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乡村生活24

春节期间应时,应一场大雪,写了一些七七八八的风俗、兴奋与感慨。年味淡了,雪景也让初春的暖阳收回了,重归我的乡村经历,姥姥家窑沟村走亲戚还有一段儿时的经历:

                35.制砖

窑沟村北坡下蕴藏着大量的黑土和黄土,不仅有可以揎窑、脱坯、打土墙,黄粘土还可以制砖、制瓦、烧瓦盆。因地制宜,村里建有一座砖窑。看过砖头诞生,我大概齐了解了制砖工艺过程:阴泥,扣砖,风干,装窑,烧窑,出窑。

1.阴泥 黄土坡下有一块两个篮球场大小的平地,与周围对比像是把坡平切一刀,竖切一刀形成。坡体的立面是崭新的褐黄色,有人从这里取土装上独轮车,推到前方的和泥处,堆成规规矩矩的四棱台,高度超过我的腰,顶部四面做沿,中间形成可存水的坑,做得也是规矩。专门挑水的工人,从坡下河滩蓄水坑取水,一挑一挑挑来倒入坑中,我还看见一只小蝌蚪在水里游。

2.扣砖 扣砖工将阴透的泥用铁锹切下,滩开洒上水,用一根直径有30mm,长有2m多的铁棍反复抽打,使泥均匀筋道,再铲起堆成一堆儿用苇帘子盖好,以防风干。

扣砖的模具是木制的,按照砖的标准240x115x53(mm)做成三联带底的槽形。扣砖时用毛刷蘸水刷干净,抓一把细沙甩入底和帮处,再反扣倒掉多余的沙。用专用的铁刮子从泥堆顶部起向下刮一层泥,边刮边卷,到底卷成一个橄榄形,双手捧起摔入砖模。三个模坑摔三次,再用钢丝弓子沿模的上端走一遍,去掉多余的泥,双手捧模走到场坪最前端,反扣提模,三块齐齐整整,见棱见角的砖坯扣成!当砖坯扣满场坪时再看,像排列整齐的方阵待检阅。

为了防止暴晒上下收缩不一致而产生裂纹,太阳太毒时还须盖上浸过水的苇帘。

3.风干 头天扣出的砖坯第二天早上要把它原地立起来最大面积受风,一般午后即可码垛自然干燥了。码垛时砖坯斜一个角度横立,坯与坯之间留有一指宽的缝隙,第二层反向倾斜以此类推,这是为了便于通风干燥。一般码八层到十层,顶上平盖一层再顺盖一层。这样做可起加固作用,以防坯垛倒塌。

4.装窑 砖坯充分干燥,且数量够一窑时就可以装窑了。村里的砖窑有二层楼房那么高,内部是圆桶形,底部有一大口,半腰有几个小口,都是砖砌拱形结构。从坯垛到砖窑的运输完全靠人背,坯垛这边有人把砖坯摞在一块木板上,背坯人左右两肩各套一绳环,背对坯摞,两边绳环一套,直腰起身,走!遇平走平道,遇坡爬坡路,汗水哗哗往下流。”谁知袋中钱,分分皆辛苦”呀。

窑中的砖坯怎么码?怎么摞?怎么留风口、火口、烟口?师傅们不让我进去看,说:“不抵不落的(挡道影响他们干活的意思,东北话叫当害),也不怕砖头跌下来,砍了你的后脑勺瞎塌你的天灵盖,快起开!”

5.烧窑 据说一窑砖要烧七天七夜,窑温高达900℃!停火后从窑顶浇水速冷得到是青砖,随窑自然冷却至常温,得到的是红砖。

6.出窑 从窑顶上出的砖顺着我们玩过的 ”滑梯” 一块块出溜下来。大多数砖从窑口出,还是靠人,一背一背地背出来。我只记得出窑时粉尘很大,背窑人灰头花脸,眉毛胡子上都挂着灰,两手的食指、中指、拇指磨的红红的。

出窑的砖四四横顺码放,一柱十二层,四柱为一锭,顶上再加压锭砖两层八块,这样,一锭正好是二百块。

人说“勤劳致富”,窑沟村的人很勤劳,他们没有富。2017年再访亲戚,他们说窑沟村已全部搬出,没有人住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所经历的乡村生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