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 学习第一天:我爱听讲座

“我希望多一点案例式、课例式的培训内容,这样回去之后可以直接拿来用,讲座式的培训我不喜欢。”晚餐时,同桌的老师聊起了调查问卷,几乎是异口同声式地回答。“难道我是异类?”我只能暗暗地想。

这两只兔子可爱

今天是培训的第一天,可以说收获挺大的。简短的开班典礼,几位领导的热情讲话,季春梅老师的精彩讲座,汤海珍讲师的行动学习模式训练,都如雪中送炭一般,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对我今后开展课题研究,提升管理能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又很大的帮助,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高大上吧

开班典礼上,季春梅博士简短分析了乡村教师培训的时代意义,分析了补齐乡村教师短板对教育强国伟大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打开一扇窗,点亮一盏灯,解开一把锁”的希望;接着,沈峰处长从“培训目标、培训主题、培训资源、培训形式、培训管理”方面进行了培训部署;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马斌厅长的讲话,情真意切,深入人心,他把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归纳为五多,即“多思考、多动笔、多问法、多设想、多联系”,争取做一名“地大物博”型教师。

接着,季春梅博士从“信息时代,机器人能取代教师职业吗?”的发问开始了《走向自觉的教师专业发展》专题报告,报告分“专业发展的困境,专业发展的核心内涵,专业自觉的内涵、意义及生成路径”三个部分。

初听报告,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对“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功能专门化,现代性制度机制”等概念更是茫然好无头绪,

经过一段阵痛期后,终于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词“摆渡人”,继而是梁漱溟、马克思、陶行知、叶澜、帕尔默、佐藤学,颇有一种迷路的孩子找到了回家路的喜悦,接着就是“从教学勇气到专业勇气,专业自觉养成的人力资本、心理资本、社会资本,生命成长的伴领,生命荒原的破势,生命当下的创味……”一连串的头脑风暴,我居然听得津津有味。

庆幸开始时没有放弃抵抗,想想,其中收益,哪是一个课例能够包含的。

可惜的是时间关系,季博士讲座的第三个部分只能匆匆而过。遗憾!

其实想想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总习惯于以爱的名义,以引人向上、劝人为善的名义在进行着道德绑架,进行着对不确定性现象的确定评价,对教育进行了“物化、役化、矮化”,远离了对生命的呵护,遮蔽了对生命的追求,消解了对生命的意义,生命缺场现象严重,这同时也制约了我们的专业提升。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成长上来探求自身的成长,从不确定性走向确定性,再由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权衡“目标与技术、动力与潜力、顾虑与行动”的利弊,把握教师“偶尔教育,经常启发,总是陪伴”的工作实质,不断学习,不断工作,做学生生命成长的摆渡人,把摆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出教育的味道,探求钱学森之问的解决之道,渡人渡己。

下午的培训,汤海珍老师以“乡村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破”为题,进行了一场行动学习培训。

培训以共同体模式进行了一次团建合作研究,练习了一次“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策略,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研究流程。可以说,大家在欢笑声中有了思维的碰撞,擦出了的智慧的火花,摒弃了单打独斗的弊病,形成了抱团的良好氛围。对于今后管理过程中去突破乡村团队建设的短板有了很大的帮助。

11月的南京有点凉,但心是暖暖的。我发现讲座更佳,不知道我是不是另类? 


你可能感兴趣的:(11月7日 学习第一天:我爱听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