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女伤春、男悲秋”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闲谈“女伤春、男悲秋”

        中国有一句古话:女子伤春,男人悲秋。意思是说女子看到春天的花儿落了,便想到青春易逝而感到伤心;男人看到秋天万木凋零,使引发对人生的悲叹。

        其实上述的解释只是一种字面上的解读,我们知道,一种现象的产生与普遍性存在,往往有着这样那样的缘由,“伤春悲秋”现象的存在,同样有它的内生性因素。

        女伤春男悲秋的现象的存在,首先应该与男女的不同生命体征有关。《黄帝内经》就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过这种现象。女子性阴,容易跟春天的生发之气相感,在春天这个万物孕育萌动的季节,就容易诱发女子生育本能的冲动,所以一般说来,在春天女子容易忧郁和情志不舒。男子性阳,比较容易与秋冬之际的阴气相感,秋天万物结子,男人看到自己尚无建树,就会悲从心来,易于焦虑烦躁。

        女伤春男悲秋的现象的存在,还应该与中国古代文人的情结有关。女伤春男悲秋更多的时候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就是说,这种伤春悲秋的情感体验需要以文字为载体,通过文字来表达。文人总是易感的,一花,一草,一鸟,一虫,都可能诱发他们情感,而春秋两季相对夏冬两季来讲,具有过渡性的特点,时间相对短暂,同时伴有鲜明的物候变化,自然会长久地触动一代代文人墨客的心。

        于是自古至今,生发了不少伤春悲秋的诗词歌赋,一些描摹心境的春闺怨、悲秋赋往往应景而生,无论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暮来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种”,还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凡此种种文化意向的流露,无不体现了文人伤春悲秋的内心情结,春的短暂易逝,秋的萧条凄冷已经深深走进中华文人的内心,并最终演化成为一种独具印记的文化现象。

        由此看来,伤春悲秋既有节气时令的诱因,也有生命体征的因素,还有文化情结的沉淀,一代代传承的中华古话,真是内涵丰富。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谈“女伤春、男悲秋”)