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项内涵13:使孩子具有易于适应环境的能力

( 摘自李跃儿《关键期关键帮助》第六章  给孩子建构哪些人格 )

教育的本质起初就是为了训练和教导人类能够很好地生存,孩子需要付出十几年到二十年来学习人类的生活。其实人们生存得顺利,就会感到生活得很好,进而人们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如果人类生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好的感觉的话,那么生存得好就是最基本的条件,生存的问题就是适应的问题,一个人适应得越好就会生存得越好。所以从本质上讲,生存能力就是适应能力,而教育的基础目标就应该是带给孩子适应能力。

如果有人讲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幼儿园,但很担心孩子将来无法适应现实的社会环境。那么这个担心与成因就是相互矛盾的,很好的幼儿园应该是能够帮助孩子很好发展的幼儿园,除此之外就不能叫好的幼儿园了。如果家长们了解,孩子最重要的生命任务就是获得发展,而“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适应性。对人类来说一生最能肯定的事就是一切都是不肯定的,人类怎样去对付这样的一生,就只能靠良好的适应能力。

为此,人类在出生时竟然没有带来遗传的习惯,人身上的一切非物质的内容都是在适应中获得的,只有可适应性是先天准备好了的,所以人被称为学习的动物,而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适应。

孩子的适应能力只要不被人为地破坏,天生就能适应于人类有基本生存的任何环境。甚至能适应于其他动物的生活。为了保护人的这个生存的根本,我们必须给孩子适应的机会,而不是时刻准备按成人的好恶为孩子进行选择。

比如,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孩子被成人爱护和夸奖时就给孩子机会去适应,有冲突、有伤心、有失望、有挫折、有挑衅就不给孩子机会去适应,家长受得了的事就让孩子去适应;受不了的事就不让孩子去适应。那么家长肯定自己的孩子一生都不会有逆境吗?这样,)L童会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环境适应的练习就被减少,在人生的道路上,孩子们能适应的情境就变得狭小。如果一个成人只想把孩子挹在怀里,只想让孩子不受欺负,只想让孩子什么都不干,那么这个孩子可能就成为无法适应自然人群的人,无法适应承担责任的人,无法适应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机会的人,无法适应无人照顾生活的人,那么他将成为不适应生存的人,因为他没有发展起来适应能力。适应的练习过程从来就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一直高兴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愿望,我们深刻地关怀孩子,尊重孩子,爱孩子,给孩子发展的自由,不等于不帮孩子去适应他的环境,更不等于阻止孩子的发展。

所以好幼儿园绝不是一对一老师伺候孩子的园;是孩子入园也会哭的园,不同的是在孩子艰难的适应时期,有懂得孩子,爱孩子的老师在正确地帮助他们去适应。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五项内涵13:使孩子具有易于适应环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