校的课程设置在内容选取上要避免“繁难偏旧”的弊端,要充分体现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使之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得以更新;对于中技学校,尤其是更要重视实践性活动课程,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能力、掌握技能;要使课程形式多样化,适当地采用校本课程。
(二)教学过程及评价方面的要求
教学做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传授知识、技能必不可少的途径。专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学得以传授和掌握的。这里所谓的“教学”,不仅指课堂教学,而且包括其它的与知识技能传授相关的环节,如实验、实训、实践(实习)等。毫无疑问,后者对于技工学校的专业教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当说到教学时,那么就要适当地选择教学方式(方法)、途径与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育学理论中,为我们提供、总结了许多这方面的经验性知识。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多种教学理论: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等。又譬如,在提到教学方式时,总结了“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等多种方式。在说到教学方法时,为我们总结了如下一些重要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在说到教学组织形式时,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教学制”“分组教学制”等。在说到教学模式时,为我们提供了“传递—教授模式”“自学—指导模式”“结构—分析模式”“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先行指导者模式”等。诸如此类,如能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加以灵活运用,定然会更好地达到专业教育的预期教学目标。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知识的传播速度与传播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要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并能充分利用网络设施扩充教学资源,利用新兴信息科学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更加形象、直观、广泛地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同时,中技学校更加强调对于技能的训练,因此也就十分重视实验、实训与实践(实习)等方面的教学工作。为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方面的一些要求:
①实践教育前的准备。通过课堂教学或实训现场的教学、示范,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操作方法、基本步骤和要求。
②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课程和专业要求的基本专业技能,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③加强对实践教育过程的指导与管理:一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二是加强对实践教育过程的纪律管理,使教育安全有序地进行;三是进行必要的总结反馈,吸取相应的经验教训,以利于以后的教育工作;四是以各种方式巩固实践教育的内容:如各种类型的作业、练习、复习、技能竞赛,……。
此外,我们还要重视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应重视发展性、过程性评价,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选择与高校专业相衔接的合适的教育模式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中等技工学校的专业教育担负着升学的重任。因此,除了课程与教学方面的要求之外,选择相应的中高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模式,也是技工学校实施专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就目前而言,我国中技学校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一些:一是灵活模式,就是由中技生通过成人高考等方式完成高职院校的教育或其它类型的高等教育;二是对口升学模式,既由中技生参加统一考试,凭考试成绩由相应的大专院校录取;三是单招模式,中技生参加由相关院校组织的考试,凭考试成绩进入这些院校;四是3+2模式,既3年的中技教育,2年大专教育;五是五年一贯制模式,指一所高校单独完成中、高职教育。[]不同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上述模式的一种或多种。当然,不同模式对专业教育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应根据不同模式的教育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做为专有性人力资源,教师是一所学校赖以发展的支撑。判断一所学校教师队伍质量的好坏,不仅要看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还要从教师的结构状况去了解。一般而言,教师的结构主要包括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专业结构、学源结构、职称结构、类型结构等,以及在数量上是否达到生师比的要求。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拥有一群结构合理的教师。
自然,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是促进教师队伍质量提高的关键。教师不仅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良好的操作实践能力、在实际情景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这些不仅要从职前教育中加以培养、获取,还必须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地通过加强自我学习、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以促进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况。教师所在的学校也应为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提高自身学历、改进教学状况、提升能力发展等方面创造必要的条件。
技工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技能教育在该类型的学校教育中应占有突出地位。做为施教者,教师本人必须有良好的技能水平和能力结构,能在实践性教学中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对学生传授各种技能、发展各种能力。这就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形成一些既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学历、获得教师资格证明、拥有渊博知识、能从容进行教学,同时又具有高超的实际操作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明、善于从事实践实训教育的教学型、技能型并重的教师,并在某些专业、某些课程中实现教师的一体化教学建设。当然,还要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培养、造就一批“专业带头人”、“首席技师”、“骨干教师”;实施名师工程,帮助青年教师顺利、快速地成长,打造好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