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马良》:读完才明白,原来民间文学可以这样创作(下)

《神笔马良》:读完才明白,原来民间文学可以这样创作(下)

/杜豆豆

接上篇:《神笔马良》:读完才明白,原来民间文学可以这样创作(上)

5 中国传统文学中英雄的塑造方式:细致的形象建构

那么,作者是怎样去细致建构的呢?

作者是在情节推进中,以大量描写来深入刻画和塑造马良的小英雄形象的,这一形象的关键词是:正直、机智、勇敢。

首先,是用外貌描写,来塑造马良的小英雄气质。

在本书中,作者有意将恶人的某些丑陋外貌特征进行了夸大,比如长脖子员外,歪头千户,大鼻子官员、尖下巴画师等等。

而马良这样的好人,则是“天庭饱满,脑袋微微前凸,椭圆形脸蛋,眉目中带有几分聪颖。” 不用说,一看就是一个聪慧且有正气的孩子。

然后,是通过行为、心理、对话等描写来刻画。

比如,写马良得到神笔后,他首先做了什么呢?不是给自己画金山银山,而是“总想着给乡亲们画些什么,谁家没有篱笆,就给画篱笆。谁家没有耕牛,就给画耕牛。谁家缺什么农具,就给画什么农具。

有了神笔,村民们的日子都好过了。”他心里想的是:“一个人享福,看着大家受苦。他说,这不是他马良。”

后来,他拒绝给财主和贪官们画金银财宝,并用画笔帮助自己逃脱这些恶人的追杀,都是对他小英雄形象的进一步塑造。

再有,就是通过对比。

比如,同是很会画画的人,尖下巴画师的势利、贪婪和邪恶,就和马良的正直、机智和善良,形成了鲜明对比。

另外,还有一个在刻画形象上实用的技巧:运用结构。

比如,在讲到马良惩治歪头千户和大鼻子官员时,讲述者采用了相同的结构:

同一个目的+同样的手法+同样的结局。

目的都是“救出老爷爷”,手法都是“在画里另藏乾坤”,结局都是“坏人没话说,可马良目的也没达到。”

反复使用这样的结构,让马良的机智和勇敢,一再得到体现,记忆会很深刻。

6 用民间俗语,推进故事情节

用民间俗语,可以制造出文本的新鲜活泼感。

我们以《神笔马良》的最后一章《愤怒的海》,具体体会一下:

最后一章《愤怒的海》,接的是前面这样的情节:马良故意将金山银山摇钱树,画在了海中的一片小岛上,然后画了木船让皇帝和官员们一起上船去岛上取财宝。

到《愤怒的海》时,作者是这样推进故事情节的:

马良和皇帝都很高兴。马良高兴,是因为终于让皇帝中计,有机会可以惩罚昏庸的皇帝了。皇帝高兴,是因为可以乘着大船去取财宝了。

于是,皇帝让马良把风画大,马良自然照办。但正因为两人的目的是不同的,在情节推进上,就要把这两个冲突表现出来。皇帝要的是顺风顺水,顺利拿到财宝。但是,马良可不是给皇帝送顺风,而是要送飓风骇浪,要翻天覆地。所以,当皇帝不再要风时,马良依然笔下不停地画风。

在刻画送风这段时,作者的创作是相当精妙的。

你看,他先是让皇帝担忧地喊出:

“风够大了!风够大了!风够大了!”

然后,是让皇帝抱住船头的桅杆,不住地叫喊:

“风太大了,船要翻了,不要再画了!”

再后来,是皇帝一屁股瘫下,只是紧紧抱住已经折断、剩下半截的桅杆,叫喊着:

“不要画风了!不要画风了!不要画风了!”

但马良呢?不管皇帝怎么喊,他依然是不停地画风:

跳上桌子,加上几笔粗粗的风——又添上几笔更粗更大的大风——不停手地画着风——高举神笔,画着一圈一圈的大风——不停地画风,还画起一块块厚厚的乌云。

而且,在谁也听不见皇帝的声音后,作者描写道,乌云密集、电闪雷鸣,以至于皇帝出现了对巨型神笔的幻觉,仿佛看见海水海浪变成了人海人浪在冲他狂喊“笔!笔!笔!” 

最终,贪婪的皇帝和官员们,翻了船,葬身海底。

在结尾,作者是这么写的:

“皇帝他们只觉得天翻过来了,地覆过来了,海在他们的头顶,他们开始失重向海飞去......海,辽阔的海,汹涌的海,愤怒的海,这只木船,在海里,显得多么小,它只是秋天森林里的一片黄叶。海,很快就将这片黄叶扯得粉碎......”

不难看出,作者是通过马良和皇帝的行为对比,来细致推进情节发展的,内容环环相扣,逻辑更是缜密无间。

同时,风、皇帝的叫喊、神笔、乌云、天翻地覆、海、木船、黄叶,又充满着寓意,蕴含着无限深意。这样精密的创作技巧,是很高超的。

读完《神笔马良》才明白,原来民间文学可以这样创作。

(本文结束)

陪孩子一起快乐读书吧!我是杜豆豆,两个孩子的妈妈,爱读书、爱码字,欢迎关注我,在读书的路上快乐同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神笔马良》:读完才明白,原来民间文学可以这样创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