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解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20220704

总有书友在后台给我们留言说,讲一讲曾国藩吧,今天我们就讲讲曾国藩,我选了这本书,叫《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街上特别多关于曾国藩的书,基本上有一大类都是成功学,有一大类是厚黑学,还有一大类是相面的。我觉得这都把曾国藩给讲歪了。

这本书的作者张宏杰,是一个有着史学修养的人,他是历史学的博士和博士后。所以经过了严密的考证,并且他是真爱曾国藩。所以写了这么一本非常具有可读性的书,也把曾国藩的方方面面介绍得很清楚。为什么要选曾国藩来跟大家讲?因为他是一个可以参考的对象,就是我们学王阳明的时候,你会觉得有点遥不可及,王阳明8岁就会写诗,12岁就会用计,18岁就立下圣人之志,我们18岁的时候,还在琢磨怎么考大学呢?所以就觉得差距太大。

但是曾国藩的资质真的不怎么样,首先说一点身体就特别糟糕。曾国藩32岁的时候,就开始害眼病。然后几乎都是看不清的,模模糊糊的。36岁的时候曾国藩就已经完全看不清人影了。到了晚年,有一只眼睛是彻底地失明。然后他在大概48岁的时候,自己写日记,说我的身体已经像70多岁的老人家一样,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所以你想,一个人如果身体都是这么弱,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精力去做事。

但是曾国藩的精力旺盛到让我们所有人望尘莫及。你说这个人一定很聪明吧?不是,曾国藩那个愚笨的程度,真的是很少见。他考这个秀才,考了一次不中,考了一次不中,连着考了七次。一直到23岁的时候,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那你说跟他相比的同时代的人成绩怎么样?比如说曾国藩的好朋友左宗棠,大概是14岁就考上了秀才。然后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17岁。最夸张的是梁启超,梁启超11岁就考上了秀才。

这个曾国藩的资质不高,这件事是所有人的共识。原因是什么?大概是遗传。因为曾国藩的爸爸,是一直考到43岁才中秀才,你说这多费劲,曾国藩的爸爸来辅导曾国藩考试,就一次一次都考不中。曾国藩最后能考中,是因为那年没让他爸辅导才考上的。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这个李鸿章就说他的老师,说我的老师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叫儒缓。儒是儒家的儒,缓是缓慢的缓,就是反应慢。我这老师反应慢。左宗棠评价他这朋友说,才短。他经常用的词是才短,就没什么才气。而且,还有什么欠才略,也经常这样说。曾国藩自己说自己,说吾生平短于才。就是他非常清楚,我这个人不是很聪明。

所以就是这么一个身体又不好、又不是很聪明、出身又不是很高的,这么一个湖南孩子。最后立下了千古大业,救国家于危难之时,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是利国的重臣,不愧他这个名字叫国藩,曾国藩的本名叫曾宽一。后来到了京城以后,当官改名叫国藩。国藩什么意思叫国之藩篱,他果然是为国家撑起了一片天。

所以曾国藩的一生当中,所有的业绩综合起来,我认为就是两个字,一个是勤一个是恒。就是他极其勤奋,一个人短期勤奋是能够做到的,像他这样一辈子勤奋,达到了恒常的这个地步,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所以还有人说,应该再加一个字叫拙,就是当你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拙的。然后我没有那么聪明,再加上我特别勤奋,又能够持之以恒,你也可以像曾国藩一样,做出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

为什么大家觉得他做的事了不起,他是个书生,从来没有打过仗。结果国家危难,太平天国起义乱了以后,他是回家休假。等于是,这时候皇帝说,你得出来办团练兵,他就干了。从来没有打过仗的一个人,竟然屡战屡胜。然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还有后来的捻军。书生领兵救亡图存。

最重要的是他一辈子笔耕不辍,就是特别勤奋地喜欢写东西。那天我算了一下,就是曾国藩整个这一辈子能够留下来的文字,各位你们猜有多少?难以想象2000万字,就是曾国藩这一辈子带兵打仗,干那么多的事,他要做国之重臣,还写了2000多万字的著作。到今天,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关于曾国藩的书。他的那个日记书信非常频繁,这是一个极其勤奋的人。好了,那我们来看看曾国藩这一生,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用曾国藩的回忆,他一辈子吃过五次大亏,叫五堑。实际上他跟别人讲是四堑,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说有一个别人认为最大的吃亏,都不算,他说跟那四次比起来,这最大的这一次吃亏都不算。那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曾国藩是1811年出生的,出生的就是一个,大概是一个地主家庭,也不是特别富裕。因为他后来在去京城当官的时候,还四处去想办法凑钱。这个待会儿我们讲经济账啊。当一个京城的官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然后23岁是倒数第二名,考上了秀才。第一堑,吾生平的堑是什么呢?21岁的时候他去考秀才,他觉得自己发挥得特别棒。

结果那一年发榜的时候,被学台悬牌批责。学台就相当于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悬牌批责,就是发了一个文专门骂他,为什么?说他写的这篇文章叫文理太浅,就是实在没什么深度。那怎么办呢?没让他考上秀才,给了他一个佾生。就是孔子讲的“八佾舞于庭”那个佾生。

佾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今年没考上秀才。但是明年你可以,免去前面的一些筛选考试,直接来考秀才,就给了他这么一个位置。这个对曾国藩来讲觉得奇耻大辱。因为悬牌所有人都看得到,一看到,都知道学台在点名批评他,他觉得真的是受辱。

但是这一次受辱对他帮助很大。因为从这件事以后,他开始改变了学习方法。然后重新学习,在后来23岁的时候就考上了。考上之后,24岁进了岳麓书院,在岳麓书院学习,中了举人。28岁进京考中进士,更名国藩进入翰林院。他一旦进入翰林院以后,曾国藩的这个命运,就发生了改变。就是他当官当得特别顺。28岁从湖南农村,到了北京当官,十年七迁。就是短短十年的时间里边,七次跃升。给他的这个官职叫礼部侍郎,这是挺大的一个官。他能够直接给皇帝上书的,这么一个岗位。所以曾国藩自己,在给家里人写信的时候都写,说很奇怪怎么升得这么快。

很奇怪,曾国藩在十年七迁的这段时间里边,非常不愉快。就是经常给家里人写信,说我干脆回去算了就不要干了。因为我觉得啥事也干不了,他觉得在北京这段时间,太浪费时间。就是整个(晚清)官场的那个腐败的气息,想做什么事都做不了。

然后,接下来就到了第二大堑。第二大堑是在1850年,也就是道光三十年的时候,道光去世。去世以后新继位的咸丰皇帝,只有20岁特别意气风发。咸丰皇帝一上台干了一件事,就是四处求言,就是告诉大家说有言就进言,大家赶紧说,说有什么想法。

这时候曾国藩觉得机会来了,他就给皇帝写了一封信,说什么呢?其他很多建议,其中有一条,被皇帝大加赞赏的就是皇帝应该更加勤勉,皇帝应该跟大家一起做日课,每天做日讲。就是皇帝把大臣们叫在一起,皇帝给大家讲课。或者皇帝今天没什么讲的,请老师来给大家讲课。这么每天都坚持讲,他说这个必有效果。后来这个新皇帝一听,说这挺好,就跟曾国藩讲说,那你这样,你去画一个,日讲堂的示意图给我看。就咱们要装修这个日讲堂,总得有个大概的方位,你画一下。

曾国藩就回家画,没受过美术教育,曾国藩就瞎画了一个,瞎画了一个图拿上去,皇帝一看都觉得特别不像样。结果周围所有的大臣,看完了以后就笑,说这画得也太次了。结果这个事传为笑柄。这是他的第二大堑,就是成为整个朝堂之上的笑柄。他那个日讲的那个事,也就慢慢地不了了之了。这是第二堑。

然后第三次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他看这个咸丰皇帝,虽然一开始气象很好,到处纳言,但到最后发现,什么都不干。就东西写上去以后,这个皇帝经常批一个叫作“毋庸议”。“毋庸议”就是别瞎说,你议论那东西都不管用,朕自有分寸。我自然会解决这个问题,曾国藩就特别憋屈,写了那么多的条陈、写了那么多的建议,都没用。而且他发现其他所有人写了很多的建议,也都没什么用。曾国藩憋不住了。

他后来给皇帝写了一条要命的东西,他写的这个东西叫作《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这个东西写得有多厉害呢?我念一下,你们都会替他捏一把汗。他主要给皇帝提了三条意见。

第一条是见小不见大,说皇帝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批评皇帝有“琐碎”之风,“谨于小而反忽于大”。整天把精力用于,挑大臣们的礼仪疏漏之类的小毛病。对派往广西镇压起义的人员,安排不当。你看大事你要管的没管好,整天管人上朝的礼仪。这不是皇帝应该干的事。

第二他批评皇帝,“徒尚文饰”,不求实际。鼓励大家进言,大家提了不少意见。其中,怎么也会有几条有见解的吧。结果都是批了,“毋庸议”三个字而已,没有一项落实,偶尔有几个被肯定的,也没有好结果。刚刚表彰了倭仁,倭仁是一个蒙古族的大臣,不久就驱之于万里之外。刚刚发布肯定苏廷魁的圣旨,不久又批评他是离经叛道。看来您所谓求言,并无诚意。这就要死的节奏了。

第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一开始说听取大家的意见。现在却动不动就说,大权“朕自持之”,“岂容臣下更参末议”。这就是豁出去了。就曾国藩这意思,就是要么你就把我杀了,今天反正我不吐不快。我一定要把我的意见全说出来。咸丰帝大怒,咸丰帝当时就说,要交办去查处。看这个官员有什么问题,马上就要办。幸好皇帝身边,有几个明白人赶紧劝,说这种人是个人才,你千万不要去给他办了。皇帝想了半天,这皇帝也真了不起,摁住了心中的怒火。

但是皇帝给他写了一封,特别长的反驳的信。就证明,皇帝并没有接纳他的意见,皇帝只是没有处理他,在大臣的劝谏之下,咸丰皇帝假惺惺地,夸奖了曾氏几句。但是又下了长篇的上谕,细细为自己一一辩解,针锋相对地驳回了曾国藩的主要指责。

所以你想曾国藩这时候,这脾气干的这些事,都是不利于干活的。就基本上,他跟皇帝的关系,也不好,跟周围的同僚的关系,也不好。这是非常糟糕的一种环境。导火索是什么呢?琦善和赛尚阿这两个满族的大臣,犯了特别多的问题和错误。其他的大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大家都是在同一个朝堂上做官的,能够掩饰就掩饰过去。但是曾国藩不行,曾国藩就说,这两个人的问题非常严重。然后说必须得查办。结果琦善和赛尚阿都被流放。

就这一件事出来了以后,整个京城的官场,所有的人都不理曾国藩。不但是不理,甚至人人唾骂,不与同席。就是曾国藩去哪儿吃饭,周围的人就走了,说这人不跟他吃饭,他在京城整个抬不起头。因为他得罪了大量的叫“大名大位”之人,就这些人名气又大位置又高,全给得罪完了。再加上曾国藩的经济状况也特别糟糕。

你知道清朝那个时候的,这些当官的人有多穷。就是当你决定要去北京当官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募款。因为你每年的俸禄,是根本不够你在北京生活的。基本上曾国藩在北京搬了几次家,他一年的那个房租,就刚好够那个俸禄。就等于你拿着朝廷发给你的俸禄,交完房租,剩下就等着饿死了,就完全没有钱。

所以大家记得范进中举吧,就是范进之前特别穷。但是当他成为举人以后,所有的人都跑过来给他钱。就周围四里八乡的人,连他的那个岳父,都跑过来,说这个猪肉可曾吃过二两的那个,都过来给他送东西,送猪肠子送什么。所以所有人一中举人以后,在乡里乡间,就把他当作一个投资的对象,就不断地给他钱。所以这才能够撑得住他,在这个京城能够活得下去。

曾国藩有一次终于得到一个机会,让他去江西主考,就是做江西的主考官。(他)高兴得要命,赶紧给家里人写信,说终于捞着机会了。说我可以去江西了。因为他本来在北京待着就不愉快,他就出发。然后走到半道上的时候,走到安徽太和县的时候,就听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母亲去世的消息一传来,那中国古代的官员你得丁忧。就你得请假回家。然后在家里边处理这个丧事,守孝几年时间。这时候,结束了14年的京官的生活。等于曾国藩在北京当官,就当了这14年的京官。非常不愉快,而且被所有人嘲笑。他觉得这是非常丢脸的一件事,对他来讲是第三次大堑。

然后,接下来回到家里边丁忧。在家里边休长假的这个状态,这时候到了咸丰三年六月份。长沙出的这一次大堑,这是怎么回事?就是当他回到湖南以后,太平天国已经闹得越来越厉害了。这时候皇帝给所有在家里边的这些在籍官员发通知,说每个人都要出来尽量地办团练。办团练,就是你要组织地方武装,你要捍卫咱们的王朝。因为太平天国太厉害了,当时的部队跟太平天国打仗,用一个词形容,叫一触即溃。

太平天国打仗很厉害,这些人打仗靠的是什么?《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熟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所以每次打仗诡计频出。然后这些官兵一个个要么抽大烟的,要么做生意的,那时候是非常乌烟瘴气,都不愿意打仗,一触即溃没法打。然后皇帝就说,你们大家都办团练。其他的人办团练的办法很简单,两条路要么是忽悠一下皇帝,说办了办了办了,要么借机敛财。怎么借机敛财呢?说我现在要办团练了,你们都捐款都捐款。如果你看过《让子弹飞》的话,你就知道,那个师爷是特别懂这一套。我要去进山剿匪,所有人都要交钱。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

但曾国藩不是,曾国藩是真办团练。曾国藩是真干活。所以他就给自己找了一个机构。因为名不正言不顺,你办团练,你算是地方上的什么一个岗位呢?,他自己起了个名,叫湖南审案局。为什么叫湖南审案局?因为当时天下大乱以后,社会治安非常糟糕,有很多人借机当土匪借机抢劫。所以整个地乌烟瘴气一大堆的事,他就搞一个湖南审案局。有案子就来我这儿报,来我这儿审,地方政府管不了的送到我这儿来。

他就三招,他审所有的案子,都是当下立判就三招。第一招就地正法,杀头够狠吧,第二招乱棍打死,还不如杀头。当时乱棍打死了很多人,现场就直接打打死。第三招罪行轻一点的收押,放到监里边,杀了几百人。所以人家给他起个外号,叫曾剃头,曾剃头的名字是从这时候来的。还没有跟太平军开仗的时候,他做湖南审案局的时候,大家就把他叫曾剃头。

因为杀了太多人,这件事情惹怒了很多地方官员,为什么呢?倒不是因为杀这么多人,核心原因是因为老百姓都把案子送到他这儿来。就是地方的官员借着这么多的案子有事可办,他有很多捞钱的机会。结果这样一来显得地方官员,无所作为什么事也做不了。所以地方官员就特别讨厌他。而且曾国藩训练部队。还有一个特点,他不招退伍军人。就是你是曾经当过兵的,一概不要。为什么呢?

因为曾国藩有一个原则,他说现在的军队,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他认为那个军队已经烂透了,你知道那时候当兵的人,都在做生意。所有的人说要集合训练,这边这些士兵说不去不去,花点钱给一个普通人,你替我去一下。所以站在场上那些人,都不是当兵的,都是花钱替着来的。没有人专心打仗。

所以曾国藩说一概不要,我就招普通人,就招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然后我训练他们,曾国藩要求,所有的部队每天早上起来,他要训话。他是个文人带兵。他觉得最重要的是,让这些人变成好人。让这些人内心当中有理想主义精神,有责任感。所以每天早上,都一定要给这些士兵训话。给曾国藩带来最大麻烦的一件事,是他要求营兵也来听讲,他说,我希望让这些人也来听一听我的教化,我每天早上站在这儿,给他们训话的时候,他们听一听。就这点事他们都做不到,那些营兵受不了。

其中有一个长沙的副将叫清德。这个人跟太平军打仗的时候,一上场就跑了。所以是个胆小鬼。

但是,跟曾国藩斗争的时候,特别勇敢。清德就不去,就跟底下的士兵说就不去,他叫去就不去。有一次他们的士兵(绿营兵),就和曾国藩新的士兵,在街上发生械斗经常打架械斗,械斗打得厉害了,而且还把曾国藩的士兵打伤了,回到他们的营里边,就讲我们的兄弟被欺负了,怎么办?

这些人拿起刀拿起枪,就去曾国藩的府上打砸。曾国藩一开始很镇定,觉得他们难道敢造反吗?还在那儿写字。结果那些士兵冲进来,拿刀就照着他砍,曾国藩赶紧就跑,差点被一刀劈中。大街上人全跑光了,没有人敢出来劝事。因为湖南当地的官员,都等在那儿看曾国藩的笑话,说你看这不是喜欢练兵吗?把兵搞成这个样子。他就到处跑,跑到湖南巡抚骆秉章的门上,叩门。当当当地敲门,这时候骆秉章才出来,说怎么回事?这些士兵一看巡抚出来了。这些士兵老实了。

曾国藩把这事前因后果一讲。讲完以后,骆秉章说,这样,马上过去,给人家那些士兵松绑,就曾经打人的那些士兵松绑。松绑以后,还一个劲叫兄弟委屈了,赶紧回去送走了。送走以后,曾国藩很生气,说这些人违反军纪还打了我的人,你怎么就送走了?骆秉章就讲了一句话,哎呀,以后打仗还得靠他们,就这么一句话这事就解决了。曾国藩觉得无比羞辱,所有人就觉得,你在我们这儿一点用没有。没人听你的,连士兵都敢拿刀砍你。你看你怎么着吧。所以这是曾国藩所说的,那四堑之外的那一堑。就曾国藩认为这一次都不算什么,因为其他那四堑更厉害。

但是我们总结出来,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大的吃亏,曾国藩后来想怎么办呢?这实在是斗不过这些地方官员,怎么办?搬家。他从长沙离开搬到了衡阳,到衡阳一个偏僻的地方去练兵。他用了一句话形容特别好,叫作“打落牙齿和血吞”。什么话都不讲,好好去练兵。曾国藩到了衡阳去练兵的时候,面临着叫作五无的状态。

五个东西都没有,没什么呢?第一,没有办公场所,就是没地没地让他办公。第二,没有名正言顺的职权,就你算是什么人呢?你是哪儿派来的呢?你是自己跑来练团练的。这特别奇怪的一支武装。然后第三,没经验,一个能打仗的都没有。因为他又不是武将出身。第四,没朋友。就当时连他的朋友,就是像左宗棠、像胡林翼这样的人,大家都批评他都不愿意帮他。第五个没有制度保障。没有制度保障,就意味着没有军饷。你知道一个部队没有军饷,就算是山民他也得吃饭呢。这没法解决。

那曾国藩怎么做呢?没地方找祠堂,就直接在祠堂里边办公。这是他的地。没有牌子,没有牌子怎么办呢?他又把那个湖南审案局挂出来,就起了名,我是湖南审案局。然后没有经验自己摸索。尤其是水军,就那时候打仗水军很重要。但是,他们在当地,没有人见过军舰什么样。就不知道这个战船到底怎么做。曾国藩就去到处找那些,会做龙舟的人。然后把龙舟改造成战船,一步一步地摸索,水军的作战经验,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接下来你说没朋友,就到处跟人解释,跟朋友说自己要干什么?最后没有制度保障怎么办呢?两招。一个叫劝捐,劝捐就是跟别人说帮忙捐点钱,国家危难我们需要练兵;另外一个叫作勒捐,勒索就是你不捐,把你们家老大来来捆起来,等你拿钱来赎。没办法,他就是用这几招。

这里边还惹了皇帝大怒,皇帝有一次差点把他法办了。有一次曾国藩好不容易募到了两万两银子。这两万两是谁给的?是湖北巡抚杨健的孙子,这个杨健的孙子有钱,就给了他两万两银子。要求也不高,要求就是你能够让朝廷批准,把杨健列入乡贤祠里边祭祀。他就把这个东西上报给朝廷。

结果,咸丰皇帝看了以后非常生气。根本体谅不到曾国藩在一线这个难处。批示什么呢?说“名位不能轻易予人”,所奏荒谬之至。然后,说曾国藩“实属袒护同乡,以私废公,显背圣旨,可恶之极。……着交部议处”,京官们商议说这怎么审,审的结果是革职处分。革职处分的意思就是,你别干了。幸好这时候,皇帝又慢慢地,又恢复理智了。你看人都是这样,人在气头上的时候,就可以说很多气话。

皇帝就给他降两级调用,曾国藩由二品的京堂降到了三品。曾国藩就是这样慢慢地练起了一支17000人的湘军队伍。这是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在什么时候发挥作用呢?湘潭之战,他们和太平军3万人碰在一起。在以往的经验当中,官军见到太平军3万人,直接就跑了。而他的1.7万人跟太平军,连着打了十仗,十战十捷,这个东西实在是太鼓舞人心了,这一下子让皇帝大为喜悦。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都是通过不断地给自己使劲加油。这里边曾国藩有一段总结,他在几十年以后,在他的家书当中给他的儿子们写:“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就是天下的事,如果随随便便就成功的,这非常少。有一半是你为了得到利益去做的,另外一半就是你被别人逼迫激将做到的。“百端拂逆之时,亦只是逆来顺受之法”,“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真处逆境之良法也”。

接下来第五次大堑叫江西之困,就是曾国藩因为打得好。后来皇帝就派他说,那你湖南打得好你支援一下江西,到江西去打仗,他到江西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什么问题?他不是地方官,你知道地方官员最看重什么?就是谁能够保举我升官。所以他们只看重自己的顶头上司,或者是自己这条线上更高的领导,而你作为一个团练,你没有提拔我的职责。所以他谁都调动不了。

结果到了江西以后,遇到的巡抚叫陈启迈,这个人昏庸无能而且朝三暮四。最重要的问题是,他整天喜欢出命令。他的命令一会儿让你到景德镇,景德镇刚走到一半说,不行还是回南昌,南昌不行再去哪儿,就是把所有的部队调动得晕头转向。后来曾国藩实在受不了了,一本直接参到皇帝那儿,你知道,曾国藩虽然在地方上没有什么权力,他唯一的能力是直接给皇帝写信。所以给皇帝写信就参了陈启迈,陈启迈直接被拿下。这一旦拿下以后,你发现他就把地方官员得罪完了。

就地方上的人会觉得说,这人太不好相处。大家都特别恨他,那时候曾国藩说,“我事事被人欺辱,故人得而玩易之也。”就是所有人都可以玩我,所有人都可以把我哄得团团转,实在是没有任何办法。他用了一个词叫“积泪涨江”,就是我的眼泪流下来,把那个江水都能够涨起来。就是那段日子不堪回首,为什么呢?上边皇帝不足够信任。皇帝怕什么呢?说这支武装力量这么厉害,那将来万一他要是造反怎么办。他又是汉人。

所以皇帝为什么老调他去打太平军最难打的部分,就是希望把他消耗掉。消耗掉以后到最后决胜的部分,还是让满人的部队,来收拾最后的这个摊子。这样一来你看,是满人攻克了太平天国,而你的这个力量,慢慢地就被消耗掉了。所以他觉得,上边来的压力特别大。然后下边呢?官员根本不配合。

在这个过程当中,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了,父亲一去世又要丁忧。他就跟皇帝上书,说丁忧三年我要回家休息。曾国藩心灰意冷,就回到家里边去,他为什么敢于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曾国藩觉得你得用我。因为你知道,现在就是我有战斗力,别人都不行,就回老家待着不去。皇帝果然就给他写信,说你赶紧出来,丁忧这事你放一放,现在打仗这么紧要的关头,你怎么能够回去休息呢?

曾国藩这时候把底牌亮明了,说你要想让我出来可以,你给我一个地方大员让我当,就是你要不让我当个巡抚我管不了。他把这话说得特别直白,就那封信里边写得特别明白。就是以我现在的身份很尴尬,我出去想干活干不了。所以没办法,你猜怎么着呢?这时候太平天国不行了。就在这个时候,太平天国突然分裂。然后内部打起来了。内部打起来以后,皇帝一看,说这好像是要好啊,这事没有曾国藩我估计也行。所以皇帝批复他说,那你就休息三年吧。

哎呀,这个打击太大了。曾国藩那段时间都已经失态了。失态到什么程度呢?在家里边逮谁骂谁,连他的弟媳妇他都骂。在家里边谁看着不顺眼就骂,脾气极其急躁。身上的病也发作了很多,也睡不着觉。就所有人都绕着他走,每天脾气大得要命,就可见这个人失了方寸。

但是曾国藩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就在他特别痛苦特别烦恼,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他拿起了老庄的书。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士人都是这样,就是当一帆风顺的时候就读四书(五经),勇猛精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没考上举人不行啦,这时候就读老庄,读老庄安慰自己庄周梦蝶,老子这些东西。读完了以后心下大悟。他给自己在日记里边写,他说我过去叫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这个话说得特别有道理。就是为什么他之前会造成那么多的矛盾。难道他遇到的所有的官员都一定是坏人吗?实际上跟他的工作方法有特别多的联系。

这里边老子的话对他帮助很大。比如说我们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所以曾国藩希望自己能够练到老子所说的叫“和光同尘”的状况,“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这几句话对于曾国藩来讲,觉得我之前是锋芒太露。你知道老子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比喻,就是你有一个特别长的针尖,这个针尖如果特别长,从那个麻袋里边都能够扎出来,你放心过不了几天就断了。就是你太锋利的东西,保持不了多长时间。

但是你如果能够圆润光滑,和其光同其尘,走到哪儿别人都看不出来,你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人。那你这个修为才算够。就如果你修为,走哪儿大家觉得这人了不起,这境界也不算高。所以要做到和光同尘。曾国藩在家里边不断地去思考,老庄的这些问题。

他最后这样写,他说这两年他称作大悔大悟之年。丁忧三年,拿了两年时间思考问题。“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这两年算作是曾国藩的一个转折点。就是如果我们拍电影的话,这一段时间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叫恩宠时刻。曾国藩突然明白了,说原来工作不是那么干的。原来工作不是得罪所有人,就能够干得好的。

然后这时候,太平军又起来了。皇帝又傻了。然后赶紧说你出来接着干吧。咸丰八年的时候,太平军一次攻破了,官兵的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就等于两座大营全被人拿下来了。这时候曾国藩重新出山。他重新出山以后,所有人都觉得,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个巨大的变化:和气,跟谁都客气、谦虚、周到。你知道他在北京当官的时候,经常跟人吵架。他跟他的好朋友都吵架。他日记里边就写说气得不得了,两个人打起来了,就是吵着吵着就动手。这脾气真太爆了。所以一下子变得和气、谦虚、周到,照顾周围所有人的情绪。你看,所以后来有人就讲,就是说李鸿章和左宗棠,说李鸿章人不能欺之。太聪明太厉害,别人不能欺之,找不到把柄。说左宗棠叫不敢欺之。因为睚龇必报,性情刚烈,不敢欺之。说那曾大帅呢?说曾大帅为人宽厚,不忍欺之。就这人你都不忍心欺负他。你就足以见到曾国藩,在40岁以后出来的时候,那个和气和谦虚的程度,已经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然后第二个,他学会跟皇帝打太极了。原来你看他跟皇帝写奏折,都直来直去。说不去就不去,说不干就不干。老威胁皇帝,动不动就说,你要不给我怎么怎么样,我就不干了。现在他开始跟皇帝打太极,皇帝派他去四川,他一算去四川死定了。因为四川敌人又多、路又难走,他绝对不想去。不想去怎么办呢?他不能跟皇帝说不去,他说我马上就去。一个劲说我马上就去。然后在这边说,这边又出了什么事,那边又出了什么事,他老让皇帝觉得他在努力地想去。但是去不了,直到最后拖黄不去。

第三招叫作一同“滥举”,第三招叫一同“滥举”,什么意思呢?,就是曾国藩过去打一场仗下来,不保举几个人,就比如说武汉,这么大的城市打下来了,这是非常大的一个胜利。他只保举了三百人,也就是他统辖人数的不到百分之三。跟他的好朋友,原来是他的手下胡林翼,胡林翼直接保举了三千人,大概占到百分之二三十。这些人都能升官,都能加顶戴都能加俸禄。所以大家就觉得,跟着曾国藩捞不着好处。你这一天到晚都不管我们。所以曾国藩出来以后,就想明白这事了,说何必呢?多保举,一同滥举,甚至他还告诉他的弟弟说,放手保举。甚至有一个人混了一辈子,都没有当上一个县令。他给他弟弟写信说,你就给他个县令怕什么不要紧。用这种方法来融入当时的官场文化,就是开始和光同尘了。开始把自己那个尖锐的东西,磨得越来越平。

第四个变化治军宽严相济,你知道曾国藩以前是非常严厉的,他每天给大家讲道理,都是讲道德,都是讲你们应该怎么样遵守军纪。但是你知道当他克下了南京以后,有一个数据,就是无一银交于朝廷。他把南京整个打下来了以后,曾国藩现在对他的士兵们,有一段时间放任期,就所有的城市打下来,你们抢一段时间,抢的东西都归你们为什么呢?你打仗不就是为了活命吗?然后这些钱,全都没有交于朝廷为什么呢?曾国藩跟他的弟弟讲,你把这个东西交给皇帝算什么?说我们从那儿抢来的给皇帝进贡,这个东西说不过去,而且你还让我们这些士兵的心都冷了。所以他用了一句话来安慰自己,叫“所以悯其贫而奖其功”。

江西之困之后,一直到丁忧两年重新复出,曾国藩整个变了一个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他,这书里边讲了叫“老奸巨猾”曾国藩。他给别人写信,说当官有一招特别重要的东西,叫“展”字诀。“展”,展开的展。“展”字诀什么意思呢?拖能拖就拖。这是曾国藩教给其他人的做事的方法。

所以在我们听来会觉得,曾国藩变成了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但实际上曾国藩内心,是有他的底线的。我们怎么看待曾国藩这个底线?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所有的事,核心是为了能够做事。

比如说有一件事,就是醇亲王奕,醇亲王奕当时地位很高,就是甚至都已经威胁到皇帝的地位。醇亲王奕到处结交大臣,就特别希望跟这些大臣们关系处得好。一看曾国藩打仗这么厉害很棒,好几次给曾国藩写信,说咱能不能见一面?曾国藩一律谢绝,就是不愿意见奕。为什么?就是我不想跟你有朋党的关系,这是原则性问题。

他的一个秘书,在最后回忆曾国藩的时候,写了一句话非常感慨。他说曾公这一辈子,叫“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就是百分之二三十的精力,用来对付打仗,百分之五十六十的精力,用来对付这些官场的文化,对付这些难搞的事,也真是非常不容易。

这里边有一段总结,曾国藩鼓励他的弟弟,他就用了这么一段话。他说“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所以曾国藩是一个能够咬牙,一直扛下来的这么一个人。你要知道,做所有这些事的过程当中,他的身体都非常糟糕。就是这么痛苦的情况之下,然后完成了这么多的事情。

那么我们来看看,曾国藩是怎么把仗打赢的,就是湘军之道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来总结湘军之道,两个字来总结,“拙”和“诚”,“拙”就是笨诚,就是认真。所以,中国宋明理学家讲叫“不诚无物”。曾国藩最信任的修行方法就是朱熹的方法,就是每天你要端坐,你要格物致知,你要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活。所以“拙”和“诚”这两个字,是湘军最重要的原则。

怎么体现拙和诚呢?他们的原则叫作用笨人做笨事,打仗用笨人不要用聪明人。曾国藩说,特别不喜欢用那种,眉飞色舞的人。为什么不能用?说一个人你看他讲话有煽动力,他眉飞色舞,他巧言令色。好了,一旦到了阵前有了变动,他能够鼓舞起来,一大帮人跟他走。就他的语言能力能够煽动。这时候会给军心浮动带来很大的问题。所以他喜欢用木讷的,喜欢用不怎么说话的话少的人,这是第一个,我们说用笨人做笨事。

这个什么叫作“用笨人”,叫“选士人,领山农”。这是曾国藩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选士人别人打仗都喜欢选武夫,都喜欢选有战斗经验的力量强的。他不是,他选一群读书人。你说读书人能打仗吗?这个跟我们过去对于战争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他的干将叫罗泽南,罗泽南这个人的故事,真的太感人了。这是一个老儒生。罗泽南有多穷苦呢?给你们看看,罗泽南是一个老秀才,也是湘乡人,比曾国藩大四岁。这个人是个奇人,奇到什么程度?他身世之悲苦,运数之奇。这个作者讲说,只有今天韩剧的主角,可以与之相比。

出身极穷,“少好学,家贫,夜无灯,读书月下,倦即露宿达旦。”就直接在外头就睡着了。母亲与三个兄长先后饥病而死,就是妈妈和三个兄长都饿死了。29岁那年,他出去考试,回到家里边刚一回家,听到妻子的哭声。原来,因为大旱无粮,三个儿子都饿死了。当天晚上,三个儿子都饿死了。参加了七次科举考试,年过三十考上了一个秀才。四十岁以后仍然是教书为生,遇有灾年仍然无米为炊。就是这么一个又瘦又弱又老的这么一个儒生。但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论多么穷苦,从来不以个人之穷达为忧,而是专心理学,以经世致用为志,坚信自己能成大事。

太平军起了以后,他就到了曾国藩部下,做了一个嫡系的部下。虽然以前从来没有摸过兵器。但是他带兵作战居然卓有成效,征战四年克城数十,历经二百余战几无败绩,还屡屡以少胜多,堪称湘军中的战神。那曾国藩就分析,为什么儒生打仗能赢呢?

第一,勇敢。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儒生学理学?理学是什么?理学就是生死之学,就是你能够参破生死。每战必先忠勇冠时。就是如果一个人把生死都看透了,不怕了。就是我每天读书为什么?读书为的不就是舍生取义吗?现在舍生取义的机会来了,验证我修炼得好不好的机会,已经到了,战场上是最好的修炼的时机,这才是一个人真正学理学,学以致用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所以他说这些人更加勇敢。

第二,是经世致用,一直致力于有用之学。这什么意思呢?一个人一旦有了读书的习惯,他就会不断地去研究这件事。所以这些领兵打仗的人会动脑子,他每到一个地勘察地形,了解风俗民情,看看敌人的弱点在哪儿。他比一般的武夫要聪明得多。因为他一辈子读书学习,脑子很灵光。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是因为理学功夫深,在极乱的战场上能做到不动心。所以头脑冷静,分析战况时分毫不差。就大家记不记得,王阳明在打仗的时候,跟对方为什么不一样?宁王也好,那些山贼也好,乱。就一遇到情况,就慌张了。开始思考很多个人的私利,到底是保南昌,还是保吉安。这一大堆的这种私心都出来了。

但是如果一个人,把生死置之度外,把财务置之度外,把子女亲眷都置之度外。一门心思只有良知,只知道此刻当下,行所当行。最应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个人就变得明智。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人明智为什么明智,没有那么多的私利牵引。

所以曾国藩选这些人,没有别的。罗泽南有一次跟别人讲,说你为什么打仗老赢,,罗泽南回答了一句特别经典的,说“无他”,没读别的,“熟读《大学》”。熟读《大学》,知道这么句话就够了。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数语,尽之矣”。就是所有打仗的兵法,就这几句话。这是所有读书人都熟读的话,你只要把这个东西记住了。在战场上看到战火纷飞,看到周围的人倒下,对他来讲“格物致知”,一样。安心打仗,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是选士人的一个好处。

而且罗泽南“朝出鏖兵,暮归讲道”,那时候很多人路过湘军的营房,听到里边传出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就是湘军营房里的这些山农,被他们选过来了以后,一天到晚地读书,白天打仗,晚上教他们读书。这就是这些文人带兵打仗的好处,他还顺便教学。这样一来,让这些人变得更有理想主义精神,让人变得更加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斗。

后来罗泽南在攻打武汉的时候,被一个炮弹的弹片击中了额头,重伤死于武昌城下。临终之时,胡林翼赶到现场。胡林翼也是一个大将。胡林翼赶到现场,见了他最后一面,说此时罗泽南已经“神散气喘,汗出如洗”,但仍然一语不及私事,只谈军政学术,特别嘱咐胡林翼说“危急时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学”,这句话我希望大家能够记得住。危急时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学,就是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到底有用没用,关键时候能不能够站得定,能不能够冷静分析。然后,胡林翼不得不感叹说,“其心术学术不愧名儒”。这就是曾国藩选士人的一个特别棒的代表。

然后,曾国藩选人的标准,四条,叫作“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有操守,就这个人有底线,有自己珍视的人生的准则;没有官气,官气是什么?官气就是喜欢摆架子,官气就是讲究排场;多条理,做事只要让他办一件小事,你就知道他有没有条理,这个人思维方式有没有逻辑;然后,最后,少大言,别吹牛,凡是喜欢吹牛,喜欢眉飞色舞的,曾国藩一概不要,就这四条选士人的准则。

“领山农”,领山农去打仗。因为山农不像那些兵油子,有那么多的私心,他就是为了活命,就是为了保家卫国。然后对付内部的,处理内部矛盾的时候,曾国藩的原则叫作“拙诚”。处理内部关系,要拙要诚。

这里边有个故事,李鸿章刚刚投到曾国藩门下的时候,李鸿章因为有点痞子气,早上起来起不来。曾国藩的军营要求很高,每天早上,所有的将军一块儿吃饭,就都得来跟曾国藩吃早饭。吃早饭时间很早。然后李鸿章起不来,起不来就跟别人讲,你告诉曾帅,头疼,我头疼,去不了。曾国藩怎么办?就让传话的人回去讲,我们等你,一个人不来早饭都不能开,就不吃。

李鸿章一听不行,赶紧去,去了以后吃饭,跟平常吃饭气氛完全不一样,没人说话。就是大家都不说话,气氛很尴尬,就安安静静地把饭吃完了。吃完了以后,曾国藩跟李鸿章讲,“少荃”,李鸿章的字叫少荃。说“少荃,此处所尚唯一诚字而已”,就我这个地方,所崇尚的就是诚这一个字。所以你要说你起不来,你就告诉我起不来,你不要骗我说你头疼。就这一次就把李鸿章教育了,李鸿章以后早早地起来,就跟着一块儿吃早饭。所以他对内部要求,别说谎,不用迂回,直接直来直去地说话,叫“拙诚”处理内部关系。

那说到这个做笨事,做笨事的最典型的,也是现在被我们在网上,引用最多的就是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这事真是了不起。就是我们会觉得,这简直太吓人了。什么叫结硬寨?他们每天湘军行军不着急走,最多走四个小时,四个小时走到一个地以后,还剩大把的时间干吗呢?

挖沟。挖沟出来,要挖多大的沟。每天扎下营盘之后,不管军队多么劳累,必须首先环绕营地,挖出两道深沟。沿着这个沟再筑起两道高墙,把自己保护起来。壕沟的宽度、深度和营墙的高度、厚度,都有明确的要求。“作壕之法,外内重设,外壕广六尺,深八尺,内壕半之。”也就是外面的一条壕沟宽两米深三米,里面的一条尺寸减半。“作墙如城,其高七尺”,七尺就是两米多高。然后“子墙半之,墙厚六尺”,把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大概再用上四五个小时全部做完。你安心地休息,每天晚上把部队分成三班,轮流站岗,叫作“站墙子”。

为什么曾国藩会出这么一招?因为在刚刚开始打仗的时候,他们没有经验,有一次在平原上休息,就被太平军给偷袭了。你知道太平军是学过三国的,所以太平军特别喜欢夜里边偷袭,还放火什么的。吃了大亏,曾国藩打仗的时候,好几次都差点死了,还甚至自己想跳江自杀,因为打不过人家。后来曾国藩慢慢学会了,说要到一个地,首先别说能打赢,首先得别输,这个很重要。你看我们做企业也是这样,做企业你先别说,你三年之内能上市,你先能活三年再说。先保证自己没有融资的情况下,能活下来,这个叫作“结硬寨”。

所以曾国藩的办法是不管怎么样,先把沟挖起来,挖起来以后,你再偷袭你跑不过来了,我就安安心心地,明天再走四个小时,又往前走了一段,再挖沟,再做墙。所以李鸿章刚到湘军的时候,觉得特别失望,说这哪是部队,这是个民工组织,一天到晚的就是挖地,这所有人都是整天挖挖挖。然后盖墙,盖墙,盖墙,甚至李鸿章有时候都觉得说,到底会不会打仗,就这一招,就是挖墙。

但是你知道后来多可怕,比如说曾国藩到了武汉,把武汉围起来了。他的办法可不是简单地围起来就完了。他绕着武汉挖墙,整个挖一大圈。也是两道深深的壕沟挖起来,挖起来以后像一条龙一样,把整个武汉城围起来。这时候好,我就等着你弹尽粮绝。所以曾国藩打一仗下来,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月两月,都是一年两年。就他打一座大城市下来,都是花一年以上的时间,甚至三年的时间,就耗。为什么?这是主客之变,你看,你守着武昌城,我现在要打武昌,你是主我是客,那我肯定吃亏,爬不上去。所以你不断地攻城,上面只要一个劲打你,一个劲打你,死完了你也上不去。所以这时候你是主我是客,我打不过你。

但是我怎么才能反客为主?我用壕沟把你这城市,整个圈起来了。行了,我在外边有接济,我在外边可以直接征粮征兵,我有钱,有什么,你出不来?你只要敢过这壕沟,我就变成了主,你就变成了客。所以你里边的部队,想要突围的时候,你变成重新打一座武昌城了。那这时候主客的关系立刻就发生了改变。

所以曾国藩能够做这个“结硬寨,打呆杖”的战略,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贪小利,不求其谋,分清主客。就是很多人觉得我偷袭一下,我跑快一点,我不要那么慢,整天待在这个地方。曾国藩说不需要,能活下去最重要,怎么能够活下去,把自己保护好,到了那儿,把他们围起来。就到最后里边人没饭吃了,全都没饭吃,几年下来,哪儿来的饭吃。屡战屡胜,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慢慢地推进,慢慢地推进。所以到今天为什么,他给今天的企业很多启发。

就今天大量的企业都贪图快,就是希望恨不得10年之内做成世界500强。所以现在有很多企业家,出来喊口号说,放弃500强,要做500年。就你能不能慢慢地多做一点时间,让自己首先安全起来。“结硬寨,打呆仗”的这个方法,对我们今天创业有着非常大的启发。这就是曾国藩“拙”和“诚”这两个字的体现。

你就发现这人笨笨的,他总是用这种很笨的方法,去获得这些成就。这就是他跟别人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你读王阳明的传记,王阳明从来不干这样的事。王阳明全是轻巧的办法。因为王阳明太聪明,他做事一击就中,没办法那些人都斗不过他。但曾国藩说我很笨,我才短,我斗不过别人。所以我的办法就是,我使笨功夫,这就是另外一条成就的道路。好了。那么总结曾国藩这一辈子。

除了我们现在讲过的拙,诚,勤,恒之外,曾国藩还有一个特点是强老、持持继。因为曾国藩这一辈子,用他旁边的人讲,叫无一日不在战斗。就没有一天不是在跟身体战斗,在跟皇帝战斗,在跟周围的官僚战斗,在跟起义军战斗,每天都在战斗。所以他常说的话,叫“打得通的才是好汉”。曾国藩读书有个特点,就这书读不懂,不换,读不懂这本书不换,非读懂不可。哪怕一天就读了这一句话,想了半天想不明白,回去查资料,查半天,就这一句话,第二天接着读,他就是这么一个性格。他就从来不会轻易地放弃。就是用强。

他自己写过一副对联,是很得意的一副对联,叫作“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就这人是非常有骨气的。这么一个人,自己讲“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打仗打输了,不是傲慢就是懒惰,人生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就你整个人生如果失败了。也是,不是傲慢就是懒惰,二者必居其一。所以“勤则百弊皆除”,就是我有一百个不是,我性格也不好,我智力也不高。但是勤则百弊皆除,只要你足够勤奋,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他自己知道自己身体弱,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

他自己讲五勤,就是曾国藩人生当中坚持的五勤。五件事他是很勤奋的,“一曰身勤”,身体要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就是你身体要多走动,你要多去实地考察。

“二曰眼勤”,眼睛要勤,“遇一人,必详观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大家都说曾国藩有《冰鉴》,至于《冰鉴》是不是曾国藩写的,这事现在存疑。但是曾国藩的确爱看相,就是他见到任何一个人,他都要首先端详,看半天。然后说我觉得你适合当兵,你到我这儿来投军,你一定是个好军人。眼勤,给他一份文书,认真仔细看半天。我们今天很多人拿到一个东西,转手就转发了,转发出去连写的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你没有动脑子,没有拿眼睛看。

“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就有事就赶紧记下来,有东西赶紧收拾起来,弄干净。

第四个叫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就是不断地,苦口婆心地跟别人沟通说话。你别一天到晚不说话。

第五曰,心勤,心要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曾国藩勤奋到什么程度?就是我们说过,他这一辈子写了大概2000多万字。这33年经历写那么多东西,平均下来一年60万字,毛笔写的。而且关键是他还要打仗,还要解决那么多的问题,还要跟疾病作斗争。你简直没法想象这个人,是多么勤奋。

写家书,现在能够看到的,大概有1459封家书。其中在咸丰11年,那一年的时间里边,他写了235封家书,就是一年365天235封家书。每天晚上给自己的弟弟们写信。他写信不是随便说,记个流水账,今天干吗了。不是,他写信是把整个今天所思所想,有什么感悟,他都要跟弟弟们分享。这个就是曾国藩日课的特点。就是每天必然反思。

我建议我们大家,也应该学会这样的习惯,就是每天你临睡之前,能够给自己一个反思的时间。知道自己这一天干了些什么东西,哪些事干得好,哪些事干得不好,干得不好是为了什么?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那我下次怎么做?当你能够沉思默想,想一想这个东西,这就是功夫。你就开始做功夫,做功课了。

这从曾子就开始,曾子叫“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想“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个东西一步一步地传下来。到曾国藩这儿,每天记日记。然后经常地写信,都是为了不断地反省。

最后大家的评价是,曾国藩是累死的。他打完了太平天国,还要去打捻军,打完捻军的时候,身体就已经完全不行了,有好几次记录,他都大小便失禁,在身上。然后有时候走着走着,突然脚就麻了,就走不动。出去参加外事活动,结果走不动了,被人又抬回来,这其实都是中风的前兆。就我们今天看会知道,他心脑血管一定有问题,他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脑中风。然后心脑血管疾病死的。他们家有这个传统。

后来曾国藩在最后的时候,我给大家念一下,曾国藩最后这几天是怎么过的。你想想看,就是我们自己临终前一年,能干些什么事。你看看曾国藩在干什么。直到生命的末尾,曾国藩仍然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省。

正月二十九日,就是去世前的第五天。他早晨起床后,诊脉两次,开药方。早饭后清理文件。见客五次。然后阅《二程遗书》,就是程颐程颢的著作。有客人来见,谈话。中饭后阅本日文件,见客一次。核科房批稿簿,批文件。然后至上房谈话,傍晚小睡一次。夜核改信稿五件,约共改五百余字。就是去世前五天,他还写了日记。在日记里边说,自己最近状态真的特别不好,哪儿不好,哪儿不好,记的自己很多身体的问题。

二月一日去世前第四天,在日记里写说,“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还剩四天这人就要走了,还在不断地批评自己一无所成。他已经官至极品了。

二月二日,去世前第三天。他仍然如往日一样工作,但觉特别疲倦。“若不堪治一事者”,到下午又是右手发颤,不能握笔,口不能说话,与正月二十六日的症状相同。只好停办公事。

二月三日,去世前一天。早晨起床后请人来看病,早饭后清理文件,阅读《理学宗传》,下了两局围棋,又阅《理学宗传》。午饭后批阅本日文件,然后见客一次。小睡后核科房批稿簿。此时又有手颤心摇之象。上接着阅读《理学宗传》。然后二更四点睡。一直读书,一直读书,一直办公。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也就是公元1872年3月12号,这是曾国藩的大限。这一天他的女儿就记载, 3月12号这天饭后,家里边的姐妹,还切了几个橙子给他吃。吃完以后他说,今天精神不错,到花园里边走走。走着走着突然他脚底下一软倒了下去,他的儿子扶住他,说是不是鞋子没有穿好,就发现他的腿已经站不住了,赶紧拿了把椅子,让他坐在那个厅堂上。坐了一会儿,死了。这就是曾国藩的晚年。就是曾国藩享年最后61岁。真的不算高寿,就是在那个时候,其实按照他的条件,他可以好好调养一下身体。

但是他基本上每天,都在高强度劳动、写作、读书,他把修身养性和做工作已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从来不认为做功课是工作,他认为这都是调养身心。在不断地让自己提高修为的一个过程,这就是中国士人的最高追求。就是到最后你能不能够把自己的修养,和你的事业结合起来。

我们今天很多人都会经常说,我没有时间修炼,我没有时间去读书,我没有时间干什么。好像觉得我们每天办公,做事,跟别人谈话,都只是为了应付事而已。其实那些东西就是修炼的过程。你学一学曾国藩,到晚年最后一刻还在读书,还在写作。整个人生讲完了。

到最后,我们值得提出来讲的一件事,就是,曾国藩到底是如何脱胎换骨的。因为你知道所有研究曾国藩的人,都会发现30岁以前的曾国藩,不那么可爱,30岁以前基本上就是一俗人,为什么?他就是为了功名富贵,光宗耀祖。他就是为这几件事,而且脾气也特别坏,干事也干得也不怎么样,经常跟别人吵架。这个用曾国藩的总结,就是说浮躁,傲慢,修养差,而且虚伪。这是他自己认为自己最大的这四个问题。然后针对这四个问题,他是怎么样脱胎换骨的呢?

你知道,王阳明是18岁的时候遇到娄谅,才知道圣人必可学而至。然后决心做圣人。曾国藩是在30岁的时候,才开始有良友为伴。就他在北京遇到了,一大帮很致于求学的人。这些人都很棒,我们中国古代有一句话讲叫作“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就如果这个蓬草软软的,你让它自己长,它就倒下去了。但如果周围是麻,麻很硬,蓬生麻中你不用扶它,它就直起来了。

这个在曾国藩的话讲叫作,有师友夹持,这个夹持是夹着,师友的夹着保持。这时候让他能够直直地生长。所以30岁的时候他立志要做圣人,叫圣人之志。什么是圣人之志?“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业。”就是我要有这么大的器量,我要为整个国家,为天下苍生做事,这就是立志的重要性。所以当他立下这么一个志以后,坚韧不拔。就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我们能不能够立一个大志。这个大志如果能够跟随我们终身的话,你会发现,你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做事。这是曾国藩脱胎换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就是怎么实行这些事,就是你有了一个大志。如果你没有实行的过程,慢慢地也就荒废了,就放下了。曾国藩实行的办法里边最重要的一件就是“日课”。日课怎么做,每天用工楷写日记,就你知道,我们如果潇洒地就开始写行书了就很快。草书,写完自己都不认识。你要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修炼,楷书,写的都是公公正正的楷书。然后每天写这个日记的时候,不是随便记流水账,而是检索言行,就是这个日记里边写的,都是对自己这一天的评判。很有意思。

有一次曾国藩跑出去跟别人聚会。聚会的这个饭桌上,别人带了小妾,他多看了两眼。回来以后特别难过,就写说今天别人带了个小妾来,我觉得很好看,我就多看了两眼,真禽兽也。说自己真是禽兽。还有一次他出去,别人家有人过寿。然后在那儿玩了一天。回来觉得这一天真是没过好,浪费时间,虚度了一天。

也有一次成功的。别人跟他下棋,下了一盘,下了一盘以后,别人又下。他在旁边看两盘,看了两盘,心里边心痒难耐。就觉得说,干脆今天给自己放个假吧,干脆放纵一下。就像我们今天很多人讲,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种感觉,曾国藩斗争了半天,回去读书。然后把它都记下来,日记里边全都有这种,激烈的思想斗争,全都记下来。所以他是一个非常克己复礼的人,每天在不断地反省自己,用日课的方法来做。

朱熹有一个修炼的方法,对曾国藩启发很大。说一个人要想调养心性,要想扭转我们过去的积习,有两句话叫“猛火煮。慢火温。”什么叫猛火煮?就是你一上来不能太轻柔,一上来太轻柔,不给自己一个急转弯的劲,你拐不过来。所以他为什么?一开始对自己要求那么严,每天要写那么多日记。猛火煮,先用猛火攻一下。攻一下以后,慢火温,就是长期持续下去,能够恒常。

一个人写日记,写上个一年半载的,不算什么了不起,能够写五六十年的才算了不起。所以我在读完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以后,不开玩笑,我真的找了个日记本。就虽然大家现在,都写博客,写微博。我总觉得不如写字好,拿了个日记本,每天写日记,记在本子上。将来万一有一天,要写个自传什么的回忆,你就有东西可以看。都得写下来,我也要开始,慢慢地去检索言行。

曾国藩用这种猛火煮的方法戒烟。就他原来烟不离手,走到哪儿都一股烟味,整天手里拿个大烟袋锅子抽烟。他觉得这个对形象又不好,对身体又不好,而且容易成瘾。这个烟戒得好艰难,这就是朱熹所讲的猛火煮。猛火煮之后再用慢火不断地温,贵在有恒。就是贵在你能够坚持下去。

曾国藩讲叫作不退转,有“耐”字诀。你看他做官教你“展”字诀,往下拖。做人教你“耐”字诀,要能够有耐心,持之以恒地把它做下去。这就是曾国藩在30岁前后,发生一个巨大改变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不在早晚。因为我们每个人,现在可能有的人,比30岁老一点,有的更年轻一点,都是机会。随时,只要你觉得,你的人生应该转弯了,你应该给自己定下一个方向,你可以向曾国藩学习。因为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资质可能比我们在座的人还不如。但是坚持有恒,就做出了一番事业。

这本书里边除了曾国藩的生平,和他所吃的这五次大亏之外。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细节。比如说曾国藩的身体,到底是怎么回事?曾国藩的那个钱都从哪儿来的,他到底在经济上是什么样?他的私生活怎么样等等很有意思。所以为什么叫正面与侧面,就是非常详尽。

这个张宏杰先生写了这本书之后,名声大噪。就是一系列的研究曾国藩的书籍都出来了。所以我们请了张宏杰先生,在我们樊登读书,做了一个专栏,就是专门给大家,深度地剖析曾国藩,如果您觉得对曾国藩真的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樊登读书APP里看一看张宏杰老师的这个专栏。

这个最后我们用郭嵩焘的一句话,来评价曾国藩。郭嵩焘也是曾国藩的朋友,也是很有名的人。有人问郭嵩焘,说为什么在近代湖南,出了这么多能干的人。湖南的人才兴盛,出了这么多人,叫“惟楚有才”。这么多能人。这个郭嵩焘就回应说“楚人只带三分蠢气,盖孔子所谓,其愚不可及也。”。

大家知道孔子在《论语》当中,有一段评宁武子的,说“宁武子,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就宁武子这个人,聪明的那个程度我可以做得到,我能够像他一样聪明。但是他笨起来那个样子,我做不到。因为“愚不可及”,不是骂人,“愚不可及”是说这人真厉害。这人在笨的那一面,所下的那个功夫是我做不到的。

我们过去都以为“愚不可及”是骂人的,其实愚不可及是称赞人的,是说这个宁武子非常棒,孔子都觉得他很了不起。所以郭嵩焘说“楚人只带三分蠢气”,就是笨笨的,“其愚不可及”,就是我就这么笨,我就这么执着。我就这么一直慢慢地做,“结硬寨,打呆仗”。最后别人做不到的事,我能做到。

所以听完这本书之后,我希望大家能够思考一下,能不能学会做一个缓慢的人,学会做一个愚笨的人,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一个勤奋的人,谢谢大家,我们下周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樊登解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202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