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残的心理动机有哪些(林夏)

自我层面(排序从轻到重)——

1、 我以为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2、 我很空虚我想体验自残的感觉

3、 自残可以释放超载的情绪让我放松

4、 我想要逃避我不愿意做的事情

5、 自残可以让我停止一些不好的想法

6、 我需要一些疼痛感使自己清醒下来

7、 我想让自己感受到鲜活的感觉

8、 我想把脑子里困扰我的问题揪出来

9、 自残让我感觉到自己能控制自己了

10、我想停止暴食的念头

11、自残可以了断我自杀的念头

12、我觉得控制不了自己

13、我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

14、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15、我生自己的气了

16、我想惩罚我自己

17、我认为自己很失败

18、我特别嫌弃我自己


关系层面(排序从轻到重)——

1、 我感觉到十分孤单

2、 自残让我找到了组织

3、 我想让别人注意到我是多么失望

4、 我生某人的气了

5、 我被某人激怒了

6、 我想控制某人对我的态度

7、 我想使人们震惊

8、 我想用自残来报复某人


      研究发现创伤时间影响大脑功能的两个关键时期,一个是3-4岁时,一个是16-17岁时,在这两个时段里,发生不良经历会给当事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

      青少年15-17岁的时段,处于青春期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大脑是高速发展变化的,神经组织如杏仁核、额叶,体内激素水平,神经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连接性等,都处于又一个高度敏感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非自杀自伤行为的高发期,这个时期的创伤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和巨大的。这个阶段常常有非自杀自伤行为(简称:NSSI)的群体,成年后很可能会发展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有很大重叠部分,约有50-70%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同时有着创伤后应激障碍,这部分就是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情绪失调的病理机制与杏仁核为基础的神经回路的紊乱高度相关;非自杀自伤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极端的情绪失调形式,并且具有很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杏仁核是情绪调节中枢,当患者受到情绪刺激时,脑岛、杏仁核等部分被激活,而背外侧前额叶、眶额叶等调节脑岛、杏仁核活跃程度的神经组织却没有被激活。

      当自伤时受到疼痛刺激,患者的杏仁核就会失去活性,这与受到情绪刺激杏仁核的激活是相反的,而且这个时候他们的杏仁核与前额叶的连接性却是增加的,也就是他们可能会因此变得清醒。

      此外就是内啡肽的影响,内啡肽主要调节社交、情感或身体疼痛,研究发现有非自杀自伤病史的个体与没有NSSI病史的个体相比,脑脊液和血液中的β-内啡肽基线水平往往较低,μ受体活性更高,自我伤害之前β-内啡肽水平明显低于自我伤害之后。在实施非自杀自伤行为及之后内啡肽水平较高,这说明通过非自杀自伤提高了内啡肽水平,而在改善情绪、降低不愉快感觉、减少痛苦方面起作用。

      非自杀性自伤的功能更多体现在个人的层面,更少体现在人际社交的层面;在个人层面主要体现在情绪调节和自我惩罚这两项——具体如图示:


附1:和自残相关的心理障碍——

PTSD

解离障碍

进食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

其他精神疾患等


附2:自残的生物学因素——

血清素功能障碍和冲动控制有密切关系

自残后脑内啡肽升高使疼痛变得不敏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少年自残的心理动机有哪些(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