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艺术

继续整理古代建筑相关资料,建筑也是一门艺术,今天就整理下这些古人智慧的结晶。

1.贴金

贴金就是将成色很高的黄金,打造成极薄的金箔片,通常厚度约为0.12微米,这样的金箔片具有很强附着性,利用黏结剂(金胶油)可将其贴在建筑构件的表面,并保持光泽,长久不脱落。

我国古建筑的贴金技术最早可见于敦煌石窟的第263窟,该石窟含北魏时期的壁画,其中饰以贴金。唐宋时又出现了堆泥或堆粉贴金的方法,该法为后世的大型宫殿、寺庙的建造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至明清时期,贴金在建筑装饰上应用更为成熟,经过贴金装饰的建筑物也显得更加华丽、庄重和威严。

2.烫样

烫样是指古建筑的立体模型,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产物,是为了给皇上御览而制造的。因为有的部位在制作时需要熨烫成型,所以称烫样,又称为“烫胎合牌样”“合牌样”。

古建筑烫样一般用纸张、油蜡、木头等材料加工而成,制作烫样的工具包括簇刀、水胶、烙铁等。制作烫样时,水胶主要用于粘合不同材料,烙铁主要用于将材料进行熨烫。紫禁城古建筑烫样最开始由皇家指定的民间工匠制作,清代出现了制作烫样御用皇家机构,即样式房。该机构功能如现在的建筑设计院,负责皇家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而在设计的初期阶段,则需制作出建筑烫样,供皇帝参考。

3.榫卯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传统木作接合方式。榫,“剡木入窍”;卯,“以虚入盈”。凸出的部分是榫(或叫榫头),凹进的部分是卯(或叫榫眼、榫槽)。

榫与卯相扣,使各个组成部分契合为一。榫卯结构,尊重木质的纯粹,不借胶、钉、金属丝等物体的加固或穿合,反而更加耐久。同时遵照特定木材的性质,“吃线”或“留线”,依具体所需,进行调整和优化。

4.藻井

藻井就是建筑内呈穹窿状的天花,这种天花的每一方格为一井,其上还多用荷、莲、菱、藻等水生植物纹式作修饰,故名藻井。中国重要建筑物上方常有“藻井”构造。

“藻井”一词,最早见于汉赋。清代时的藻井较多以龙为顶心装饰,所以藻井又称为“龙井”。在沈括的《梦溪笔谈·器用》中还记载有藻井的一些别名:“……古人谓之绮井,亦曰藻井,又谓之覆海。”

5. 浮雕

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浮雕的空间构造可以是三维的立体形态,也可以兼备某种平面形态;既可以依附于某种载体,又可相对独立地存在。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

6.墙绘

指以绘制、雕塑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墙壁面上绘制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莫高窟里神态各异、姿态万千的壁画就是墙绘。

7.硬山

硬山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外观呈人字形,两侧山墙平于或略高于屋顶,屋顶双坡交界处多砖砌瓦垒,山墙两际或砌以方砖博风板,近屋角处迭砌墀头花饰。多见于中国北方建筑,尤以民居采用最多。

从建筑顶部的外部形象上分,有硬山顶、悬山顶、显山顶、庑殿顶、攒尖顶、盔顶、单坡顶、穹隆顶、圆券顶、平顶等各式单体屋顶类型,另有就是由这些不同单体屋顶组合而成的形式。其中,硬山、悬山、庑殿、显山、攒尖式建筑,都是在相同的长方形平面上,在基本一致的构架原则下,产生出的几种最基本的屋顶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常见、最规矩的做法,古建筑行业习惯上将之作为官式建筑中的“正式建筑”,其他形式的建筑则笼统地称为“杂式建筑”。攒尖式屋顶没有正脊,只有垂脊,分为四角、六角、八角、圆形攒尖等。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俗称“四大坡”,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8.假山

假山是园林中以造景为目的,用土、石等材料构筑的山。假山的叠石技法(手法),因地域不同,常将其分成北、南两派,即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流派和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流派。

假山按施工方式可分为筑山(版筑土山)、掇山(用山石掇合成山)、凿山(开凿自然岩石成山)和塑山(传统是用石灰浆塑成的,现代是用水泥、砖、钢丝网等塑成的假山,业内简称塑石假山。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因产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逐渐形成的。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常被布置于园林、公园、庭院中。

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的狮子林有“假山王国”之称,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假山总面积约1100平方米。在佛教中,狮子被视为佛国神兽,而“佛为人中狮子”,因此,狮子林假山的立意即以佛经中狮子座为拟态造型,进行抽象与夸张,汇集了佛教故事中珍禽异兽之精华。园内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姿态各异的狮石狮峰,多达500座。

9.月洞门

月洞门为圆形门,因形如一轮十五满月而得名,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过径门,无门禁,只作过径、隔断用,以间隔园林建筑中的院落,形如满月,透光显幽静。

10.角楼

角楼是建在角台上的阁楼建筑,除了有装饰作用以外,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宫城的防卫设施,角楼居高临下,便于瞭望侦察敌情,有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明清两代的北京城从城中心向外有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三道半城墙,除皇城外,其它三道城墙都修了角楼。内城、外城角楼的大部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拆除城墙时被一并拆除,只有紫禁城的四座角楼和位于北京火车站东南的内城东南角楼幸免,保留下来。论规制,内城角楼规模最大,比各城门箭楼还高大,有100多个箭窗,但要论设计精巧,当属紫禁城角楼,它是整个紫禁城建筑的精华所在。

11.水榭

水榭是建在水边平台之上供人游玩和休息的园林建筑。战国时建于高台之上的敞屋原被称为榭。榭从射,有军事建筑的意义,也有观赏的作用。水榭的平台一部分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在水面之上。临水的一面,常设座凳栏杆和弓形靠背,称为美人靠或飞来椅,供人凭栏而坐。

12.舫

舫是指在园林的水面上,仿照船型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建筑物,大多三面临水,一面与陆地相连。似船而不能划动,前后分作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建二层楼房,供登高远眺。前端有平硚与岸相连,模仿登船之跳板,由于不能动又称不系舟。

舫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北京颐和园的“清晏舫”等。

13.石拱桥

石拱桥是用天然石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拱桥,中国传统的桥梁四大基本形式之一,由拱圈、桥面、楔石、拱脚组成。

古代的石桥拱形大多为半圆形,这种建筑形式尽管比较优美完整,但因为拱顶造成桥高坡陡,车马行人非常不便。作为一条贯通南北的枢纽,“学步桥”的建造者采用了圆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为降低,桥面过渡平稳,车辆行人非常方便,达到了低桥面便于过往、大跨度便于行船的双重目的。而且相对于传统的建筑形式用料省、施工方便。

14.天坛

天坛由于天地合祀,故内外垣墙皆前方后圆。主要建筑皆为圆形,而圜丘外垣墙和祈年殿外垣墙皆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天坛内外垣墙遍植槐柏,一片绿海,摒除视野的一切干扰。置身圜丘,仰望苍天,环视绿色大地,肃穆的氛围,引向皇权神授、天地人合一、人与天地对话的境界。

北京天坛祈年殿、圜丘的各层组排,均是以天阳之数“九”及其倍数呈扇环形展开的,即由内层至外层分别为九、一十八、三十六……这个天阳之数“九”来源于《易经》乾卦的“九”,如《易经·乾》“上九,亢龙有悔”,即言“九”为阳数之极,此时为阳之亢极。神圣的祈年大殿用“九”及其倍数排列,寓含着崇尚天阳的信息,这是《易经》符号学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

15.千栏居

千栏居是一种将房屋同桩柱架高地面的宫室形式,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并且与楼阁的起源有着密切关系。巢居是指底层架空、上层住人的居住形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代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