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上了日本热搜榜的丧偶式题材电视剧,说出了无数妈妈们的心声……


一部恋人看了想分手、夫妻看了想丁克的日剧

丧偶式育儿的话题近些年来在国内愈演愈烈,而这种家庭矛盾却并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标签,它不分种族不分国籍,存在于每个新生儿家庭中,他们大多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却暗潮汹涌……

△ 这是一部在日本获得最佳日剧的电视剧,名叫《坡道上的家》,而该剧在豆瓣评分竟也高达9.2分。

故事真实还原和影射着每一个新生儿的家庭,正是因为感同身受,所以才会引起了高度共鸣。

我想更多的妈妈们并不想一味的斥责,而是希望丈夫能够因此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参与到共同抚养的重任上,理解并尊重每一份劳动的付出,话不多说直接上剧。

故事的开始从一则女婴被杀案的新闻,而真正引起日本广泛关注的原因是,凶手是她的亲生母亲。

行凶过程令人毛骨悚然,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先是遭到了妈妈的掐打,然后被妈妈残忍地丢进了蓄满热水的浴缸,活活淹死了。


虎毒尚且不食子,作为妈妈为何会有如此行为?邻居们开始纷纷指责凶手,说她爱慕虚荣,觉得自家孩子比不上别人家的发育快,所以痛下杀手。

而法院的陪审团,也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非常不满,其中也包括候补入选的女主里沙子。

然而第一次的庭审,辩护律师的一席话,就让女主明白过来,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法庭上妻子和丈夫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妻子一言不发,而他的丈夫先是表达对事件的痛心,又责备自己对妻子的关心不够,俨然一幅模范丈夫加超级奶爸的形象。

而随着调查的深入逐渐发现,这位模范丈夫为了能让自己好好休息,一周有五天都会住在外面的宾馆,剩下的两天则是回到家中指责妻子各种不是,更是跑到前女友面前惺惺作态表示对妻子的口头关怀。

她的婆婆更是表示:

当这位婆婆义正言辞的说这些话时,我想她已经忘记当年自己独自带娃时的艰辛和无助,也许忘了在最困难的时候可能有拉她一把的那个人和某句关心的话吧。

此时的女主人公里沙子看到凶手仿佛就像看到了自己,那个外人看似家庭圆满,丈夫温柔体贴的家庭是真实的吗?

就在里沙子担任陪审团期间,孩子不得不交给老人抚养,而却也养成了孩子娇蛮任性的个性,为了好好教育孩子,女主特意设计了一场家庭教育。

不巧的是这一幕被躲在墙后面的行为刚好下班后的丈夫撞见。

她一脸惶恐地跑过去解释,却被丈夫严厉斥责。

里沙子看着眼前的丈夫竟和犯罪嫌疑人的丈夫如出一辙,看似非常体贴,经常会鼓励妻子,安慰妻子,可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只要一回家,屁股就像粘在了沙发上一般,指挥妻子干这干那,对妻子的想法看似支持,实则敷衍。

因为妻子当陪审员耽误了做家务,就跟母亲抱怨,而婆婆虽然对她客客气气,但这种浮于表面的客套,实际上依旧是把她当外人看。

上一代人将逆来顺受当成顺理成章,并且将这套理念奉为基准去要求下一代,这都可以理解。

但是细思极恐的是,为什么同为一代人的丈夫,也如此堂而皇之的接受这种理念呢?

当一个家庭有了孩子,往往对母亲的要求更为苛刻,倘若将育儿比作一场战役,在前线和孩子斡旋时间更长的大多是母亲,而父亲却不知不觉在这场战役中退居后线负责后勤。

当然后勤保障同样重要,作为家庭经济的来源,我们不否认爸爸们的贡献。可是搞后勤的和前线火拼的,工作环境的凶险程度和艰难程度,恐怕不能同日而语吧。更何况如今不少母亲在育儿的同时,也要兼职工作。

这样想想,丈夫和妻子在育儿上的付出又怎么能对等呢?可一直以来,大家对这种情况并没有觉得不妥,反倒习以为常,甚至许多女性本身也觉得理所应当。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婆家的不体谅,丈夫的不自知,妻子的不反抗,或许才是造成这场悲剧的真凶,而孩子则成为牺牲品。

如果可以,请不要再夸她是个好妈妈了,因为你真的不知道这句赞扬背后,她究竟承担了多少辛酸。

用好妈妈这个枷锁去束缚别人,难道不也是一种道德的绑架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部上了日本热搜榜的丧偶式题材电视剧,说出了无数妈妈们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