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道生《实践论》心得5

坚持日拱一卒第5天:

理性的东西和感性的东西,不是水火不容的两种存在,也不是孰优孰劣的存在,其本身是同一种存在即以实践为本体的知识。只不过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研究,我们将其分成了低级阶段的感性的东西和从低级阶段的感性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高级阶段的理性东西。这是对于一个具体的研究环节而言的。如果我们将这样的两个连续的研究环节合并起来,那前一个的小的研究环节就相当于这个新的涵盖两个小研究环节的大研究环节中的感性阶段,而后一个的小的研究环节就相当于这个新的涵盖两个小研究环节的大研究环节中的理性阶段。我们之所以在这上面会犯低级错误,是因为我们经常采用静止的和绝对的观点,而不是采用运动的和相对的观点来理解这一切。任何事物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阶的,认识和实践都逃不过这个规律。 关于知识存在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第一种错误是重理性知识,第二种错误是重感性知识。殊不知:理性知识来源于感性知识的进阶,这是道的范畴;感性知识需要进阶到理性知识,这是术的范畴。道为本,术为用。前者是认识世界的方式,后者是改造世界的行动,两者缺一不可,缺一则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 两种不符合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表现,一种为保守的右倾,变现为机会主义;一种为激进的左倾,表现为冒险主义。无论是右倾还是左倾,都是不正确的,都是要防备的,都是要调和的。这就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执两端、处其中”的中庸观点中的“度”相同了。其实正如毛爷爷副标题所写的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一样,世界上本无新事,都是在旧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便成了所谓的新的事物。认识与实践关系的本质就是知行关系,左倾右倾的调和本质便是把握度的本质。能如此转换,我们也就很好理解了。 认识过程是以认识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实践过程,如若这个过程只停留在认识的终点,而不再进一步到以改造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实践过程,这种实践便只完成了其一个半环,而错过了其最终要的一个半环,只有以认识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实践过程+以改造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实践过程才等于一个完整的实践整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便在于告诉我们认识世界只是起点,通过认识世界来改造世界才是终点。故认识是从以认识世界为目的的实践为开始的,经过这个时间过程得到了对世界的认识理论,又回到用这种认识理论指导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实践环节中去,这是两次飞跃的叠加,是对实践本身的一种升华。这种升华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便是对之前的认识世界所得到的认识理论的一种检验,这种检验是无法在以认识世界为目的的实践环节完成的,最起码是不能彻底完成的,其只有再次返回到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实践环节中,用在大脑中的预想结果与实践的结果相互印证,才能确定大脑中的预想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的实践结果。我们要知道任何被抽象出来的认识理论都是不具有完全性的,是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的,而这些不完全性和错误性只有在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实践环节才能得到弥补和纠正。这个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认识闭环环节。这样的闭环环节不断迭代便演化成了我们人类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 探求未知的路上,我们一起!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们生活变得有意义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同时也不存在单纯的认识过程或者单纯的改造过程,我们总是在自己不断的认识过程中去改变事物原有的进程,也总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刷新自己的认知。

认识事物的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提供行动指导的保障。重感性轻理性会导致行动迟缓,是为右倾机会主义,重理性轻感性会导致惊慌失措,是为左倾冒险主义,可见二者不可偏废,在发展个人完整认知过程中,要秉持中庸之道,才能获得相对完整全面的见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叁道生《实践论》心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