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也能一天读完一本书

上次的贵州007战友聚会,我就在座谈会上说出过我的烦恼:读书总是卡顿,不论是什么样的书,也无论我多喜欢,总是不能一口气把它读完,总要读几十分钟后就会把书放下。放下的理由既不是有别的事情要忙,也不是不喜欢读下去,就是习惯性的放下,觉得该放下了。

翻阅那座高山

后来我自己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与我当老师这个职业相关,每到40分钟左右就必须下课,而且我是个从不压堂的老师。

找到病因,治病的工程量就完成了一多半。既然是习惯所致,那就可以改变,要破除一个旧习惯,养成一个新习惯。

我养成新的读书习惯是从《如何阅读一本书》开始,这是战友杨怀玉极力推荐的,我看过序言就意识到自己以前确实不会阅读。

其实,不同类的书应有不同的阅读速度,阅读的层次也有很多种,而我仅仅停留在基本水平,至于检视阅读只是偶尔尝试一点点,主题阅读和分析阅读根本就没有进行过。

好了,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我只读了一半,所以先不做归纳,但是有一个收获是我现在想强调的:要学到东西、严格说想学得透一些,在阅读上就必须得吃苦,没有吃苦就不会有提升。

因为《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仔细阅读、做出努力才能有足够收获的书,所以我读的比较认真、比较慢。而我这篇文章标题提到的一天读完的这本书是不属于这个性质的。

那为什么这次我能这么快就阅读完一本书呢?

首先对我来说,这不是一本很难阅读的书。我读的这本书名叫《地理上的经济学》,由日本一个有名的地理老师所著,看起来像一本专业性很强的地理书,但对我来说那些地理知识比较浅显,它实际上相当于资讯类的书籍,所以阅读起来并不费劲,而且有些讯息、观点是我以前就知道的。

第二,我应用了《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一些技术。

拿到这本书后,我在阅读了“导读”和“序言”部分,知道了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其中的一些词句和观念对我很有冲击力,它们吸引我阅读下去。

比如:“驱动全球经济的是地理”、“经济就是土地和资源的争夺”、“地球提供给人类的平台我们称之为自然”、“距离包括物理距离、时间距离、经济距离、感觉距离等”……

紧接着读目录部分,知道了本书大致阐述了位置、资源、贸易、人口、文化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和初中地理教学紧密相关的概念,我特别想知道作者的观点。

在阅读的层次上我采取的是检视阅读,因为不难,很多部分可以速度、甚至跳读,正文里需要画线、逗留的部分也不多。

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的信息量小,我这次主要是想把它一次性读完,所以有些信息量非常大的图表我仅仅是浏览了一下,至于细节准备放在以后应用的时候再去详细阅读。

第三,这本书的行文排版非常便于阅读。

这本书共有五章38个小节,每个小节大约4——6页,而且每一小节都配有插画或者图表,所以读起来既有趣又很轻松。就仿佛在走很矮的台阶,不知不觉就能跃到更高一级上面去,半个小时的阅读过去,却发现自己已经爬了很高。

最后,我不断提醒自己这是个建立新阅读习惯的好契机。

其实,整个阅读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分神、打扰,但每当我“溜号”后,我就提醒自己赶紧“回来”,不断地告诉自己是在建立一个新的阅读习惯,最多的时候只“溜号”不到二十分钟。

为了保证阅读的连贯性,我也采取了一些行动:感觉坐着读时间久了,我就走着读;手机也拿到离自己很远的地方,集中几分钟时间里一次性回复一些必要信息;虽然是周末的晚上,也没有打开电视机完成我的传统周末项目——看大片……

就这样,我从周五的下午开始,一直到今天中午十一点钟,我读完了这本书。说实话,我虽然做了一些主观上的积极努力,但却没想到会这么快阅读完。当我读到书后面的特别目录时,发现自己在拿到这本书的一开始就已经读过了这部分,这也是应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技术提示,提前看的目录和摘要。

这是我自己在阅读一本书的一个小小突破,尽管是小的改变,也让我自己很兴奋。

当然,这本书的阅读不会停止,后面会进行分析阅读;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也没有参悟多少,更需要不断地理解、积累、实践,争取在寒假里彻底按照书中的阅读建议重新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想到我也能一天读完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