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6跟着于老师学低年级古诗教学(二)

     

      于永正老师低年级古诗教学实践

      读于老师的课例,“五重教学”贯穿着整节课,让课堂有趣、有味、有奇、有感,学生既得到了语文能力的训练,又得到了艺术享受。在于老师执教的低年级古诗课中,《草》这一课可谓是经典,值得我们常读常研。

      1.“趣”列首位

      “重情趣”在于老师“五重教学”中列首位。“情”是对学生有情,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趣”就是课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把课上得有情有趣,说到底,是由老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的,于老师在《草》这一课上有了充分地体现,再聚焦到低年级古诗教学上,这一点更是极其重要。

      《草》这节课称得上是一件教学艺术的珍品,于老师的美术功底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整个课堂充满了情趣,同时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对这首古诗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于老师顺手一幅“草原图”,再到用图画画出了“草”在一年四季中生长变化的过程,形象鲜明地描绘了“一岁一枯荣”的情境,并且利用图画让学生自己画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有了更深入的体验。

      在课堂的最后环节,于老师设置情境,角色转换,让学生回到家背给自己的妈妈听,于老师化作妈妈,当堂检查了学生的背诵情况。于老师寓教于乐将课堂的氛围推向了高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且把检查跟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了。

      上好低年级的古诗课,关键在于上出情趣。

      2.“悟”当巧妙

      “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结合上面谈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学段古诗教学的要求可以看出“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就是在自己的感悟、领会中进行的。

      在这节课中于老师引导学生感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是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巧妙结合。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板画的充分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们觉得小草怎么样?学生说到:小草像刘胡兰一样坚强。于老师顺势引导:“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学生回到到:顽强。

      循循善诱中引导学生感悟小草的顽强品质,并且通过背诵来赞美小草的品质。

      3.“积”在平时

      低年级古诗教学中“积累”是一项重要的目标,教学中就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同时生活和感受的积累也十分必要,现代的孩子对大自然和社会的接触太少了,他们的“心理词典”中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就势必影响他们的理解与感受。解决了这个问题,学以致用的能力就迎刃而解了。

      课例中,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离离原上草”的“原”字时,引导学生用“原”字组词,学生组词“原因、原来、高原”,当学生说到“校原”时,于老师马上纠正“校园”的“园”。学生继续组词“草原、原子弹、原始人”。

      于老师先解释“原”字,教师巧妙地先让学生用“原”组词,然后在这些词汇中找出正确的解释。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对“原”字在本文中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同样这也是学生积累词语的过程。这就是语言的积累。

      读这个课例,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莫过于于老师板画的“一年四季草的变化”。学生的回答也十分精彩,正是因为有了平时的生活积累,才会将小草四季变化的模样表达得这么好,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荣”和“枯”也有了更加直观地感受。

      4.“迁”于情境

      “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读的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这样一来,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也能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

      结合到《草》这一课中,最后引导学生背诵这首古诗的环节中,于老师创设情境:放学回家后,谁愿意背给妈妈听,现在,我当你的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于老师把课堂教学戏剧化了,在这个过程中把检查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了,设置情境迁移到课外,旨在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故意说错古诗的诗人名字;反问为什么不写花要写草呢;“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一岁一窟窿(枯荣)?”等等。

      妙趣横生,教得轻松,学得轻松,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所向往的。

      于老师关于低年级古诗的教学中处处渗透着“儿童的语文”的教育思想。教无定法,教学手段很多,技能也很多,我们平时需要去积累,去练习,去掌握各种技能。但是更重要的是,对课堂、对语文、对学生得更了解,才能去得心应手地选择和使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536跟着于老师学低年级古诗教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