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大伯过世,这几天辗转难眠,脑海中闪过种种。最后一次见面也不过是几天前,还记得我们临走时,他哭红了脸颊,出到房门口还看见他费力的抬起胳膊用手指着,不知道是想表达什么。
大伯一生可谓辉煌,出生在农民家庭,十八岁入伍,在部队奋斗近三十年,官至团长,转业后到企业担任军代表,总经理等要职。在老公他们整个家族都是个重要的人物,听公婆说,村子里谁家有难事儿就会找他帮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大伯在位时,每次回村去都是有专车的,车上拉满了礼当。
大伯病倒也有三四年了,起初是语言受到影响,说话不能成句,只能是字或词,走路吃饭尚能自理,虽然不及健康时,但大致还是能动的,后来就不能下床了,家里给买了轮椅,听说是大小便也不能自理了,都是大妈在照顾着。近一年,听大妈说,都是在家半个月,住院半个月。
病榻上的日子儿女们还有各自的工作,大妈一人照顾不过来,请了保姆帮忙一起照顾。最后这些日子,对生活质量而言是没有什么了,每天吃很多种药,去医院也就是输液吃药。
有时,我想,这样的生命状态意义何在。对个人而言,不知道这种状态时是怎样的想法,应该很无奈也很不舍吧。对家人而言,有人在,就有个寄托,至少家还是完整的,辛苦劳累也都得克服。
老话讲,久病床前无孝子,在这里,我不想评价孝与不孝。我在想,何为孝。论语中,关于孝的言论有很多,“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事父母,能竭其力”;这些都是关于孝的观点,读起来容易,真正践行就不容易了。何为孝,给父母个好脸色,竭尽全力去照顾,心存尊敬。买东西不是孝,花钱也不是孝,心才是根本,竭尽全力去想父母需要什么。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好了,舍得为父母花钱的大有人在,而舍得花时间的就不多了。为何久病床前会无孝子,因为不仅要花钱,还要花时间,花精力,保持好脸色。这就要求,不仅要有钱有时间还要有个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具备这些条件,再加上一颗尊敬之心,小心谨慎的照顾,善于观察,能发现并提供父母所需,给予陪伴而非陪着,真的,是不容易做到。
孝,难吗?难者难,易者易。多年后,想起当时,不留遗憾就好。上对父母,下对儿孙,各自心安,能做到,便也是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