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为序意为何

以时为序意为何

图片发自App

——《生活感知录•时序卷》自序

        从读大学开始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我陆陆续续读过不少文集。这些文集,从编排的角度看,可谓形形色色,归纳起来无非是两种。其一是按类别编排,或按内容分类,或按体裁分类,在同类里面往往按时序(写作的时间顺序)编排。例如,周沛良的《灵感的流云》、周振甫的《文章例话》、胡适的《实用人生》、张志扬的《缺席的权利》、老舍的《文艺评论集》、林非的《治学沉思录》以及《夏丏尊文集》等等。其二是按时序编排。例如,《冯雪峰论文集》等等,最典型的例子是巴金的《随想录》。《随想录》是完全按照巴金“想”的时间顺序编排的。

        收在《生活感知录•时序卷》里的博文,内容涉及社会生活若干方面,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少许打油诗。但编排上,既没有按内容分类,也没有按文体分类,而是完全按上传网络的时间顺序(绝大多数与写作的时日相一致),这就是“时序卷”名称的由来。

        这一卷“生活感知录”的编排为何“以时为序”?简单地说,根子在我的“师心”。从实而论,教师是我的终身职业。虽然有六年多从事新闻工作,但期间也做一些“教”的工作,时不时地给通讯员和在校学生讲新闻写作。在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养成了一颗拳拳的为师之心,养成了“好为人师”的“恶习”,以至退休以后,也一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教师身份。

        不久前,我读到一篇题为《退休后,不要自作多情》的微信。这篇微信开头就说:“退休后,对他人,对责任等,不要自作多情了”,而要注重“找回失去的自我”。由此看来,我好像是个“自作多情”的人,因为我还没有失去“为师”的“责任心”。老实说,我写博文,就是在“师心”的强力作用下开始并延续不断的。

        退休了,离开讲台了,失去给学生讲写作的资格与条件了,心里面没着没落了,不知道怎样才能为有志学习写作的人做点什么了。学会用电脑以后,终于发现为有志学习写作的人做点有益之事的途径——开博,写博文。

        出于“师心”,我把每一篇博文都当作“下水作文”来写。文章内容全为真人、真事、真情、真意,绝不胡编乱造,没有一点虚构,毫无虚情假意; 文章体裁则是常见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因为这些体裁,都是学生学写作文之必须;文字表达上,没有花言巧语,没有刻意雕琢,没有牵强附会。我历来主张写文章应当力求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表达“铁一般的事实”,我把这种主张归纳为“写实—实写”。我的这些“下水作文”,都是践行“写实 —实写”的产儿。

        从实而论,多数学生写作文的最大困难,是“没有东西写”。因为“没有东西写”,胡编乱造就成了学生作文的通病。我参加过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在高校工作期间每年都要主持本地区的中考作文阅卷。每次阅卷的刻骨铭心感受,就是“没有东西写”是考生在考场写作文中的最大困难。在考场作文里,充斥着假人、假事、假情、假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些所谓的议论文,用以证明论点的论据,大多是从《议论文论据选》一类为满足应试需要的出版物中搬来的。这就是我“以时为序”编排本卷文章的缘由。

        在我看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文章写作材料的富矿。收在本卷里的 171 篇文章,写作的时间跨度约一年半。这就是说,在这个时间段里,我每隔三四天,就要写一篇,而且都取材于我在日常生活中之所见、所闻、所感。我想以此说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套用罗丹的话,我们可以说,“日常生活中从不缺少写作材料,而是缺少发现写作材料的感官。”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作为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都是实实在在的,是可见、可闻、可感的。这种可见、可闻、可感的客观事物,无论何时何地都在发生。我们之所以没有见到、没有闻到、没有感到,是因为我们的感官不够灵敏。

        我们的感官为什么不那么灵敏呢?问题出在“心”上。鲁迅先生说过,要“留心各样的事情”(《答北斗杂志社问》)。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套用这句话,我们可以说“处处留心皆写作材料。”我写这些“下水作文”的材料,都是“留心”所得。

        生活在和平宁静的环境中,每天都过得平平庸庸耳闻目睹的都是琐琐碎碎的芝麻蒜皮,即便再“留心”也发现不了可写的东西。在学生青年中怀有这种烦恼的人不在少数。应当承认,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绝大多数是平凡的。但是,在平凡的事情中,往往含有不平凡的意义。能否感悟出平凡事情中的不平凡意义,是在“留心各样的事情”中发现写作题材的关键。

        “留心”是健康心态的一种反映。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往往对客观存在的真善美或假恶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留心”是积极人生态度的一种表现。持消极人生态度的人,头脑里没有是非曲直的标准,就既发现不了真善美也发现不了假恶丑。从这个角度讲,如果真想从客观实际这个写作材料的富矿中源源不断地获取写作材料,就要认真切实地进行健康心态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修养。

        收在本卷里的文章,是我在坚持修养健康心态和积极人生态度的过程中 “留心各样的事情”的产儿。这些“产儿”说明着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

        现如今,媒体人大多把目光盯在大灾难、大事件、大明星上,普通人的生活则几乎排除在他们的视域之外。这对学习写作的人来说是一种误导,致使他们产生错觉,以为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难觅写作材料。然而,普通人总是大多数,每一个普通人都有他特有的“故事”。假如眼里、耳里、心里有了普通人的故事,就必定不愁没有东西写。

        但愿中小学的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都能够注重引导学生“留心各样的事情”,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聚集写作材料;都能够切实引导学生走出胡编乱造的泥淖,让他们在作文中坚持写真人、真事、真情、真意。但愿出版部门不要为了赚钱而出版那些“范文选”、“论据选”之类东西误导、蒙哄有意学习写作的人。现在,教师教写作,学生学写作,难免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我想,在校学生假如坚持“留心各样的事情”,坚持在习作中写真人、真事、真情、真意,对升学考试的作文来说只会有利而绝不会是相反。试想,在平时的习作中写了那么多真人、真事、真情、真意,写考场作文时还会没有东西可写、没有活生生的事实论据可用?!

        是为序。

 

2015 年 12 月 9 日于太湖新城净水斋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时为序意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