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次,古地名,第一次出现于《史记》中,是一个人的封侯名号。目前,笔者只能在《文献通考》中勉强找到一段确定厌次县存在的证明:
晋乐陵国五县(厌次、阳信、漯沃、新乐、乐陵)《卷三百十七·舆地考三》
不过,这已经是晋朝时期的记载了。所以,笔者只能说,厌次县的名号很有可能是因为一个人而全新设立的,只不过,那时候的厌次县,应该是叫做厌次侯国。当然,虽然也有记载说是厌次县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这个名字了,但是笔者还无法找到其出处,所以目前就只能这样推断了。
厌次,不知道大家读到这二字会有何种感觉?反正就笔者而言,很不舒服,但,无论如何,不管大家愿不愿意,厌次侯都是大汉功侯中绕不过去一个人,为何?
因为就笔者目前发现,至少还有两个功侯在他们的记录中都明确写到了四个字:“比厌次侯。”
所以,为了更好的描述他们,笔者就只能先写他,厌次侯爰类。
以慎将前元年从起留,入汉,以都尉守广武,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内容,便是厌次侯爰类封侯前的全部记录。
慎将?按照颜师古的注释,慎将,便是以谨慎为将也。
然,笔者却不同意颜师古的看法,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参照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所著《訄书》中的记载:
慎将,为楚汉时官号,犹明之参将也。(明《职官志》: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无品级,无定员。此参将与总兵、副总兵为三,慎将之名犹此矣。师古言"以谨慎为将",义甚迂曲。汉初厩将、弩将、刺客将等,命名皆从其职,无以空言立号者。以慎为三,周、秦、汉之通言,故董氏用之)《訄书·官统上篇》
如章太炎所论证的,其将慎将看作了明代的参将。并且,章太炎认为,汉初所设将军名号,皆有其用。所以,就笔者个人而言,还是更赞同章太炎的观点,此处慎将,便是厌次侯爰类在加入刘邦麾下后所担任的官职。
换言之,爰类是在刘邦军进攻关中的路途中加入刘邦麾下的,而因为其本身可能有一定的实力或是背景,便被刘邦任命为慎将。
但,正如章太炎所论证的,慎将就是参将的意思,所以,爰类加入汉营后应该就是成为了某位主将的下属军官。
如此,按照史书记录,很快,刘邦军攻入关中灭秦,而后项羽抵达关中,分封诸侯,刘邦成为汉王,而爰类自然也是随着大部队去了汉中。
之后,史书中也没其它记载,直接就点明了爰类的封侯凭证,即,以都尉的官职守住了广武。
字面意义上看,的确貌似就是守住了一个城,好像功绩不咋地。
但是,问题就在于爰类守住的这个地方很不一般。
广武,听起来大家或许印象不深,但如果笔者说鸿沟呢?这下估计很多人就明白了吧。
所谓的广武,便是指广武山,而广武山的特征就是以一条小河为界。
汉三年的荥阳之战,主要战场就是在广武山一带,而这条将广武山隔开的小河,便是后世闻名天下的鸿沟。
如此,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就明白了爰类能够守住广武,是有多么大的功绩了。
一直到汉四年,刘邦冒着生命危险,以自身为诱饵牢牢的把项羽军主力吊在了广武山一带。而刘邦所凭借的就是类似爰类这样的将军,正是爰类这些将军牢牢的扼守住了广武,才迫使项羽进退维谷,直到汉四年下半年,项羽再也熬不住了,遂决定与刘邦和谈。而和谈的结果就是,以广武山鸿沟为界,东为楚,西为汉,从此二分天下。
但是,结果我们都知道,宜将剩勇追穷寇,遂有乌江河畔的霸王别姬。
总之,正是因为在广武的出色表现,厌次侯爰类遂得以封侯。
的确,仅仅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记载,爰类的故事好像就能结束了。
但是,很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正如笔者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人类的历史从来都是因果相连的,没有无缘无故出现的人,也没有无缘无故出现的事。
笔者在之前曾经写袁盎的时候,不知道大家可否注意到笔者在那篇文章中写到的一个困惑,那就是,在那里面袁盎的兄长到底是谁?
在那里面,袁盎从开始到崛起,都是因为一个人的关系:
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史记·袁盎列传》
如上记载,袁盎当时是吕家的人,本该在诸吕覆亡时也跟着消失之时,正是其兄长的庇护,才让其得以死而复生,并且还重新进入了汉庭任职。
而后,在袁盎得罪丞相周勃之后,周勃说的一番话又再一次让笔者感到困惑:
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兒廷毁我!”《史记·袁盎列传》
此时的周勃已经是大汉丞相了,然而,当其看到袁盎在皇帝那里骂自己后,遂对袁盎说道,你这个小子,我和你的兄长关系是那么好,可你居然在皇帝面前毁我?你真是气死我了?
如此两处记载,都让当时的笔者百思不得其解,袁盎的兄长到底是谁?从之前能在诸吕之乱中救出袁盎,就说明袁盎的这位兄长肯定是汉初功侯团那边的人,并且能量极大。而后,又通过周勃的口我们间接可以看到,周勃对于袁盎的这位兄长其实是很尊重的。
所以,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了一点,袁盎的那个兄长十有八九也是汉初的一位功侯,不然,袁盎的这一切真的很难解释。
但,可惜的是,当时因为笔者是按照袁姓来查找,所以,当时查找无果,在汉初并未有袁姓功侯。
然,直到今天,笔者偶然看到《汉书》中关于袁盎的记载:
爰盎字丝。其父楚人也,故为群盗,徙安陵。《汉书·爰盎晁错传》
准确的说,那时笔者确实有看到过这段,只是当时没有反应过来,所以,在事实上应该是爰盎才对。
由此,这一切就和笔者的推断联系上了,而厌次侯爰类和爰盎则刚好是同姓。
然,不是说这个推论就毫无问题,这里唯一的一个问题就是,史书中虽然没有明确袁盎兄长的姓氏,但却是说明了那个人是叫做哙的。
对此,笔者唯一的解释就是,很有可能爰类的字,正是哙,不然,无法解释其他,而这里更不可能是樊哙了。毕竟樊哙早在孝惠帝六年就病逝了,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要么这里记录有误,要么这里的这个哙,就是爰类。
好吧,无论如何这也只能是个假想,但就笔者认为这个假想至少在逻辑上是完全通顺的。
当年爰类加入刘邦麾下为慎将,很可能就是周勃麾下的慎将,所以才会和周勃关系非常好。并且,爰类在孝文帝元年依然还活着,所以他是有条件救助袁盎的。故而,说爰类就是袁盎的兄长,无论是从姓氏上,还是从条件上,都是充分符合逻辑的。
总之,笔者在这里得出的结论就是,爰盎的兄长就是爰类,并且在汉初的那些人物中,也只有爰类有可能是爰盎的那个兄长。
如此,从袁盎之后的一系列经历,至少再从反面推过去,我们就能看到,厌次侯爰类在汉庭中的威势也是着实不小。
当然,如果说要把爰类爰盎的故事真正链接起来,那还需要笔者以后再参照其他资料才能进行,而目前这一切,也仅限于猜想状态。
好了,下面就说一下爰类的最后吧:
元年,侯贺元年 。六年,侯贺谋反,国除。《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孝文帝元年,也就是诸吕之乱刚刚平定后,爰类将袁盎救出并任为郎中后不久,遂逝去。
很显然,爰类当年死后应该是有谥号的,但是,因为汉孝文帝六年所发生的那场事件,便什么都没了。
汉孝文帝六年,这里记载的是爰类之子,继承厌次侯爵位的爰贺谋反,故而其封侯及封地一律废除。
但是,事实上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六年十一月,淮南王长谋反,废迁蜀严重,死雍。《汉书·文帝纪》
这一年,其实谋反的真正源头则是孝文帝的亲弟弟淮南王刘长谋反事件,而与这次事件所挂钩的,其实不只是厌次侯一家,还涉及到了多家封侯。
故而,看来淮南王刘长谋反事件也没有笔者当时判断的那般简单,其背后到底如何,还需要以后慢慢整理后再探究了。
毕竟,汉六年,貌似也正是汉文帝对于汉初功侯全面打压的时刻,而此时汉高祖除了汉文帝外仅存的一个儿子却和一大堆功侯子弟突然谋反,如此,这一切就真的太值得玩味了。
好了,关于厌次侯爰类的故事就分析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