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 | 伍迪艾伦 纽约的一个雨天


引子


挺巧的,这周五由伍迪艾伦指导的作品:《纽约的一个雨天》将在电影院公映,借此机会,就聊一下我对伍迪艾伦的理解。


在他的电影中,他利用大量闲谈式的对白塑造人物的性格,让人物的特征在和观众的早期接触中就显露出来并建立联系,而且他的电影中有一种淡淡的中产阶级对于自我的凝视。


下周将介绍他两部影片:《赛末点》《午夜巴黎》以及这次上映的《纽约的一个雨天》。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自觉的想到了张爱玲的那句话:生活就像一袭华丽的袍子,但里面爬满了虱子。


情节大意就是一对热恋的情侣因为采访的原因,来到纽约,在一次次的碰撞和磨合中,最终确认双方不适合自己,默默分手的故事。




爬满虱子的长袍


电影中的男主盖茨比看起来不差钱,头脑又聪明,外表英俊,也不缺女生喜欢,他本可以呆在纽约,享受自己的人生,可以说,在众人的眼光看来,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赢家。


但他选择固执的寻找逝去的浪漫之梦,他那无疾而终的爱情,他痴迷的艾什丽呢,其实也只是对他的身份和才智感兴趣,而对他为什么要赌博,对他为什么这么厌恶他的家庭,以及他对纽约下雨后的情愫一无所知。



他和他的家庭关系紧张,他的哥哥因为忍受不了女朋友的笑声而决定分手,他宁愿选择去离父母远一些的酒店也不愿冒着风险被父母发现。


女主艾什丽呢,她虽然出身在一个银行家的门落,但是和这些老牌的纽约家族比起来,还是自视低人一筹,她热切的追逐着权力,因为知名人物的青睐她可以紧张的神经性打嗝。


对于盖茨比的感情呢?


虽然她一再夸耀盖茨比的出色,但从最后一幕的雨天告别来说。



两人其实本质上就不是一路人,其实这种人物设计在午夜巴黎中也有体现,两人对同一事物的截然不同的看法折射出的是二者价值观的绝对差异。


其他角色更不用多说。


导演处在中年危机中,对自己才智的不信任,将自己的一切成就都看作是束缚自己的枷锁。


编剧的妻子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出轨。



演员虽看来衣着亮丽,却宁愿和一个莫不相识的年轻记者共度良宵,也不愿等自己的女朋友回来。


而盖茨比的母亲是为摆脱自己的过往的不堪的经历所以追求美好。


...


他们在普通人面前看起来高不可攀,是一袭华丽的长裙,但细看时,上面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虱子。





背后的精英意识


其中所折射出的精英意识也很强烈。


男主所代表的老钱派,而女主则是新钱派,可以从很多地方看出两人对于金钱,消费意识的不同。


从一开始的男主兴冲冲的说要去纽约的兴奋。


而与之相衬的,则是女主在思考的消费水平。


其中对于阶级意识的浸染几乎到了每一个角色身上。


当茜了解到男主的女朋友是亚利桑那州人时。


她嘲讽道:




而男主呢,则可以看作一个精英文化的反抗者,他不屑于去看什么经典作家的作品,也不喜欢什么文艺沙龙,他反而利用自己的才智去赌博,做这类上流社会看不起的事。


他会带着女友在雨中热吻,在低档酒吧中弹奏钢琴曲目。


但随着母亲向他透露出自己过去的秘密,他似乎也和自己的身份和解了。


他最终选择了留在纽约,和自己拥有着相同地位的茜最终走在了一起。


某种角度说,他也是和自己的身份和解了。



雨中的纽约



除此以外,这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雨中的场景,可以说,有一半以上的镜头都是在雨中完成中。


这个我不多说,随便截取一张都可以当壁纸保存。




倒车,请注意



好了,说了这部电影这么多与众不同之处,下面就好好说说它令我很不开心的地方,你要是伍迪艾伦的粉丝,请绕道。


在这部电影中,我觉得伍迪艾伦很牛逼的地方在于,他既侮辱了男性,又侮辱了女性。


里面的男性好像一看到美女就走不动路了,完全坠入了爱河,就算女主真的很好看,是一个典型的傻白甜,但三个知名导演,编剧,演员本身就见过大量出色的女性,居然这么快就对一个刚认识的女生吐露真意,总归显得很不真实。


一个国际知名的导演,就因为看到一个和自己的前妻有着相同名字和发色的实习生,就爱上了她。


一个天才的编剧,因为自己的妻子劈腿,就报复式的将刚遇到的采访者当作了自己的倾诉对象。


一个举世闻名的明星,可以不顾媒体的眼光和女朋友的怀疑,只是想着如何打发寂寞的一夜。


完全理解不了其中的人物动机是什么,这些男性是怎么攀到高位的,这么容易就相信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实习记者,都是在用下半身思考和制作电影的吗?


抛开这个逻辑硬伤不谈,里面对于女性的物化更是赤裸裸的,女性对于男性所象征的权力的崇拜。


这种崇拜可以跨越理智,跨越爱情,将自己赤裸裸的还原成一种原始欲望。


艾什丽的有一句话我是真的想不通。


她和知名男演员上床的理由是。


可以在后世子孙面前吹嘘自己。



这种毫不加掩饰的对于权力的崇拜如果不是导演的为了刻画角色的故意为之,那我只能说,伍迪艾伦在这方面真的没有一点自觉。



写在后面



伍迪艾伦似乎想在这部电影中保持一个非常真实而平衡的生活感,而正是这种既平衡又真实的生活导致了最后的结局,以至于给人一地鸡毛的“错觉”。


但生活真实就不可能平衡,平衡就不可能真实。


他希望将故事浓缩在了纽约的一天内。


一天之内,就要一对相爱的情侣从如胶似漆到分手,本身就需要极强的巧合和决绝,而这些巧合全部浓缩到一天内,就最终显得这部影片有些用力过猛。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 | 伍迪艾伦 纽约的一个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