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者而后乐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yōu)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hé)。王在灵沼,於(wū)牣(rèn)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hé)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回头看看大雁和驯鹿问:“贤能的君主也喜欢这个吧?”

孟子回答到:“贤能的君主并不把这种娱乐当成首要的追求,不贤明的君主即使有这些也没有办法欣赏。《诗经》里面说到:打算建设灵台,筹划安排这件事,百姓动起手来,没有规定做好的日期,本来是不打算很快做好的,民众像子女一样来帮忙。文王到灵囿,母鹿静静伏着,母鹿体型肥壮,白鸟浩浩洁白。文王来到灵台,满池鱼儿跳。”周文王用民众的力量修建灵台、挖掘灵沼,但老百姓觉得很幸福,把他的台叫做灵台,把他的池塘叫做灵沼。他们高兴这里有麋鹿和鱼鳖。古代圣君与民同乐,所以才能真正的欣赏享受园、池。《汤誓》上说:“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和你就什么时候灭亡(夏桀曾将自己比作太阳),民众想和夏桀一起灭亡,即使有高台神驰和飞禽走兽,他难道能独自享用吗?”

孔子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传承人,而周文化的奠定者,就是周文王。孟子继承孔子的政治主张,倡导统治者要以周文王、武王等明君为榜样,把西周开国时期的政治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实行仁治。所以,孟子在劝解各国君王时,经常引用周文王的故事。

梁惠王见到了帝王师孟子,他故意把自己的身段放低,挑衅地问孟子:怎么您这位贤人也贪图享受啊?但是孟子不为所动,还执意要把梁惠王从地上扶起来,诚恳地告诫他:娱乐本身是好的,但目前的娱乐不能让你活得真正的快乐。尽管孟子常常直言不讳地批评国君,但作为一个好老师,他懂得什么时候强硬,什么时候柔软。在学生梁惠王“撒泼耍赖”的时候,孟子知道要挖掘他身上的亮点。为人师表,就是要在学生已经放弃自己的时候拉住对方,并坚定地告诉他:你可以。

“贤者而后乐此。”真正的贤者,才能够感受到这件事情的美好。你看这句话多厉害啊,这句话是一下子把梁惠王从地上扶了起来。孟子说,其实你的境界不低。

“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如果你不是一个贤者的话,你都没法感受到站在这个池沼之上的快乐。一个真正能够有一份贤心、去欣赏一份闲情逸致的景色的人,其实他内心是能够放得下的。放不下的人看着那番景色,心都是乱的。

孟子在努力地寻找梁惠王身上的优点,这是一个教育家的本质。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并且把它不断地放大。

感悟: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要总是盯着所犯的错误。要学会发现他身上的优点,并且把它不断放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贤者而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