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

我是什么?我是谁?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上面三个问题可以说是古往今来许多哲人都在想的问题。

人活着就会意识到自我,这就是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我此刻在思考,因而必然需要一个主体进行思考,那这个主体就是我。这就意味着,我存在所依赖的唯一依靠,便是思维,因而,所有的存在,也是依赖于思维的,所以大家便说,这个世界,其实本质上只存在于意识中。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著名故事,几个哲学家被绑在一个漆黑的山洞中,他们能从岩壁上看到外面事物投进来的影子,那么他们所认知的世界,便是这些影子。这也是佛家所说的色和相,我们通过感官去认知这个世界,而最终获得的,并非这个世界的原来面貌,而实我们感受到的相,因此,我们仅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

我们的意识又是什么呢?只是一簇物理上的生物电流所形成的一种相?如果是这样,那么其实这意识并非实际的存在,而只是人的幻相。所以佛家认为,大千世界,且为幻影,你的杂念、你的担忧、你的喜怒哀乐,本质上是空的。记得有一首不知道哪里的佛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用菩提和明镜代之我们的意识,是相,是无,是空,因此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从前理解违心主义,仅仅意识到他们强调世界不可知,我们认知到的存在仅是意识上的存在,但也因为如此,我们无需要执着于眼前的得失,纠结于过去,担忧未来,我们的意识仅存在于此刻,只有当下的感受,是真实的。应该注意到,片面强调唯心主义,可能会落入快乐主义或虚无主义的陷阱,前者让我们只强调当下的快乐,后者则由于意识到生命本质是虚无的相,而沉沦丧气。这些都不是应有的态度,虽然唯心主义指出生命的当下是相,但也应该注意到人的群体是众多相的集合,人与人之间相互耦合,相互联系,因而,产生了一套法则,也就是道德、伦理、思想观,这套法则一定程度保证了人能够较好的生存下去,因而,唯心主义是一个框架,是应当把人的道德、伦理、思想装进去。

我们最应该从唯心主义得到的启示,应该是真真实实的感知当下,为每一个当下而活着。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说,只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众生有众生相,但对于物质世界的回答,却并非让所有人满意,毕竟,我们真实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物质世界中,我们想知道,物质到底是什么。虽然我们没办法认知到这个物质世界的“本来”面貌,但我们能够感知到这些“物质”,所以另一些人认为,这个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不管我们有没有感知到“它们”,“它们”就在那里,这是唯物主义一派的观点。

这里应该首先澄清,唯心主义并没有否认物质的存在,他们只是认为,我们认知到的物质,仅因为我们的意识。

那对于唯物主义者而言,意识是什么呢?这里有两种答案。

一种答案于唯心主义一致,认为意识是生物电产生的一种相。持这种观点的唯物主义者在实践上会倾向于要理清这个物质世界的相,中国的道家思想就和这一派有所相似。此外,由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因此,意识也产生于此,即由感知的积累到达意识。

另一种答案认为,意识也是一种具体的存在,即灵,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会走到宗教中,类似天堂、轮回、以及泛灵主义。

应注意到,不管是那一种观点,其都只是一个思想的框架,都能将相应的道德伦理观以及一些价值观放进去。

所以,回到问题的出发点,我是什么?我是谁?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不管我们持那种观点,我们得到的启示都是一致的,真真实实的感知当下,为每一个当下而活,当然,还需要遵循社会和道德(和宗教)的约束。

:)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